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地(仙域)
第一章 小国至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弗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二章奉道行化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第三章非取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弗可为,弗可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因羸,或挫或隳。
第四章下以自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哉!诚全归之。
第五章以静自胜
天下之牝,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以为天下母。治大邦,若居下流,处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邦,则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聚于大邦;或下以聚小,或下而聚于大。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宜为下。
第六章以下为基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故圣人言:能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王。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第七章以柔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人之生柔弱,其死刚僵;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弊;故坚强居下,柔弱居上。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八章虚矫自伤
喘者不久,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至于道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朝甚除,田甚芜,食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余,是谓道夸,盗夸,非道也。
第九章善动幽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是谓:行无形,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故圣人,取天下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章 抱式服道
治人事天,莫若式。夫唯式,是谓早服道;早服道,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子孙祭祀不辍。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十一章守璞自化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璞。
第十二章自静则正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邦家滋昏;民人多伎巧,邪事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民自化;我无欲,民自朴;我无事,民自富;我无情,民自清;我好静,民自正。
第十三章纯纯浑厚
其政懑懑,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圣人之在天下,兮;为天下,沌沌兮。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之。以智治邦,邦之贼;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知此二者,亦足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第十四章 下不自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智为之而莫之明,故执兵而教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失礼而后失智。夫礼以乱情,故礼者,忠信之薄,而争乱之首也。智以前识,故智者,道德之华,而愚妄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第十五章 失道失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乱,有愚臣。
第十六章合道退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十七章直心无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民之迷,其日固久;世其无定,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为始,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十八章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 无为心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器无用之物,使目不眩;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弗敢,欲者弗为。
第二十章不以兵强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至,荆棘生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
第二十一章奋兵不祥
奋(奋-田,读sui(隼),义同)兵者,不祥之器,丧戎之气,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胜而勿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矣。
第二十二章 自安于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心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故抗兵相若,哀兵胜矣。是谓: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则亡吾宝。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杀。
第二十三章 民爱其上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爱其上也:勿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狭,是以不厌。民常不畏死,如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则为恶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勇于敢而杀,勇于不敢而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第二十四章贤于贵生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以为,是曰难治。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而轻死。夫唯能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是贤于贵生。
第二十五章 道无死地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二十六章善得其保
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不保。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为袭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 善得其贵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归。
第二十八章 道最易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德之容,唯道是修: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