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解释了一些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比如,我上学以来,自认为数学不算很好,这是通过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得出的结论,我并据此认为我不长于逻辑思考。但是在非学术的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我又常常遇到一种困境,那就是跟许多数学比我好的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思维常有过于简单的时候,并经常在没有足够的、可靠的证据的时候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这让我困惑:我究竟是逻辑好还是逻辑差呢?书中直觉系统和思考系统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我逻辑比他们差,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更习惯使用思考系统,而不是依靠直觉。而在数学课、数学考试上,大家都在使用思考系统,所以我较弱的思考系统就暴露了。当然,这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数学的兴趣、学习的努力程度等等。书中的说法则是,理性和智力不同——智力是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理性是拒绝直觉判断、调动智力进行工作的能力。
我想我需要区分这两者,并在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多使用理性,以锻炼使用深度思考(慢思考)的能力,养成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工作需要的慢思考逐渐转化为快思考。即:看到一个东西、事件、现象,不能当过眼云烟,而要通过深度思考,理解它背后的因果关系和意义。一个身边的例子:我初中的一个同学,高中在武汉搞数学竞赛。他说,很多人喜欢利用现成的解题思路,而他不这样。我问:利用现成的方法不好吗?他说:就结果来说,当然可以,效率很高。比方说数学奥赛有100种类型的题,也就有至少100种解法。只要我看100道例题,把这100种解法都学会,每种解法练个10题,理论上我就会做所有100种类型的题了。问题是,学数学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学现成的解法,显然不如自己思考解法更好。学现成的解法就类似系统1:我学会了,然后把它变成我的直觉,看到一个题目就说“这是第五种类型”,然后套第五种类型的方法解决。思考解法则类似系统2:看到一个题,慢慢思考它的解法。这肯定比系统1慢,但是这个过程有两个好处:系统2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更习惯、更快捷地调动系统2解决问题。同学的思维方式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按照书中的理论,偏见(非洲人都很懒)、联想(非洲—艾滋病)、情绪(非洲—相比欧美和东亚令人不安)等因素,算是非常常见的让我们放弃思考的理由了。而放弃思考,用直觉判断,更令人轻松愉快。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例子,一天总有十个吧?当然,有的人会说在网上是发泄情绪。但是不断地发泄情绪,很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需要冷静判断的时刻。就好像一个理发师学徒,用西瓜当头练理发,练完了总喜欢把刀往西瓜上一扎。师傅说,你不能这样。他说,我真理发的时候肯定记得不会的。这里他认为系统2到时候会提醒他。结果真理发的时候,由于理发这项工作他已经做习惯了,系统2处于休眠状,系统1主导他的行为,于是他果断把刀扎上了顾客的脑袋。书中写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看钞票屏保的我们就会更倾向于自私,比如皱着眉头想同样的问题会比笑着想更认真、准确。即使我们不相信,也无法否认众多研究证明的这一点,即人极容易受环境和自己行动的刺激而影响而不自知。换句话说,系统2必须经常被使用,否则就会渐渐被遗忘。
有一点特别使我失望。从本书当中我看到,人总是愿意相信具体的事例,而不是科学研究和统计数字。当然,统计也常会有误导,但是至少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代表性,并且易于修正。具体事例呢?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然而具体事例中偶然性太多。试想一件乃至五件事情怎么能比一个有几十上百个观测数的样本和精心设计的模型有说服力呢?可人类就是喜欢事例,因为事例容易理解,而容易理解的东西让我们心情愉快,愉快的我们更容易陷入系统1的直觉误区。人类就没法摆脱自己感官的误导吗?
先写这么多,之后再补充。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