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坟这个地名,别说外地的,即便青州也有许多人不解:这么个名字,多难听啊。细心一点的人会探问,哪里是不是有座坟?
王坟,顾名思义就是藩王的陵寝。明太祖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续实行推藩制,以“维宗社无疆之庆,植邦家不拔之基”。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帝朱见深封他的第五子朱佑hun(左木右军)为衡王,衡王爵位世袭,共传七人,其中有两个是兄弟相袭,故称“六代七王”。第一代衡王谥号为“恭”,所以称衡恭王,王坟地名中的“王”,指的就是衡恭王。
王陵背后峰峦拱卫,对面青山如屏,山脚下溪流逶迤,河水自西而来,绕村转一个半月形的弯,自村东再向东流去,这种半月形的河流拐弯,方圆几十里是属罕见。据上点年岁的人讲,陵寝外原有三层围墙,外层最为高大坚固,是厚实的城砖砌成,五六十年代才拆毁。另两层是石墙,我小的时候,第二层围墙尚存完整的一段,墙高两三米,宽半米。因墙面平整,日久天长竟走成一条小路。秋天生产队分地瓜的时候,小学生们放了学推着空车去拿地瓜,争相从城墙上走,以次炫耀技艺。这层城墙据称用了古老的“黄米灌浆”技术,即用米汤和石灰,干透了异常坚固。八十年代初,一些村民为图省事,扒城墙的石头盖房子,从此城墙被拆得七零八落,现在几乎踪迹全无。
作为仅次于皇帝的藩王,陵寝应该是有相当规模的。这次在城墙边游逛,非常幸运的碰到村里一位朱姓老人。他今年六十四岁,他说他小时候这里虽然荒废,但几乎没有任何毁坏。高大的围墙内,甬路两边殿宇重重,金碧辉煌,陵前是被称作东西宫的两座大殿。隔不多远就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石人石马分列两边,整齐威严。每有祭祀、修葺、册封、旌表,都刻碑以记,所以碑碣如林。陵墓后顾波参天,遮天蔽日。
村里人称这座陵寝为大坟,是先有村子后有陵墓,还有这里有了陵墓后才慢慢形成村落,已无从查考。这座大坟是村落的坐标。村西头被称作西门外,这里曾是外层城墙的西门;村西北角的一条小街巷,被称为二门;村子西北角的一片,被称作“城里”,也就是城墙以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城里”的住户大都姓朱,他们应该是守墓人的后裔无疑。
这座陵寝年代久远,遭到毁坏在所难免。台基一角有石块脱落,据说是抗战年代汉奸用手榴弹炸过的,但基座太大太结实,区区几个手榴弹实在难以撼动它。墓顶土堆上被开出一块环形田地,至今有人耕种。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每当有公用建筑,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墙上的砖石和陵前碑碣,陵后柏树也在劫难逃。备战时期,公社武装部曾突发奇想,想挖开墓道,找到地宫,充当战时指挥部。当时组织基干民兵轮番开挖,因不得要领,最后无功而弃。老百姓说,充当战时指挥部是幌子,目的是目中随葬的宝物。及至破四旧运动一起,这些封建余孽自然首当其冲,巨大的牌坊被拉倒砸碎,地面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只剩下石头基座上巨大的封土堆。这座大墓不管有无珍宝,不能不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前几年陵墓周围青纱帐长起的时候,据说有人在田地里发现了水桶粗的盗洞,盗墓者的选址能否直达墓室,他们有没有盗走陪葬品,一直是未解之谜。
作者: 俺是胡杨 2007-6-7 12:10 回复此发言
王坟,顾名思义就是藩王的陵寝。明太祖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续实行推藩制,以“维宗社无疆之庆,植邦家不拔之基”。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帝朱见深封他的第五子朱佑hun(左木右军)为衡王,衡王爵位世袭,共传七人,其中有两个是兄弟相袭,故称“六代七王”。第一代衡王谥号为“恭”,所以称衡恭王,王坟地名中的“王”,指的就是衡恭王。
王陵背后峰峦拱卫,对面青山如屏,山脚下溪流逶迤,河水自西而来,绕村转一个半月形的弯,自村东再向东流去,这种半月形的河流拐弯,方圆几十里是属罕见。据上点年岁的人讲,陵寝外原有三层围墙,外层最为高大坚固,是厚实的城砖砌成,五六十年代才拆毁。另两层是石墙,我小的时候,第二层围墙尚存完整的一段,墙高两三米,宽半米。因墙面平整,日久天长竟走成一条小路。秋天生产队分地瓜的时候,小学生们放了学推着空车去拿地瓜,争相从城墙上走,以次炫耀技艺。这层城墙据称用了古老的“黄米灌浆”技术,即用米汤和石灰,干透了异常坚固。八十年代初,一些村民为图省事,扒城墙的石头盖房子,从此城墙被拆得七零八落,现在几乎踪迹全无。
作为仅次于皇帝的藩王,陵寝应该是有相当规模的。这次在城墙边游逛,非常幸运的碰到村里一位朱姓老人。他今年六十四岁,他说他小时候这里虽然荒废,但几乎没有任何毁坏。高大的围墙内,甬路两边殿宇重重,金碧辉煌,陵前是被称作东西宫的两座大殿。隔不多远就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石人石马分列两边,整齐威严。每有祭祀、修葺、册封、旌表,都刻碑以记,所以碑碣如林。陵墓后顾波参天,遮天蔽日。
村里人称这座陵寝为大坟,是先有村子后有陵墓,还有这里有了陵墓后才慢慢形成村落,已无从查考。这座大坟是村落的坐标。村西头被称作西门外,这里曾是外层城墙的西门;村西北角的一条小街巷,被称为二门;村子西北角的一片,被称作“城里”,也就是城墙以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城里”的住户大都姓朱,他们应该是守墓人的后裔无疑。
这座陵寝年代久远,遭到毁坏在所难免。台基一角有石块脱落,据说是抗战年代汉奸用手榴弹炸过的,但基座太大太结实,区区几个手榴弹实在难以撼动它。墓顶土堆上被开出一块环形田地,至今有人耕种。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每当有公用建筑,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墙上的砖石和陵前碑碣,陵后柏树也在劫难逃。备战时期,公社武装部曾突发奇想,想挖开墓道,找到地宫,充当战时指挥部。当时组织基干民兵轮番开挖,因不得要领,最后无功而弃。老百姓说,充当战时指挥部是幌子,目的是目中随葬的宝物。及至破四旧运动一起,这些封建余孽自然首当其冲,巨大的牌坊被拉倒砸碎,地面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只剩下石头基座上巨大的封土堆。这座大墓不管有无珍宝,不能不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前几年陵墓周围青纱帐长起的时候,据说有人在田地里发现了水桶粗的盗洞,盗墓者的选址能否直达墓室,他们有没有盗走陪葬品,一直是未解之谜。
作者: 俺是胡杨 2007-6-7 12:10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