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这么“慢”
说完“人”事,再说两点人所共知的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二是能源原材料的匮乏。
印度的机场、道路、水电设施等经济发展的硬件水平大概落后于30年。一句不纯粹是玩笑的话:如果印度努力追赶的话,30年后,估计印度会落后于中国50年。因为中国也没有停下,而且发展更快呀。但如果不努力,在发展的道路上,印度就会连中国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印度的基础设施有多差?建设速度有多慢?一个小例子。新德里市政府在总结当年的市政建设成就时,列举的成果包括:2个花坛、3座过街天桥。
缺水缺电在印度是常态。夏天,新德里的气温高达47度。这时,断电断水最可怕,但又最无可避免。德里没有水,需要从邻邦借水。邻邦说:这时候我也缺水。大家都是民选政府,都得为老百姓办事,中央政府下令也不行。至于电力,火力发电印度没有煤,建设核电站印度没有铀,风力太阳能印度没技术没资金,只剩下水力发电比较可行,但水资源集中在敏感的喜马拉雅山中印边界地带,本国公司干不了,又不愿意让外国公司干,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缺水缺电更糟糕的、更没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印度没有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汽油价格基本上是中国同期油价的2倍以上。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重要性不必多说。印度人向中国学习,揣着钱满世界找油、求购油田,但看上一处被中国人买了,再看上一处又被中国人买了,印度石油企业哀号:既生瑜,何生亮!
和中国制造业PK,印度的火候还差得多。尽管国际舆论唱红印度、唱衰中国,“中国制造”遭遇“信任危机”,大环境对印度有利,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希望把部分工厂搬到印度去,印度也制定了制造发展的国家战略,算是得了几分“天时”,但印度制造业既缺“地利”,更无“人和”,在欧美日韩的高端产品和中国的中低端产品的两面夹击下,能够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被冲垮就算不错,奢望“超英赶美”“替代中国”就算了。
不过,印度制造业也不是了无希望。印度要想复制中国,那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必然完败。要是印度不走中国路,发挥自家“软件”优势,恰恰能够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就像库露的手工披肩,用民族风设计和传统的手工艺结合,反而别具特色,很受追求部落风、“糙生活”的欧美上层精致人士喜欢,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从而避开了与中国的服装业竞争。
在新德里的豪斯卡斯艺术村,很多小企业都在制作创意手包、饰品、鞋帽,产品另类、设计含量高,主要针对欧美高端市场。印度的汽车零件、精细化工、电气电子、生化制药等行业,也在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吸引国际公司的进入。这条充分发挥印度人脑力优势“溢出效应”的轻灵路子,正在越来越成为通行的模式,与中国制造非但毫不冲突,甚至互补有加。
在印度多年,终日生活在“印度制造”的包围之中,享受到了很多方便,再数落人家的不是,似乎显得不太厚道,但想到也受了很多“印度制造”之苦,有些感受不吐不快,也算实话实说。
回到中国,发现每个人都在关心“印度是不是会超过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不是会被印度取代”的问题,先是哑然失笑,觉得不值一驳,但听得多了,颇有“三人成虎”之势,还是忍不住经常拿些类似上述那些亲身经历的事实来向每个人解释,请他们放心:印度人要来抢我们的饭碗,还有漫长的路走。
这些,也算是一种“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不可行性报告吧。
(本文作者介绍: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