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吧 关注:31贴子:358
  • 31回复贴,共1

新宋经济学、金融学群九月作业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九月任务1:读卡尼曼著《思考,快与慢》,写300字以上书评。10月15日查收。


1楼2013-09-15 18:40回复
    由于大家反映书太厚,宽限到10月底。


    2楼2013-09-15 18:57
    回复
      2025-05-29 17:07:54
      广告
      HI,我是风。


      3楼2013-09-15 20:46
      收起回复
        我估计我属于不熟的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9-16 10:13
        收起回复
          思维存在着一堵墙,中国人的通病。由于没有将书细细读完,好多的闪光点尚未捕捉到,却还是给我的思维世界创造出一扇门。书中讲到系统一与系统二,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主观意识与客观的审判,存在着差异。我看到一个女孩子,总有一种感觉,她是不是蕾丝,中性的穿着,英气的眉毛,让我无法想到她是普通女孩。为寻求结论,上前搭讪方知,中性只是一种发型而已。事必躬亲,穷一事必尽心尽力。I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0-31 23:32
          收起回复
            思考,慢与快之读后感
            去国小萌推荐大家看此书并给出了10月底为交读后感的时限,本穷本来有60余天的时间读书。奈何迫于生计,琐事烦心,木有足够的闲暇阅读。只能在月底前,草草阅读了下序言、序章。认为此书颇为有趣。
            该书揭示了一个易被人忽视的至理,即,所谓的直觉、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用理性去分析的。人的思维判断,分为了快的模式与慢的模式。这个原理,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有深刻的运用,而且更多的涉及了心理学研究。
            但是,阅读中文版,感觉言辞比较晦涩,应该是译本常见的毛病,译者缺乏信雅达的深厚功力,翻译出的文章,总让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建议大家还是争取读英文原版。拘于时间,没有细细研读此书。不过此书颇有实用价值。本穷从事的销售类别工作,发现此书完全可以用于理论指导实践。我们促成客户成交的惯用方式,不就是让客户放弃慢思考,而采取快思维方式,以达成迅速成交的目的吗?此中诸多妙处,值得细细品味。
            可见读书使人明理。I


            7楼2013-10-31 23:45
            收起回复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解释了一些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比如,我上学以来,自认为数学不算很好,这是通过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得出的结论,我并据此认为我不长于逻辑思考。但是在非学术的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我又常常遇到一种困境,那就是跟许多数学比我好的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思维常有过于简单的时候,并经常在没有足够的、可靠的证据的时候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这让我困惑:我究竟是逻辑好还是逻辑差呢?书中直觉系统和思考系统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我逻辑比他们差,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更习惯使用思考系统,而不是依靠直觉。而在数学课、数学考试上,大家都在使用思考系统,所以我较弱的思考系统就暴露了。当然,这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数学的兴趣、学习的努力程度等等。书中的说法则是,理性和智力不同——智力是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理性是拒绝直觉判断、调动智力进行工作的能力。
              我想我需要区分这两者,并在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多使用理性,以锻炼使用深度思考(慢思考)的能力,养成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工作需要的慢思考逐渐转化为快思考。即:看到一个东西、事件、现象,不能当过眼云烟,而要通过深度思考,理解它背后的因果关系和意义。一个身边的例子:我初中的一个同学,高中在武汉搞数学竞赛。他说,很多人喜欢利用现成的解题思路,而他不这样。我问:利用现成的方法不好吗?他说:就结果来说,当然可以,效率很高。比方说数学奥赛有100种类型的题,也就有至少100种解法。只要我看100道例题,把这100种解法都学会,每种解法练个10题,理论上我就会做所有100种类型的题了。问题是,学数学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学现成的解法,显然不如自己思考解法更好。学现成的解法就类似系统1:我学会了,然后把它变成我的直觉,看到一个题目就说“这是第五种类型”,然后套第五种类型的方法解决。思考解法则类似系统2:看到一个题,慢慢思考它的解法。这肯定比系统1慢,但是这个过程有两个好处:系统2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更习惯、更快捷地调动系统2解决问题。同学的思维方式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按照书中的理论,偏见(非洲人都很懒)、联想(非洲—艾滋病)、情绪(非洲—相比欧美和东亚令人不安)等因素,算是非常常见的让我们放弃思考的理由了。而放弃思考,用直觉判断,更令人轻松愉快。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例子,一天总有十个吧?当然,有的人会说在网上是发泄情绪。但是不断地发泄情绪,很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需要冷静判断的时刻。就好像一个理发师学徒,用西瓜当头练理发,练完了总喜欢把刀往西瓜上一扎。师傅说,你不能这样。他说,我真理发的时候肯定记得不会的。这里他认为系统2到时候会提醒他。结果真理发的时候,由于理发这项工作他已经做习惯了,系统2处于休眠状,系统1主导他的行为,于是他果断把刀扎上了顾客的脑袋。书中写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看钞票屏保的我们就会更倾向于自私,比如皱着眉头想同样的问题会比笑着想更认真、准确。即使我们不相信,也无法否认众多研究证明的这一点,即人极容易受环境和自己行动的刺激而影响而不自知。换句话说,系统2必须经常被使用,否则就会渐渐被遗忘。
              有一点特别使我失望。从本书当中我看到,人总是愿意相信具体的事例,而不是科学研究和统计数字。当然,统计也常会有误导,但是至少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代表性,并且易于修正。具体事例呢?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然而具体事例中偶然性太多。试想一件乃至五件事情怎么能比一个有几十上百个观测数的样本和精心设计的模型有说服力呢?可人类就是喜欢事例,因为事例容易理解,而容易理解的东西让我们心情愉快,愉快的我们更容易陷入系统1的直觉误区。人类就没法摆脱自己感官的误导吗?
              先写这么多,之后再补充。I


              8楼2013-11-01 00:29
              回复
                关于自信
                有的时候我能准确预测二流电影的情节,于是我觉得我能理解一切事物:没有我看不懂的电影、动画。这是典型的过分自信。我预测正确原因很可能就是:1. 我预测了很多次,偶尔对了几次;2. 我只会记得对的那几次。


                9楼2013-11-01 01:26
                回复
                  2025-05-29 17:01:54
                  广告
                  由于大半个十月都在准备考试,实在无力把这本书通读,所以只读了几章感兴趣的章节,略有所感,不足纰漏之处还望见谅。
                  为了防止跑题,我先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前面,我认为某些情况下,快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行为比慢思考更有意义。
                  从我阅读的不多章节来看,运用逻辑分析的慢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行为往往优于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快思考。当然,必须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这一章节让我有了很多联想。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引用了一个实验,在十五个受试者中,三人立刻对癫痫患者的求助做出反应,五人发现患者明显气哽时做出反应,六人没有反应。对于这种行为上的差异性,作者认为当某人知道其他人会去实施帮助时,自己的责任变小,所以有的人没有立刻做出反应,有的人根本没踏出房间。(不得不说一句,没有踏出房间的六个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帮助癫痫患者,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救助癫痫这种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许这六个人在房间内是在打电话求助)。
                  我认为,这正是快慢思考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同行为。立刻冲出房间的三个人基于直觉判断自己需要帮助患者,便直接付诸于行动,没有更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也就是说只进行了快思考,没有进行慢思考。而其余的人则是分析了是否真的是癫痫,应该如何帮助癫痫患者,自身的风险等等因素后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于是有人慢一步去帮助患者,有人没有做出反应。这便是慢思考得出的结论。
                  如果不考虑癫痫这种复杂的情况而是在更为日常的案例中,例如公交车上给人让座,或是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快思考所导致的行为无疑会比慢思考更快帮助到他人。而事实上,各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新闻中,当事人也总是会说“当时没想那么多”这句台词。
                  当然,帮助他人这种情况只是极端的案例,并不能真正说明什么。只是让我觉得,有时候太过算计得失,反而失去了赤子之心。I


                  IP属地:山西12楼2013-11-01 13:26
                  收起回复
                    愚蠢的我们
                    去国总喜欢说我愚蠢。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也很愚蠢。可也正是因为我们愚蠢,我们才来这里读书。愚蠢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骄傲。
                    正如书中所说,人类行为的依据往往是两套体系,一套是快速反应的直觉系,另一套是严谨缜密的逻辑系。大部分时间人类往往使用前者,因为前者反应速度快,耗费能量少,也更为常用。然后前者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直觉的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低下,因此无法解构较为复杂的情形。当复杂的问题到来时,直觉只能按惯例将复杂的事件简化为简单问题。简化过程自然而然地会带上假设条件。当假设条件不成立时,直觉简单的分析就出现了漏洞,也造成了错误。另一方面,逻辑分析虽然耗费精力较多,可能将复杂的问题解析清楚,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也因此能更清晰地罗列出解决方式。
                    由此看来,似乎人类的根本问题不是直觉本身,而是无知。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逻辑思考中。我是数学专业,数学论证中常常出现各种隐藏假设(实际上数学本身就是一套假设体系)。如果我们无法在逻辑思考过程中意识到自身附带的假设,那么我们的所谓“逻辑思考”与直觉判断不过是殊途同归。联系到金融,某ceo曾经说过,所谓好的高频交易者不过是清楚各种金融模型背后的假设与局限。明智的投资者可以意识到这些假设失效的节点并同时据此改变自己的模型。这才是“有效市场”中利润的真正来源。
                    当然,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愚蠢的。bs期权模型假设那么多,大家仍然天天用。指望人类拥有完美无限的思考力不过是痴人说梦。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愚蠢时稍稍谦卑一点,努力从井底向上张望,希望能多看那么一丁点头顶的星空,那就足够了。


                    13楼2013-11-05 13: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