安意如吧 关注:5,098贴子:115,639

回复:读欧阳炯《浣溪沙》及柳永《斗百花》、《菊花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思从未断》
彼时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少女,眉目如画,冰肌玉骨,这样的如玉容颜足以倾了整个苏州城罢。
又是一年春好处 ,陌上的花儿可都开了?她由侍女陪同着,去看那遍地的姹紫嫣红。花儿是娇艳的,这置身于百花之中的少女却没有失去一丝颜色,就如古书上说的“人比花更艳”。她唇角微扬,仿佛沉浸在这芬芳美丽的氛围中。摘一朵牡丹别在鬓间,花面交映的瞬间,是否倾了少年的心?人生若只如初见,双目相对的一刹那,心神荡漾开来。
养在深闺的少女,不经世事的少年郎,就在这花里暂时相见。翠钗金作股呵。原来山盟海誓是说来就来的。
初见是美好的,初时的恋爱也是沁人心弦的。可春心萌动的少女啊,是否只有在情郎离去,独处闺房的时候才懂得这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却不料,这相思一害就没个尽头。
要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灯花摇曳,女红过夜?这帕上的戏水鸳鸯搅得相思更甚。放下罢。伫足窗前,抬头望月?这月光照在自己身上是否也会照在离人身上?不看罢。净拂床褥,闭眼入睡?可是这相思啊,却扯得心痛难奈,可奈何?
相思入骨,夜夜如年 。直到有一天传来他的消息。呵,他是不会回来了罢!日日盼,夜夜盼,到头来竟盼得如此收梢。她恨呢!泪水毁了妆容,浸脏了山枕。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关于她的消息,在那个细雨绵延的夜晚,她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
时光荏苒。陌上花开了又谢。看,又有娇艳的少女俊俏的少年郎在这陌上相遇。


IP属地:湖南36楼2013-11-22 21:37
收起回复
    说起温庭筠,录几则我读过的觉得比较“毒舌”的评论(不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的了好像有一个时期看书特别乱,读到有意思的就随手抄录在纸上~):
    (台湾)郑骞:飞卿词正像画屏上的金鹧鸪,精丽华美,具有普天下的鹧鸪所共有的美丽,而没有任何一只鹧鸪所独有的生命
    李若冰: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叶嘉莹(这个稍微温和点):“飞卿词所表现者,多为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而无热烈之感情及明显之个性”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虽非“以狂热之魅力煽动人之感情”,却“以精美之技巧引起人之观赏……别饶安恬静穆之美”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3-11-22 23:11
    回复
      @梦好莫醒 梦好的分析都很学术,引经据典的。相比起来,以下的话真的好寒酸……没什么说服力啊……但我还是想说,因为温词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的。表示只是个人看法,完全不严谨。欢迎指正!
      【欲抬高词体之地位】词地位不高,主要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宋代豪放派出现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这种格局。如果说这种格局没有被打破之前,有人赞美温词是欲抬高词体之地位,的确可能。
      从温词本身来看,他描写的事物范围很狭隘,大部分词作都是写女子的相思。比如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这些小女儿的情思跟李煜国破家亡的苦痛、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遗憾来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就像是有些词评家讲的“温词内容不深刻”,应该就是指这一点吧。初读温词,就如某些词评家所说——它难以打动人心。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比较晦涩。比如“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乍看还真不知什么意思。“小山”是指什么一向说法不一。而且温词好用某种事物来表达一些隐晦的感情,这些事物可能是屏风、鹧鸪,或者是人物的某个动作回忆的某个片段等等。比如“双双金鹧鸪”、“画屏金鹧鸪”、“晓屏山断续”,前者是以鹧鸪的成双成对来反衬女子的孤单;中间是以画屏金鹧鸪这种死物来比拟苍白无力、死气沉沉的女子;后者是以早上阳光照在屏风上明暗交接的情景表达女子的愁思就如此般挥之不去、连绵不绝。这些表面上写事物的句子往往能很妙地表明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若只关注表面而无视内在,自然难以被其打动。如果带着感性反复阅读,并明白词中是如何精妙暗示人物感情的,就足以打动人心。最起码它打动了我。
      但不得不说,我觉得温词易打动女人心。窃以为男人较理性,很可能对这种儿女情长的东西不屑一顾,又怎么会被其打动呢?这种小女儿姿态的作品对其又怎么能算得上“伟大的作品”呢?
      关于温庭筠的德行,以下纯属是我的吐槽和不解。《旧唐书》有温庭筠本传称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狂游狭邪】。其实我不太清楚那些批评他“污点”的人主要是鄙视他哪个方面。傲慢不羁?不懂为士之道?行为不检点逛妓院?专作侧艳之词?扰乱科场?对当权者不尊重?这些能成为他的“污点”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经常逛妓院是值得我鄙视的,但是他是古代人,我就无视掉了。但是不是我不在意的其他几点是他的致命伤?毕竟古时看某些事物跟现在不一样啊。


      IP属地:湖南40楼2013-11-24 21:58
      收起回复
        开眼了…楼主你这是好帖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3-11-24 22:18
        收起回复
          吴世昌《词林新话》就对那些评价温词精美客观而毫无感情的论断做出了比较严厉的批判,摘录如下:
          或谓温词之风格乃是精美及客观,极浓丽却无生动的感情及生命可见。并举其《菩萨蛮》及《更漏子》为证。然则其《梦江南》(“梳洗罢”)无生动的感情及生命耶?“画屏金鹧鸪”是飞卿语,“斜晖脉脉水悠悠”又是何人语?论学不应遗弃与我说相反之证据,随心所欲发议论,此于古人为不公正,于读者为不诚实也。
          这里吴世昌先生提出了另外一个评词的标准——全面客观看待温词所有的作品。
          另外,吴世昌先生书中虽未明指,我会说他批判的是叶嘉莹么~


          IP属地:河南42楼2013-11-24 22:33
          收起回复
            那啥,既然提到了《词林新话》,不妨再列一条吴先生的词论:
            研究词,有一种总原则,即:读词必须研究词本身,万不可信索隐派微言大义、寄托深远等妄言。此风起于张惠言《词选》序文,将温庭筠之美人起居词曲解为“感士不遇也”,其后常州派风行一时,周济、陈廷焯均此遗流。近世论词者亦不免,或明知而非而不得不作敷衍门面语。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过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是我从孔网淘的,我记得特便宜,运费都比书贵
            为什么要弄这本书,因为作者夸纳兰让我心情很舒服~


            IP属地:河南44楼2013-11-24 23:08
            收起回复
              刚才在翻一篇关于温庭筠的传记,看到了这么一条资料,弄来给菜菜看看~:
              《全唐诗话》:温宪员外,庭筠长子也。僖、昭之间,就试于有司,值郑相延昌掌邦贡,以其父文多刺时,复傲毁朝士,抑而不录。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13-11-25 14:17
              收起回复
                在网上搜罗的完整版:温 宪
                温宪,员外庭筠子也。僖昭之间,就试于有司,值郑相延昌掌邦贡,以其父文多刺时,复傲毁朝士,抑而不录。既不第,遂题一绝于崇庆寺壁。后荣阳公登大用,因国忌行香,见之,悯然动容。暮归宅,已除赵崇知举,即召之,谓曰:“某顷主文衡,以温宪庭筠之子,深怒绝之。今日见一绝,令人恻然,幸勿遣也。”于是成名。诗曰:“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3-11-25 17:54
                收起回复
                  临睡前问菜菜个问题哈~
                  关于温庭筠貌丑的说法出自哪里?还有这个“温钟馗”的名号是从哪冒出来的?
                  我对小温温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纳兰曾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纳兰的词受了花间词的影响这是没有争议的,但究竟这个影响有多深,我是一点概念也木有。


                  IP属地:河南47楼2013-11-25 23:39
                  回复
                    @梦好莫醒 关于温庭筠貌丑,不知道《旧唐书》上有没有相关记载百度上都说据《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貌丑,且不修边幅。但我只在上面找到“不修边幅”这四个字啊……但《桐薪》上面有记载……
                    明人钱希言《桐薪》:温岐少曾游于江、淮为亲表槚楚,故改名庭云,字飞卿。而他书或作庭筠,不晓所谓。温尝傲唐宣皇于逆旅,不独获罪令狐绹,流落而死,晚矣!温貌甚陋,号“温钟馗”,不称才名。最善鼓琴吹笛,云:“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桐也。”著乾(?)(月字旁加个巽字,我打不出来)子(这是本小说),今其书不传。
                    不必柯亭(?)桐也。这里有个疑问号是因为这里有个繁体字我不认识,所以……


                    IP属地:湖南48楼2013-11-26 00:44
                    收起回复
                      我上次这段话
                      举一个例子,比如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两人都颇有才名。但是后世对于二人的评价却存在很大差异,诚然曹植的文才确在曹丕之上,但是“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对失意者的同情增加了曹植作品的份量。】
                      “诚然曹植的文才确在曹丕之上”这句我要收回~
                      我这句话其实是受钟嵘《诗品》的影响,他把曹丕列入中品,将曹植列入上品。我有点跟风了。然后在某篇文里看到王夫之《姜斋诗话》评论——曹丕与曹植是“仙(丕)凡(植)之隔”,果断爬走重新阅读曹丕的一些作品,个人感觉写得很漂亮。
                      所谓的高下优劣其实都是很主观的看法。钟嵘的判断标准代表的是他个人的看法,或者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潮流。这个分类可能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倾向,但未必是客观的评判标准。


                      IP属地:河南50楼2013-12-06 22:48
                      收起回复
                        为了不歪楼,我继续补充点资料:
                        娈童
                        萧纲娈童娇艳质,践董复超瑕。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妙年同小吏,姝貌比朝霞。袖裁连璧锦,笺织细穜花。揽袴轻红出,回头双髩斜。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足使燕姬妬,弥令郑女嗟。手里没有书,从度娘那里直接粘贴过来了~


                        IP属地:河南51楼2013-12-06 22:52
                        收起回复
                          《白狗秋千架》
                          没结婚是金奶子,结了婚是银奶子,生了孩子是狗奶子。


                          IP属地:河南52楼2013-12-06 23:01
                          收起回复
                            再列一条王夫之的看法:
                            曹子建铺陈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 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3楼2013-12-06 23:17
                            回复
                              曹丕《营寿陵诏》


                              IP属地:河南54楼2013-12-07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