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志诚吧 关注:110贴子:1,515

转帖: 陈耀松老先生回顾朱令救助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3-09-21 10:17回复
    内容从以下链接中节选


    5楼2013-09-21 16:48
    回复
      这里我加一个插曲。我的实验室是力学大院小风洞实验室顶上自建的阁楼,一个‘违章建筑’。因为派出所不知道,所以它能存在。平时我都很早到实验室。一天我发现我的学生比我还要早,就问,原来他晚上加班还没有回去。他向我介绍了16个同学自动组织起来救助朱令的事。这当然是好事,我鼓励他们加油…..。事成后,我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慰劳,以为事成了,没事了,大家可以回去念书了。没想到‘北大有人里通外国’,党委组织部查来了,他们花了很大力量终于发现了这个阁楼找到了我。我也确实紧张了一阵,赶忙写报告‘一,二,三’。第一是符合政策,第二没有违背政策,第三也没有违背政策…’,总之,‘不认账’。我这份报告一直上报到外交部。外交部批示‘这样的事应该宣传’,这我才松了一口气。据说此后IBM公司总栽亲自来北大赠送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北大的迟校长接待时说起北大用互联网救助清华学生,总栽回答说‘此事全世界都知道。正因为北大学生有此创造力IBM公司才将这一实验室送给北大’。可我自己常为此‘哭笑不得’。一次路上遇到计算中心主任张兴华:“老陈这下你可给我们招来麻烦了”“现在许多老干部都带了党委介绍信要我们用互联网给他们治病”。
      有了这一网站,我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再安心搞流体。我对网络的看法与当年董铁宝先生对计算机的看法相同,这仅是微电子技术进步的结果。对搞技术的人大可有为,我们搞力学就是利用,要以它为业有点‘屈才’。但大势所趋挡不住,我最好的学生都跟我说‘陈老师,以后我不搞流体了’。他要搞什么我知道,就说‘好吧’‘我设法送你出去学’。于是我自筹五万元将他送到MIT学网络,居然他在网络方面工作水平超过MIT同人,组长接受他对网络系统改进的建议。当年规定博士毕业两年内不得出国,我向校内负责人私下做了保证,要求容许他在工作报到前出去一次,最后他如约回国(当时国外已高价聘请),我如释重负。只奈北大没有好好用他,很快在国内被别的单位‘挖走’(当时北大只给他每月700元)。正在此时北大承接了教委委派负责‘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校长王义遒专门到计算中心去找人,计算中心的负责人告知‘此人当被挖走’。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校长教务长请我吃饭,陈佳洱还单独请我学生吃饭(他回来跟我说‘吓了一跳’)。Calis不但要懂网络,更要懂管理。最后我推荐另一个学生,那就是今天全面负责calis的陈凌。王校长对我很信任,‘请他明天来找我’,一见面就任命他为副主任。


      9楼2013-09-21 16:54
      回复
        以上说的是我学生,而我自己又拿网作何用?记得我在力学学报编辑部当编辑。当时力学学报编辑部要北大力学专业出一个编辑,我推荐杜珣,杜珣不干我只好自己去充数。力学学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压稿,新上任的主编大刀阔斧,来稿件先砍2/3,而这个工作又全要身在北京的编委做。很见效,但苦了北京的编委。当时我想如果编委之间用网络联系,杂志主要通过网络发行不就能多快好省解决所有问题了?94年网络一通我就试编网络刊物,当年试刊两期,可行。第二年我就建议力学学报编辑部改由网络运行,可惜未被接受。于是我便一个人办起一份网络运行的杂志,网络通天下,当然是国际杂志了。编委都是朋友,答应了那我又如何用网络联络?我到国外收罗了一批因速度低而淘汰的Modem,或者价钱便宜,或者根本不要钱,抗回国来一家一家地去装。只是国内个人不许办杂志,我只得以北大的名义向上申请。其实北大除了盖个章以外什么条件也不给,什么工作也没做。一切都靠我和我的朋友以及学生帮忙,按国内情况,除了网络版尚需印刷版。印刷在系印讲义车间,比较便宜,要大量邮寄没有钱只好自己蹬自行车派送。这份杂志叫《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办杂志的主要目的是树立网络编审和发行的样板,当时这在国际上也是新鲜事。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当时我挂名为北大非线性中心副主任,办杂志算我为‘中心’的工作。数值模拟倒是我本行,只是当时尚未成气候。至于叫‘通讯’完全是尽量低调,只要杂志是正式的,调门越低阻力越小。我坚持了六年,应该说很成功,但北大不领情,在学校出版物广告栏内根本找不到。我做事常常自认为‘成功’就放手,正好有年轻人(我的学生)愿意接手到国外去发展。他们争取到 Elsevier直接出版发行,除大陆外他们又在欧、美各设编辑部。05年他们在荷兰开会,计划争取花5年到10年将杂志办到《Physical Review E》的水平,在2012年他们做到了: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与 Physical Review E 比较 Impact Factor
        COMMUN NONLINEAR SCI 2.806
        PHYS REV E 2.255
        Hi, Chen Laoshi:
        In 2005, we have a meeting at Holand, CNSNS should be as Phyiscal Review E after 5 to 10 years.
        So far, we have achieved CNSNS as Physical Review E.
        -Albert


        10楼2013-09-21 16: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0-11 07:16
          回复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0-19 10:12
            回复
              顶!


              13楼2013-12-03 21: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2-19 07:45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2-10 22:44
                  回复
                    无限感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4-04 07:30
                    回复


                      17楼2014-09-03 14:08
                      回复


                        18楼2014-10-09 13:12
                        回复
                          顶起来


                          29楼2015-05-22 21: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09-16 1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