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言吧 关注:14贴子:837
  • 12回复贴,共1

【卡里莫亚·资料】关于宋朝的基本情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主要是为了鼠猫的前期准备。


IP属地:安徽1楼2013-09-20 13:29回复
    第一,关于皇帝——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年03月23日-1063年04月30日
    庙号:仁宗
    陵墓:永昭陵
    本名:赵受益
    出生日期:1010年
    逝世日期:1063年04月末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宋仁宗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继帝位,初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始亲政。
    综上资料,也就是说,赵祯是23岁的时候亲政的。【而且太后也不是七五里的那什么李氏……】
    仁宗所用年号:
    天圣 公元1023年—公元1032年 【10年】
    明道 公元 1032年—公元1033年 【2年】
    景佑 公元1034年—公元1038年 【5年】
    宝元 公元1038年—公元1040年 【3年】
    康定 公元 1040年—公元1041年 【2年】
    庆历 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 【8年】
    皇佑 公元1049年—公元1054年 【6年】
    至和 公元1054年—公元1056年 【3年】
    嘉佑 公元1056年—公元1063年 【8年】
    I


    IP属地:安徽2楼2013-09-20 13:41
    回复
      另外,关于仁宗,希望大家在文章里不要出现“仁宗”这个称号。毕竟这是人家的庙号,是死后才有的,加了“仁宗”两个字总会觉得怪怪的。
      以及,永昭陵确实很让人寻味……不过上层建筑已经被毁的不成样子了,地宫国务院说暂时不要打开。【


      IP属地:安徽3楼2013-09-20 13:46
      回复
        第二,关于作物的引进史。
        这个经常会有人犯错,确实没办法,有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写,但是看在眼里还是不太舒服,所以给大家说一下,尽量避免常识性错误。
        【传入中国主要是指传入中国汉族传统生活的内地,由于中国疆域广
        大,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接受这些物产比汉族内地要早一些,我们所说的
        引入中国主要是指引入内地汉族居住地区。】
        葡萄(蒲桃)和葡萄酒:
        葡萄中国普称蒲桃,它的原产地可能是高加索山脉,西亚、中亚这一带,直到现在北纬40度一线是世界上主要的葡萄产区,中国也是一样,中国自古有野生葡萄,也有人工培育的葡萄,但是中国大量的培育葡萄是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的事,张骞通西域以后,带回两个最重要的物种,一个就是葡萄,还有一个是苜蓿。
        苜蓿随天马,葡萄出汉臣,他们是随着天马和汉朝的使臣传入中国的。
        石榴:
        石榴,最早叫安石榴,为什么叫安石榴?安指安国,石指的是石国,都是当时的西域国家中的中亚国家,也许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
        核桃:
        核桃,又叫胡桃,原产西亚,引进中国可能是在东晋时期,因为是在东晋时期的书上最早有记载。
        芝麻:
        芝麻(脂麻、胡麻),西亚,南北朝以前。
        黄瓜:
        黄瓜(胡瓜),印度或西亚,南北朝以前。(中国至少在南北朝有了黄瓜或者胡瓜)。
        茉莉:
        茉莉(耶悉茗花)西亚,中亚。西晋。I


        IP属地:安徽4楼2013-09-20 14:01
        回复
          胡椒:
          中国古代的香辛料中,中国本土培育的可能是花椒,还有茱萸,端午节的茱萸,是中国古代的辛料。胡椒至少在南北朝传入中国,开始与花椒分庭抗礼,成为中国辣味食品的主要调料。
          【不过正宗的辣椒是明代传入中国的,所以大家不要弄混淆。】
          开心果:
          开心果有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学名叫阿月混子。至少在唐代就传入中国。
          菠菜:
          菠菜(菠蓤菜),也是至少在唐代传入中国。
          西瓜:
          西瓜,原产地在非洲,可能在南部非洲,逐渐传入北部非洲埃及又传入西亚中亚。但是,中国引进西瓜很有意思,从中国北部或者东北部的契丹族引入。现在西瓜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物种。
          西瓜的传入年代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我看了一下,大多是说公元十世纪以前,也就是说仁宗年间应该是有了,只有很少人说是乾隆年间的。I


          IP属地:安徽5楼2013-09-20 14:09
          回复
            【 中国引进外国作物有一个特点,但凡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还有一种是带“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第三种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所以,带“胡”、“番”、“洋”的作物,大体上指示了我们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的不同时代。】I


            IP属地:安徽6楼2013-09-20 14:15
            回复
              玉米:
              这个很简单,谁都知道玉米是美洲作物,哥伦布1492年才上新大陆,仁宗年间谁都别想吃到了。玉米传入中国的年代大约是1550年左右。
              甘薯:
              16世纪晚期进入中国。
              关于甘薯进入中国不妨多说几句,因为史料比较充足。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当时陈家先生叫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当时叫陈振龙,有没有东莞或者福建陈家的后裔?
              咱们说说福州陈振龙陈家,他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红薯引进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当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他们感到菲律宾当地的作物不足以养活他们,他们就从美洲引进了甘薯,在当地种植,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陈振龙,他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跟当时间广东的很多人一样在菲律宾做生意,经商风气很浓,他看到了当地漫山遍野种植的甘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水旱风灾,他就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严苛,他们不想让这种东西引进中国,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非常聪明,他拿了一根红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绕过殖民者的检查。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陈振龙把藤条绞在一根绳子里面偷偷带了回来,不管怎么说,他历尽危险艰辛把藤条带回来了。 带回来之后,他跟他的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叫金学曾上了一份贴子,建议在福州试种培育这种红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终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引种成功。
              他们自己记载,四个月以后,把土挖开以后,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大喜过望,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贴子,再次游说巡抚金学曾,广泛种植,正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从反面帮了一个忙。因为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于是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红薯,由此红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
              据说在福州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红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推广这个东西,但是也非常不顺利,因为像浙江、江苏这些地方是鱼米之乡,不缺粮食,推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到了山东、河南以后,到了北方地区,由于这些地方经常遭受自然灾害,所以反而容易普及,几百年,一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年间,陈家后代,就把家族推广红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
              马铃薯:
              马铃薯:(洋芋,荷兰豆),17世纪中叶引进台湾。
              土豆(马铃薯)最早是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的,所以叫荷兰豆,从台湾传入中国内地。I


              IP属地:安徽7楼2013-09-20 14:38
              回复
                花生(番豆),16世纪早期。
                向日葵:(西番菊)记载首见于1621年。
                辣椒(番椒),记载首见于1591年。


                IP属地:安徽8楼2013-09-20 14:39
                回复
                  西红柿(番茄),16世纪晚期或者17世纪初期传入中国。
                  南瓜,南美洲产物,传入中国年代不详。
                  西葫芦是南瓜一个品种,另一个名称叫美洲南瓜,在美洲也是南瓜的一个品种,传入年代不详。
                  还有菠萝(凤梨),16世纪末传入。据说台湾的凤梨和大陆的菠萝很不一样。
                  还有腰果,我们小食品中最后一个终于登场了,腰果也是南美洲产物,传入中国年代不详。
                  可可,这可能是南美洲引入中国最晚的,是1922年引进台湾,远远晚于巧克力引入中国。
                  另外,仁宗年间比如草莓一类的水果也是吃不到的。I


                  IP属地:安徽10楼2013-09-20 14:48
                  回复
                    另,补充:
                    【我的家乡扬州】
                     扬州,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杨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I


                    IP属地:安徽12楼2013-09-20 14:55
                    回复
                      庆历新政:
                      是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简介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败的原因
                        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 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根本原因: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皇帝很忌讳大臣结为朋党,宋仁宗也不例外。反对派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因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谁也阻挠不了的。那么皇帝为什么不要反对并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当然,很明显的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也正是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新政,毋庸置疑这是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I


                      IP属地:安徽13楼2013-09-20 15:17
                      回复
                        北宋具体官僚机构:
                        宋代的官职初承袭唐代后期和五代的旧制,后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和官僚政治的发展有所改变。
                        宋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简称中书或政事堂。为了分散宰相的事权,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枢密院是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中枢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三司是北宋前期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号称计省,下辖盐铁、度支、户部。
                        御史台是专管监察,长官称御史中丞的机构,仁宗是还单独设置谏院,作为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
                        学士院为皇帝起草制诰、国书和其他文书。
                        大理寺和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I


                        IP属地:安徽15楼2013-09-20 15:20
                        回复


                          16楼2013-11-15 17: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