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润无声吧 关注:2,845贴子:2,614
  • 1回复贴,共1

铁力市委书记张泱:吉松村城镇化改造打破"强拆魔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年来,一起起强拆事件已经成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最不和谐的声音,几乎每个强拆事件都让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让本来应当造福于农民的好事变成了破坏农民利益的坏事。黑龙江省铁力市年丰乡吉松村在整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把村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第一位,不但没有一户强拆,而且200户村民都高高兴兴搬进了“别墅”式的新家。吉松村由此成为伊春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被人誉为小兴安岭第一村。
  铁力市年丰乡吉松村是一个朝鲜族村,全村人以种水稻和外出务工为生,虽然村民收入还不错,但是分散的单户经营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匮乏,阻碍了农民增收步子、限制了农民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的权利。2011年,铁力市对农村城镇化提出了整村改造的战略思想,把城镇化、公共服务和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增收一揽子解决。并把吉松村作为试点,投资3100万元对吉松村整村改造。
  “近郊村城市化,远郊村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是铁力市对科学建设新农村基本要求。吉松村在改造中拆除原有平房,集中建起了8栋4层总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的住宅楼,集约宅基地18公顷。并同步建设了示范性社区和老年协会活动室1200平方米。住宅楼风格独特,在外观设计、使用功能、附属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浓郁的朝鲜族特色,全村 200户村民全部入住,打造形成了农民市民化、生产区生活区相分离、集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精美民族小区。
  吉松村整村改造后,全村土地进一步集中,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能够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已经完全实现了集约化和机械化经营。同时,解放了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双向收入。改造后,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前几年的2万余元增加到近4万元。农民“在广袤的土地中耕耘,在宽敞的楼房里居住”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
  铁力市委书记张泱表示,吉松村整村改造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一个样板,但这种模式只是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一个探索,或者说它仅代表一个路径。吉松村是城市近郊、民族村,有利的条件很多,将来还要打造成旅游的新村。可以用闲置的土地,建设特色的居住区,或者是用于开发,或者通过复垦,增加村集体土地面积,集约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资金足以支撑吉松村各项公共服务支出,不给农民增添任何负担。
  对于农村城镇化,张泱的观点是,农村建设还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在实际操作中,要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要重点建设一批环境优美、基础配套、生活便捷、富有特色的中心村,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搞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
  张泱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把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搞好规划,科学推进。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努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


1楼2013-09-21 20:36回复


    2楼2013-09-24 1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