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35贴子:3,012,309
  • 4回复贴,共1

易其至矣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人生的最高原则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那么《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拿人生哲学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上古的圣人,拿这个《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指导我们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崇高你伟大的德业,发展你伟大的德业——这个业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使我们懂得人生伟大的价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知崇礼卑”四个字。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卑”就是卑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定会有成就的。不然仅有高远的理想,不晓得从最平凡、最踏实的第一步开始,便永远停留在幻想中、梦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圣人的名言是“知崇礼卑”。比如说你要创一番事业,理想尺管很高,但着手处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后非跌死不可。 “崇效天”,所谓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样,像天那么高远,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的伟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地一样,那么实在、那么能够担负一切。这个大地,担负了万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坏的它都包容、都担负。一个当领导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能“卑法地”——容纳一切,有能够担负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最为着重,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 研究《易经》,首先要把乾坤两卦研究透彻,这两卦我们过去都讲过的,大家回去要再好好复习复习,务期彻底了解。懂了乾坤两卦就懂了天地,了解了宇宙。天地代表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抬头就是天,脚踏就是地,不管我们在太空或飞机中都是一样,天永远在上边,在虚空那边;地就是实在的大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就可看出孔子用字之妙。“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规定的。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无穷尽、无止境、无量无边的就是天。当我们脚踏着地,地是可以摸到的,那个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1楼2013-10-02 16:56回复
    善哉善哉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0-02 18:43
    回复
      2025-07-25 23:58: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矣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0-02 19:26
      回复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辩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道可道非常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个道,不是本体之道,是应用之道。所以我常说,讲中国文化有两个问题最难解释:一个是“天”字,一个是“道”字。中国文字是从六书来的。譬如这个道字,有时候讲形而上,有时候讲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说、不可说的,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 有时候形而下的法则也叫道,甚至我们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个道字、一个天字,有好多种定义。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们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时候用作名词,有时候用作动词。动词与名词的意义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读古书时,对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现在《易经》上讲的这一句,是应用之道。宇宙之间任何东西,都是一阴一阳。譬如有个男的,一定有个女的,“之谓道”-一这个道是个法则。有一个正面,就有反面。字宙间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而的,懂了这个,也就懂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辩善也,成之辩性也,仁辩见之谓之仁,智辩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就是孔子特殊的地方。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一切的宗教都是提倡去恶为善?因为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阴一阳的。天地间的善恶是非,哪一个对?都不是绝对的。可知只有形而上是这样一个绝对的东西。 形而下是没有绝对的,只有靠人为来调整它。所以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善”字,到孔子的学生曾子作《大学》时,加了一个“至”字,成为“在止于至善”。什么叫至善呢了至善是没有善,也没有恶。有一个善的存在,就有一个恶的存在,善过了头就变成恶了。善继。如何教他善继?就要均衡调和。所以孔子说:“继之者善也。” 性与情 下边有句重要的话来了!“成之者性也。”中国文化只有《易经》、《礼记》提出来性的问题。当然这个性,不是讲男女之性,而是讲人性、天性,代表形而上本体的那个性。所以佛家后来讲明心见性,性就代表了本体。中国文化开始只分两层一一性跟情。性代表本体。譬如说宗教家就叫它上帝,或者叫做如来。这些都已离开了人的立场。中国文化就把这些拿出来,这就是性,本性。这个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先有鸡呀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一切所来自的那个东西叫性,它所起的作用叫做情。这就是性、情之分。 这个宇宙万物的功能,前边我们讲过。宗教家叫他上帝,叫他如来。中国文化到孔子提出这个报告,跟《礼记》一样,“成之者性也”一一就是本体功能的性。换句话说,也是一阴一阳之情。所以我们谈到看风水,讲究来山去水、山势要环拱、水要来朝,才叫有情。所谓“成之者性也”,这句话很重要。在座的有在家的、有出家修道的,你们想要成道,就要了解这里孔子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要想有所成就,光靠打坐练气功没有用啊万要有善行的成就才可以,所谓“继之者善也”。 要想真的成道,须要明心见性,“成之者性也”。这是孔子说的,他这个地方等于传了道。孔子研究《易经》的结果,懂了这个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但是你要想达到阴阳合一的均衡,必须要有功德才能够做到。没有功德,还是没有这个机缘的。
        现在提出一个宗教问题。大家知道天主教、基督教是西方宗教,却不知道五大宗教的圣人都是东方人,没有一个是西方人。耶稣、摩西都是东方人,世界上的宗教都发生在东方,不过后来传到西方在那里发芽生根了。另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有上帝存在就有魔鬼,上帝与魔鬼一定相对。拿西方的宗教来讲,上帝是万能的,但在我看来,也未必如此,连个魔鬼都没办法!上帝有多大的功力,魔鬼也有多大的神通,都是一样。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有善必有恶,绝对相对;善恶是非全是人为的。世界上有真正的善恶没有?没有爻有真正的是非没有?也没有!都跟《易经》一样。因为时间空间不同,善恶是非的标准也不同了。所以形而上的道,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形而下的用,就有善恶是非了。所谓有阴就有阳,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在人类的世界里善恶却又是绝对的,所以必须要用阳的一面;至少,不管你用阴或者用阳,要能“继之者善也”,是本着最善的出发点,不论善于用阴,或者善于用阳都成功,也等于禅宗六祖所讲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因此,“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完成善的大业,在人来讲是人性的最高点。这几句话归纳起来,你就晓得继承孔子学说衣钵的曾子,在《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根据什么来的?性善是根据《易经》的《系传》而来,大学之道是根据乾卦《文言》与《系传》而来。 宇宙间至善的代表 现在讲到本体这个东西,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也是借用的名词)—万物未生以前那个东西是“①”,无象可以形容的。这个无象之象,代表完整完满的一切。它是清静的、至善的。当它起用的时候,只要一动,相对的力量就出来了,就显出了一阴一阳,就有善恶、有是非、有变化。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用与象而言。至于未动之前,那个本体是寂然不动的,既不善、也不恶、也无阴、也无阳。 从来正统的道家与佛家,所讲的“得道”,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而是无阴也无阳、不动也不静、无是也无非、无善也无恶的境界,也就是道体的境界。
        至于讲到用,那就是全部的《易经》。 《易经》究竟讲什么?现在问题来了!孔子研究的答案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鲜,是古文的用法,就是少、很少的意思。《易经》的这个体是什么?我们过去讲过:“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原则要把握。第二个间题是,《易经》的用是哪个用?是本体之体的用呢(体也是假设的)?还是起用了以后的用呢?理想不同、角度不同,观念就会改变。所以仁慈的人了解了这个道,“仁者见之”,这个见之就是观念,他的观念就是仁。所以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各人不同,墨子叫做兼爱,耶稣叫博爱,佛叫慈悲、平等,儒家讲仁、义、道、德,都是名称的不同、观点的不同。 我们了解了《易经》的象数,它是从十个方面来看问题的,从一个卦象反复错综来观察分析,所见就自然不同。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喜欢搞学问的人,他了解了这个道就叫智,智慧的智。但是由于个人观点的不同,其所见也就不同了。总而言之,天下这个道在哪里?套用西方的宗教家说的:上帝在什么地方?上帝无所在、无所不在。拿佛家来讲,就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就在这里,在你的心中,不在外面。在道家来讲,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过这个心,不是我们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这个心。这个心必须思想都宁静了,无喜也无悲、无善也无恶、无是也无非,寂然不动的那个心之体,那就是道。 道到了我们人的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是古代对一般人的总称,拿现代语来解释,可以说就是人类。拿人的立场来讲,百姓代表人类,拿佛家讲,那更扩大了!一切众生、一切生命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种道的作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用到这个道,可是你却不知道这个道。人是怎么会思想的?怎么会走路的?怎么会吃饭的?怎么晓得有烦恼?有痛苦?当妈妈没有生我们以前,我究竟在哪里?假设我现在死了,要到哪里去?先有鸡呀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整个问题都在这里,这都是道的分化。可是道在哪里呢?道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在用上能见其体,在体上不能见其用,一归到“体”,“用”就宁静了。 所以,孔子说我们的生命在用中,我们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却见不到“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因为道太近了,道在哪里?就在你那里!不在上帝那里、不在佛那里、不在菩萨那里、不在老师那里,就在你那里,在你的心中。心在哪里?不是这个心,也不是这个脑子,你在哪里就是在哪里。可是人不懂,“故君子之道鲜矣!” 因此,孔子那个时候的报告就说:得道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呢?因诠想要懂,但没有这个智慧。


        6楼2013-10-03 15:58
        回复
          易乃群经之首,此言当之无愧。解万物、化万事,无穷尽,多玄妙。可惜,参之需行损不足以奉有余之道也,故,世人不为无智,实乃无缘也。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10-04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