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蕾散文随笔集《在一只碗里过一生》序
赵德发
我有许多身处基层的作家朋友,有的创作成绩较为突出,有的终其一生成果甚微。个别朋友向我抱怨,说自己在小地方工作生活,视野受限,创作受限。我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困厄一个作家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小地方照样能出优秀作家,祝红蕾就是一个例证。
前些年,祝红蕾用“苏小蝉”这个笔名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有的转载率很高,有的甚至被高考试卷选用。有人深表惊讶,说这小女子让高高的沂山遮挡着,怎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我读过祝红蕾的作品之后,猜出了其中的原因:她心量广大。
《五灯会元》载:一僧问谷隐知俨禅师:“千山万水,如何登涉?”禅师答:“举步便千里万里。”僧问:“不举步时如何?”禅师又答:“亦千里万里。”这则公案有多重含义,但最显而易见的是说明了“心”的作用。佛陀在世时,曾语重心长地向他的弟子讲:“尽十方世界是你心。”如果“心量广大,遍周法界”,那么离觉悟、离真理就会越来越近。文学创作是个用“心”的活儿,努力扩展自己的心量,乃是作家的重要修炼课目。“青山不碍白云飞”,一个作者,即使身处鄙野,也要心怀天下,用心去真切地了解世界、感受时代。有了这样的心量与视阈,那么他再回头看他所处的鄙野时,就会大大地不同,可谓“一了一切了,一见一切见,一尘才举,大地全收”。
祝红蕾的心量异于常人。她经常把她的视线投得很远很广,让自己的心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她做某一知名网站“小资咖啡厅”的“斑竹”,一呼百应,拥趸者众。她写博客议论世道人心,语言犀利,直逼本质。如果是写家乡,写身边的人和事,也都以广而深的认知作背景,很少就事论事,作“实头见解”。在她的笔下,一只碗里,盛满人生的况味;一撮灰一抔土,融合成女人的一生;一朵刨木花做的玫瑰,饱含人生的哲理;半箱情书,竟然有着“史学价值”。总之,一切相分,皆是心影;一切见分,皆是心光。心影摇曳,心光闪动,这就有了那么多被人喜欢的作品。
然而,这样的“心”如何才能拥有?先天的秉赋,后天的学习,还有说不清楚来自先天还是后天的悟性,都是因缘。爹妈给的,那是自己的本钱;而后天的学习,更能让自己添一些本领。好好修炼,增广了心量,见处透脱,闻处精明。作起文章来,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正因为这,祝红蕾近两年在小说创作方面也很快出人头地。
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这个“了”字,我们应该尽形寿去追求呵。
我说了这么一通,并不是判定祝红蕾的作品件件俱佳。这个集子里多是她前几年写的,有些篇章显得随意了一些,欠缺打磨。但她通过这本书所显示的创作潜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修道之人,心为根本。从心而修,自有因果。“一言才出口,地上绣茵开。”这是一位禅师向弟子开示时讲的一种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让我们向着这个境界努力、再努力。
赵德发
我有许多身处基层的作家朋友,有的创作成绩较为突出,有的终其一生成果甚微。个别朋友向我抱怨,说自己在小地方工作生活,视野受限,创作受限。我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困厄一个作家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小地方照样能出优秀作家,祝红蕾就是一个例证。
前些年,祝红蕾用“苏小蝉”这个笔名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有的转载率很高,有的甚至被高考试卷选用。有人深表惊讶,说这小女子让高高的沂山遮挡着,怎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我读过祝红蕾的作品之后,猜出了其中的原因:她心量广大。
《五灯会元》载:一僧问谷隐知俨禅师:“千山万水,如何登涉?”禅师答:“举步便千里万里。”僧问:“不举步时如何?”禅师又答:“亦千里万里。”这则公案有多重含义,但最显而易见的是说明了“心”的作用。佛陀在世时,曾语重心长地向他的弟子讲:“尽十方世界是你心。”如果“心量广大,遍周法界”,那么离觉悟、离真理就会越来越近。文学创作是个用“心”的活儿,努力扩展自己的心量,乃是作家的重要修炼课目。“青山不碍白云飞”,一个作者,即使身处鄙野,也要心怀天下,用心去真切地了解世界、感受时代。有了这样的心量与视阈,那么他再回头看他所处的鄙野时,就会大大地不同,可谓“一了一切了,一见一切见,一尘才举,大地全收”。
祝红蕾的心量异于常人。她经常把她的视线投得很远很广,让自己的心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她做某一知名网站“小资咖啡厅”的“斑竹”,一呼百应,拥趸者众。她写博客议论世道人心,语言犀利,直逼本质。如果是写家乡,写身边的人和事,也都以广而深的认知作背景,很少就事论事,作“实头见解”。在她的笔下,一只碗里,盛满人生的况味;一撮灰一抔土,融合成女人的一生;一朵刨木花做的玫瑰,饱含人生的哲理;半箱情书,竟然有着“史学价值”。总之,一切相分,皆是心影;一切见分,皆是心光。心影摇曳,心光闪动,这就有了那么多被人喜欢的作品。
然而,这样的“心”如何才能拥有?先天的秉赋,后天的学习,还有说不清楚来自先天还是后天的悟性,都是因缘。爹妈给的,那是自己的本钱;而后天的学习,更能让自己添一些本领。好好修炼,增广了心量,见处透脱,闻处精明。作起文章来,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正因为这,祝红蕾近两年在小说创作方面也很快出人头地。
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这个“了”字,我们应该尽形寿去追求呵。
我说了这么一通,并不是判定祝红蕾的作品件件俱佳。这个集子里多是她前几年写的,有些篇章显得随意了一些,欠缺打磨。但她通过这本书所显示的创作潜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修道之人,心为根本。从心而修,自有因果。“一言才出口,地上绣茵开。”这是一位禅师向弟子开示时讲的一种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让我们向着这个境界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