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红的超级水库吧 关注:70贴子:4,182
  • 11回复贴,共1
嘛嘛,闲来无事~


IP属地:江苏1楼2013-09-19 14:19回复
    武当纯阳剑
    纯阳剑谱
    1.浑元一气 2.纯阳初动 3.仙人指路 4.魁星执笔 5.泰山压顶 6.凤凰点头7.昼天抱月
    8.玉带围腰 9.长虹绕天 10.苍龙抬头 11.拨草寻蛇 12.昼天抱月13.帝君拂袖
    14.尊佑翻身 15.灵猫扑鼠 16.白云盖顶 17.仙猿摘果 18.快马加鞭19.快马加鞭
    20.快马加鞭 21.快马加鞭 22.白蛇出洞 23.吕祖翻身 24.凤凰点头25.玉笛横吹
    26.翻江搅海 27.翻江搅海 28.翻江搅海 29.野马跳涧 30.快马加鞭31.蜻蜓点水
    32.蜻蜓点水 33.蜻蜓点水 34.蜻蜓点水 35.白蛇出洞 36.吕祖翻身37.凤凰点头
    38.玉笛横吹 39.里绕截腕 40.外绕截腕 41.里绕截腕 42.外绕截腕43.夜叉探海
    44.昼天抱月 45.旋风扫叶 46.推窗望月 47.鹞子穿林 48.鹞子穿林49.鹞子穿林
    50.鹞子穿林 51.天边摘月52.周处斩蛟 53.吕祖撩衣 54.尊佑撩衣55.吕祖撩衣
    56.魁星亮剑 57.钩劈斩妖 58.吕祖翻身 59.凤凰点头 60.帝君拂袖61.立转剑轮
    62.回道一指 63.静后纯扬 64.气合浑元I


    IP属地:江苏2楼2013-09-19 14:2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圆六部九字归一
      三圆六部九字是指导纯阳拳术行拳走步运动基本理论。三圆六部行于外,九字真诀动于内。能使纯阳拳运动内外合一,而得以精形相交,气形相合,神形相依的炼养之道。
      三圆是手圆、腰圆、步圆之总称。
      武当纯阳拳的运用两手不停地划8字形或者圆形运动,而形成两手穿连变化,名为“穿连手圆”。腰部随手的穿连变化不停地进行左旋右转运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圆运动,名为“旋转腰圆”。走步运动在以上两种圆的配合作用下,同时屈腿进行左旋右转走弧形和圆形的走圈运动,称之为“屈腿步圆”。
      六部是人体肩、肘、腕、胯、膝、踝六大关节部位。
      武当纯阳拳的运动,随着手圆、腰圆、步圆的过程,导致其六大关节部位同时做出自身的圆弧运动,从而形成三圆六部统一协调的整体圆运动。肩:如沉肩、滚肩、撞肩;肘:坠肘、悬肘、抬肘、拦肘、撞肘、横肘、顶肘;腕:如转腕、翻腕、提腕、摇腕;胯:松胯、旋胯、裹胯等。胯与腰有密切的关系,腰活则胯活,拳诀有云:“腰为轴,胯为轮”;膝:有屈膝、摇膝、撞膝、顶膝等;踝:所运用技巧有勾、绊、蹬诸法,均和纯阳拳运动紧密的连系着。
      三圆六部运动之六部蕴藏在三圆运动之内,其三圆中亦包涵着六部融合在其中的运动。因此以三圆而论,外练而可聚内养,结内三圆之丹道,即以外丹之术而结内丹之功,是为纯阳拳外炼内养之道。何为内三元,即先天的元精、元气与元神,称为先天的精气神,生养于人体中即为内三元。
      纯阳拳炼养之道,以三圆运动之手圆可通达奇恒之腑,可养气而存神。长期手圆的运动,增强大脑的新陈代谢,补充滋养大脑的功能,而获得神而明之。是对后天精神的锻炼,从而又起到对先天元神的充养。
      运动中的腰圆,以增进腰的灵活度,从而使带脉的整体气血流畅。这个气血的流畅,提高了腰肾的代谢功能,能使气血充沛地贯通中驱之肾腑,使气血聚而育其精,从而获得精的健康生长,而使肾与之良好的收藏。则是后天之精对先天之精的补充和养育。
      足下屈腿的走步运动,能通畅腿脚六条经脉。由于屈腿下沉的作用力,而使膝部得到显著的锻炼,对于充足两腿膝的筋力起到举足轻重的溢养作用。膝属大筋,以阳明经主之,阳明入胃,能传递入脾,则脾胃表里如一,食受之有道,则得五行相生受益。长期锻炼走步运动,能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对脾胃有着炼养作用。由于筋力充裕则可疏畅肝气,而使肝气涤达。因此,长期的三圆运动,也称“纯阳走步”,使人体循环之道畅通,则对安抚各节,以及筋骨皮毛之表里具有良好的作用。致人体的精气神韵,灵性积养充分得到滋养作用,是谓养生益年之道。
      纯阳三圆之论,以外练而聚内养,以手圆神而明之,以聚五脏之气;以腰圆而生肾腑之精;以步圆而产生六腑之力,三圆之运动,合于呼吸之功,踩天地精灵之气,聚养于丹,收藏于肾,则疏通内外一身以滋养肤体。三圆运动而培补三元之丹道,“三元”者,先天之精、气、神也。以外丹之术缔结内丹之功,正是纯阳炼养之道,隐于“三圆六部九字归一”之中。
      九字专指心、意、气、力、动、活、沉、柔、灵整个内容,称之九字真诀。其心、意、气、力为九字真诀之宗,动、活、沉、柔、灵为九字要法。故三圆六部九字在纯阳拳拳术中,以宗旨纲要贯穿于武当纯阳拳术炼养的全过程。
      心者主人神明,神藏之其内,统领五脏六腑。有云:心藏神,肺藏气、脾藏肉、肝藏血、肾藏志,皆一统于心神之中。
      恩师理航先生曾曰:“修炼纯阳首先修炼其心性”。人的精神灵性均由心生而出,然五脏之内,肺居其上,形如华盖为护心君之宰辅,司一身之气以保证内外之活动。肝,涤荡之将军,藏谋略指挥之才能。得肝胆相照对应之,其胆有决断之力,故有胆气过人之说。脾统血以生华,胃纳食以运化,生水谷之精华供给人体营养之功。肾藏先后天之精微,为人体藏精之所。其智慧与技巧由肾志所出。诚然如此,诸器官均靠心君统领之力,故炼及纯阳拳术首先以炼其心性为第一。
      心生平和,静则气自平,才能神形相依、气形相合、精形相交。所谓精神内守是心性专一,静在于养的结果。因此修炼纯阳拳术是以心性炼养为前提的,《太玄养补》中云:“脏心于渊,美厥灵根”。倘若心静如止水,神不外驰,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修炼纯阳拳术应食之有度、欲之有节,则得脾土不失运化之功,肺气充畅,肺金自然全功。拳脚以动静相互补益,心安自得神宁,遇诸事而淡泊人生,荣辱则不以为然,肝气自得安宁。行拳以虚怀若谷,无以欲求,唯顺其自然,则神自然得其充足也,以心神主宰,诚为炼养纯阳拳术之道。
      炼养纯阳拳术,心明则神明,心胜则神胜,心明神胜则气聚胆壮,遇敌交手随心所欲。使心、意、气、力、动、活、沉、柔、灵九字通汇一气,皆得心应手也。否则就会心性紧张,手足无措,必然败北,何言修心养性乎。理航先师曾教之:打手者,打的是雄心壮志,手睫眼快,随机应变。此皆出纯阳之心法。
      武当纯阳拳其养心之法皆有之,如“龟背鹤膝聚真元”。真元者即纯阳之一气也,调养自己的气息,清净自己的思想,其缓慢飘然,气势合一,如入仙境。养其神而舒其心,运其气而畅其体,使其精形相交,气形相合,神形相依是也。纯阳拳术“龟背鹤膝”重心神修养,倘若守肾无节,伤其精则损其气,岂能神行相依乎。因此精生气、气生神为纯阳拳术炼养之道,是不可不以养心炼神为主的。
      纯阳拳术以修身养性为第一,则势必心意相通。其心主持,其意必随。意导形随,意引气行,产生着良好的意识指挥纯阳拳的运动。这样意导形随的运动是以轻灵、圆活、柔韧、沉着为主的,这种运动要势式相连、环环相套、协调不拙。
      纯阳拳术的快慢全在意的指挥下进行,是心意的主持和发挥,可快可慢。是根据拳术的炼养要求而定的,产生着快慢不同的运动方式。如“龟背鹤膝聚真元”是以运气养气为目的,因此势必要轻松、自然、柔缓、沉着,以求徐徐的呼吸同步的行拳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意、气、形的统一。行拳中的柔是轻松自然的象征,是一种活泼而有韧性的内容。缓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以呼吸运用同步的缓,这种缓和的运动与呼吸相一致。平常之人呼吸每分钟20次左右,倘若是一个修炼有素的人,其呼吸每分钟则在12—16次左右,这样呼吸频率的对比表明呼吸的深浅对内脏强弱的影响。
      单从人体肺脏纳气的功能而言,运动娴熟之深厚,其呼吸的深度和平常人不同,所运用肺功能的纵深,肺泡的利用率相应的高。平常人呼吸表浅,所利用的肺泡功能仅只有一半而已,这就是深长呼吸对人体脏腑新陈代谢功能影响的体现。因此说缓慢柔灵与呼吸同步配合运动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当然缓慢的呼吸运动是长期运动的结果;是肺功能得到锻炼后,功能容量提高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练纯阳拳就刻意地去做,那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有练拳者也在缓柔运动,但是与呼吸没有细致的配合,与前者比较则有诸多不足之处。纯阳拳术运气养气是意、气、形合一的过程,在实践中顺应自然之道。如此之练法在纯阳拳术运动中称之为“慢步纯阳”。
      纯阳拳的行拳多用于身、手、步的快速、敏捷。在意识的作用下以随心所欲,防身御敌,其运动之法,则强调迅雷不及掩耳,在精细入微中求轻灵、柔活、沉着的运动特点,绝对不是敷衍了事盲目的快。纯阳拳九转八步龙行掌就是在以一种轻松愉快之感演练的,在纯阳拳术运动中称之为“快步纯阳”。
      纯阳拳快慢之别都是在意识作用下完成的。而意中行拳走步,天长日久娴熟至极后,其纯阳拳百三十六势并不受前后左右次序的限制,任意为之,不拘一格,意到形到,意形相随,随心所欲演练纯阳拳术方为其精妙内涵,从而拓宽行拳思路,使之变化莫测。
      昔理航先生演化纯阳八步,随心所欲,灵柔至极,行拳走步范围之大于神龙穿行入云海之中,行踪隐秘,见尾难见其首,行有飘然欲仙之态。走小圈如风行于密林中之金蛇,缠绕滚化,难分其形,弹丸之地率意而为之。故应以心为主宰,意会精微乃行拳之道。
      纯阳拳术之形与呼吸的各种配合,称之为“气形合一”。产生着气体交换,形成炼气、养气的各种方法,达到身体各个部位所需要得到的锻炼目的。
      长期纯阳拳术的锻炼,势必达到摄氧系统超出常人的工作能量。由于呼吸的锻炼使肺脏功能得到增强,使体内分布的元、宗、营、卫诸气得到足够的新陈代谢和补养。
      人体之气推动着精、血、液运动,本来就融合成一个整体。而气推动着三者的滋生,促进了转换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做到外能施吐纳呼吸之法,内能引气行脉,从而得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I


      IP属地:江苏3楼2013-09-19 14:23
      回复
        七侠道人吕洞宾与纯阳剑法的由来
          提起吕洞宾,妇孺皆知。在武当山、泰山、青城山等名胜之地的庙宇里,都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身背的宝剑格外引人注目。人们称吕洞宾为纯阳祖师,称其背负的宝剑为纯阳剑,练的剑法为纯阳剑法。吕洞宾一生以纯阳剑法行侠仗义,因此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吕洞宾并非虚构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位有史可查的侠义之道。翻开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道教史,人们不难发现,吕洞宾是一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据史料记载,在宋宣和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宋徽宗下诏赐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正月下诏加赠吕洞宾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在至大三年二月,下诏加赠吕洞宾为“纯阳演正警化帝君”。北宋末年,吕洞宾原籍首次出现了奉祀他的“吕公祠”,后扩建为“纯阳观”。北京有“白云观”“吕祖阁”,西安有“八仙庵”,山西有“永乐宫”,河南有“天宝宫”“吕祖庙”,天津红桥区有“吕祖堂”,河北邯郸有“吕翁祠”等等。日本的道教学者称吕洞宾为“民众道教之祖”。这些说明吕洞宾是一个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的道教祖师。
          据《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载:“吕洞宾,唐京兆人。名,一作岩,字洞宾。喜戴华阳巾,衣黄白衫,系大早绦,状类张子房。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乱,移家终南得道,莫测所往。唐诗鼓吹中有吕洞宾诗一首。别号纯阳子,亦称回道人,即俗传八仙之一。又称为吕祖。宋史又称吕洞宾为关西逸人,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数来陈抟斋中云。”
          下面,我们围绕《大辞典》中关于吕洞宾的介绍文字,参考其他历史史料,对吕洞宾的出生地、相貌特征、文化修养、学剑师承及和纯阳剑的关系,做概要的介绍和研究。
          吕洞宾不仅长得高大威武,而且聪悟过人,博闻强记,刻苦好学。“他广泛阅读诸子百家之书,对儒、佛、道三教经典都有兴趣,对《周易》《道德经》更是爱不释手。他思维敏捷,能将三教理论融会贯通。他记忆力惊人,能在一天之内背诵上万字的东西。他才华出众,信口成文,顺口成章。”这为他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作官,钻研医学,救死扶伤奠定了文化理论基础。也是他被民众奉若神仙的一个重要因素。吕洞宾曾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这一点,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分歧。至于吕到底是“及第”“两调县令”,还是考试落第,看破红尘,历史上至今争论不休,也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但纵观各种史料,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是统一的:“值黄巢乱,移家终南得道。”
          无论吕洞宾及第做官也好,落第失意也罢,在时间上都赶上了黄巢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攻州掠府,平县据乡,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倘若吕洞宾当时为官,也会弃官闻风而逃;如果不做官,更会卷入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正如史料所说的:“晚唐战乱频繁,河东一带大族纷纷迁居岭南一带,大概吕氏也在其中。”吕洞宾避乱到终南山,过清心寡欲的隐逸生活。因而有机会和时间与出家道人如钟离权等人交往论道。最后弃家出走,跻身道教,扶危济贫,实现他匡世救人的意愿。
          吕出家后“潜心修行”。《宋朝国史》载:“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可见吕洞宾是一位精通剑术的道人。吕洞宾练的是什么剑法?他的师父又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在考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道教百问》一书中的说法是接近事实的。书中披露吕洞宾“得遇钟离权,钟离权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法”。这种说法是十分可信的,因为钟离权原是五代后晋朝的一位将军,身怀武功。一个会武功的将军传授剑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合情合理的。1981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辞典》第401页关于吕洞宾的介绍中,也肯定了上述事实。
          吕洞宾学剑之后,刻苦锻炼,“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世以为神仙。”吕总是身负宝剑,云游四方,有时以剑为笔,题诗写赋。对吕的个性,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吕遗传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其刚毅的个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在《剑诗》中是这样叙述的:“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手中气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从诗中我们看到,吕修炼高超的剑术,忍受修行的苦劳。凌晨开匣取出银光闪闪的宝剑时,发出“龙嗥”般清亮的响声。即使冰冻三尺,手中剑愈练愈勇,气概豪迈,以剑砍石,火花飞溅,留下蛇一样深深的剑痕。身为一个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风冰雪中苦练剑法,其坚强刚毅不畏苦劳的性格跃然纸上,让人敬佩。
          人都是有追求的。吕洞宾的追求可用一个“侠”字概括。他苦练剑法的目的,正如他诗中后段所写,是为了让“奸血默随流水尽,凶膏今逐渍痕消。消除浮世不平事,与尔相将上九霄”。翦除邪恶,斩杀凶顽,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实现“上九霄”成神飞仙的目的。一股侠气荡然于字里行间。在吕另一首《赠剑客》诗中,其刚毅个性和侠肝义胆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说:“粗眉卓竖语如雷,闻说不平便放怀。仗剑当客千里去,一更别我一更回。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吕赞颂除暴安良的侠客,显示了他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从他“万里腾空一踊身”的自述中,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剑术和飞腾功夫。。
          吕洞宾“精通剑术以除恶”,难怪国内众多道观中都有吕背负宝剑的塑像,《吕祖志》一书的卷首,也绘有吕背负宝剑的绣像。他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三遁剑法”。在《道教》一书中,说他“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从这隐晦的语言中,我们看到,吕洞宾对天遁剑法已经给予了补充、发展、更新。他所练的剑法,已不是入道时的“天遁剑法”,而是经过创新了的剑法,是在“天遁剑法”基础上创新了的剑法。吕当然不能更改“天遁剑法”的名字,当时社会不允许他那样做,因而才出现了史书上吕洞宾“改剑术”的文字记载,吕曾“数来抟斋中”。陈抟作为道教后起之秀、吕氏的道教师友,当然不会错过向吕学剑的机会。由此,吕洞宾更新了的剑法才在道教徒众中一代代流传。道教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师,索兴将吕传授的剑法更名为“纯阳剑法”。这就是“纯阳剑法”发展至今的由来。
        说“纯阳剑法”是在“天遁剑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非杜撰。其理由有二:其一,中华武林中,已无“天遁剑法”,在“文革”后80年代全国性大规模挖掘整理抢救武术遗产运动中,也没有挖出过“天遁剑法”;其二,我们从“纯阳剑谱”所载的剑术名称中,可以看到“天遁剑法”的影子。武术界有一个普通的常识。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套路,其名称与套路动作内容是相应相合的。如“通臂拳”。通臂,两臂相通的意思。其内容则是两臂相通,放长击远,大开大合的动作,充分显示了“通臂”的特色。“青萍剑法”其“青萍”意寓浮萍飘荡,忽东忽西,捉摸不定,正应合了剑术动作飘忽不定、声东击西、变化莫测的特点。“八卦剑法”套路中步法路线皆走乾兑离震巽坎艮八个方位,突出了八方拒敌、攻防严密的特色。“天遁”的天,指最高的、绝妙的、无与伦比的;“遁”指逃遁、躲避、隐形。体现在套路中,则是巧妙地躲闪、伏藏、逃遁动作。而“纯阳剑法”中恰恰有类似的动作,如“外过门剑”“献手埋伏”“旋风剑”“诈献铜桥”等招式都是一些快速躲闪、伏身隐藏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天遁”的特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动作,在任何剑法中都不曾出现过。其动作奇特、罕见,绝不是后人可以编造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纯阳剑法”与“天遁剑法”的血缘关系。
          “纯阳剑法”中溶入了吕洞宾一生刻苦研练、战胜邪恶的心血与经验,是一套突出攻防搏击、独具特色的实战传统剑法,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I


        IP属地:江苏6楼2013-09-19 14:26
        回复
          怎么只有字。。。一看是剑谱剑招,我还以为是会是图片呢。。。


          IP属地:上海7楼2014-01-01 18:23
          收起回复
            妹(da)红(shui)酱(b)~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1-02 04: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