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吧 关注:3,861贴子:35,835
  • 3回复贴,共1

【分享】 季羡林 再普通不过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喂百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9-16 17:40回复
    季羡林先生常说:新闻记者是世界的眼睛,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牛棚杂忆》是他颇为用心写的一本书,书里散发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睿智、冷静和良知。季羡林后来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知识分子的良知。一位学生回忆了文革时他们一起下放劳动的经历:1969年秋天,季羡林先生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一起下放到京郊延庆县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一起往麦子地里挑粪。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羡林先生,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着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先生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谁都无法幸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见先生却在用英语低声吟诵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文革期间,季羡林先是蹲牛棚,后来,做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就在那里搞起了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把多达八万行的《罗摩衍那》原文,每次抄一点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在翻译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过程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心血。他说严复翻译文章,“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而自己则是“一脚(指韵脚)之找,失神落魄”。到文革结束,他才翻译完了前三篇。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方言的《弥勒会见记》的译释,都是在他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年已八旬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季羡林就是这么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人。他曾经写道:“我是一个十分平庸的人。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季羡林说自己没有很高的天赋,自嘲从小胸无大志,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就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日后踏踏实实做人做学问的态度。I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9-16 17:41
    回复
      2025-07-24 21:37: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每个闪亮的头衔都能让普通人穷一生之力而难望其项背,而季羡林先生集这些头衔于一身,却谦虚地表示,这一切皆来源于勤奋。在他的得意门生唐师曾眼里: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色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之外,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的北大老师那样和蔼可亲。I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9-16 17:41
      回复
        啦咔咔爷爷最可爱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9-16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