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涉世家》(第一、三段)
一、文学常识
1. 作家:司马迁,我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 作品: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课文分析
本文生动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卓越的政治和组织领导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文章以时间发展顺序来组织全文,详写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略写作战过程。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有力表现了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方面,能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绘,突显人物形象。陈胜佣耕时与伙伴的谈话表现了他胸怀大志;几句起义的动员令,更突出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2、《出师表》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家: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 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
1.主旨: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两份情感(报先帝、忠陛下)
一个决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3、《桃花源记》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
2.文体: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二、课文内容分析
1.主旨:反映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线索:全文以武陵人行踪为线索。
3.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宁静、幸福。
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和睦相处。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桃花源的不复可寻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三、积累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4、《登泰山记》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家:姚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
2、作品: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二、课文分析
1.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2.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