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全球后援会吧 关注:59贴子:3,928
  • 6回复贴,共1

印度制造为何取代不了中国制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9年,我刚从印度回来,看见位“花美男”穿了件紫色T恤,颜色非常鲜艳扎眼,便夸奖了两句。顺便替他担心:“这么艳,不怕掉色吗?”
  他看着我,眼神像见到外星生物:“什么年代了,衣服还掉色?!”
  我恍然惊觉:这是在中国,不是在印度呀。
  也许,是自己在印度经历的那次“掉色事件”影响太大,坐下病根了吧。I


1楼2013-09-15 12:00回复

     掉色的床单
      那是2003年,我刚到印度。同事回国,问我捎点什么东西回去。我想,这是第一次有机会给国内的亲友们带些印度的礼品,机会难得,马虎不得,便精挑细选了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其中包括几件床单。
      这听起来很老土。床单有什么意思?但据常驻这里的“老印度”们介绍,当地的床单颇有异国情调,质地是绝对的纯棉土织布,花色图案是很有原始部落特色的抽象设计,带回国很受追求原生态的“小资”们欢迎。
      我觉得很有道理,便照方抓药,买了几条,千叮万嘱、千恩万谢地托带给同事,还顺便多买了一条自己直接铺床上用了。结果,第二天起床,居然发现自己浑身上下五彩斑斓:被单的颜色染身上了!
      赶紧打电话通知带东西的同事,谁知他办事太上心,刚下飞机当天就把东西分送到各家了!
      我心里那个悔就不用说了,只好挨家挨户通知人家:千万别铺呀!当挂毯吧……
      “床单事件”当然只是个例,也有别人买的被单还不错的,只是我不幸中招了。不过,那条床单具有了“印度制造”的普遍特点:真材实料,绝不掺假;设计有特色,民族风格突出;质量不靠谱,有时差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说来可笑,在印度,生活中最让我烦恼的一件小产品是接线板。市场上很少见舶来品,只能用本土制造。它们却非常幽默: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哪个插孔心情好,能正常工作,只好每天遍插诸孔,碰运气。试过各种不同牌子,咨询过专家、厂家、卖家,他们也深有同感,但爱莫能助。I


    2楼2013-09-15 12:02
    回复
      2025-05-19 10:48:52
      广告

      独具特色的懒散印度人
        凡是鼓吹“印度制造业赶超中国”的人,特别是那些以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为理由的“砖家”们,都值得左右开弓地用板砖狠狠地拍。他们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等于劳动力。
        别着急困惑,我慢慢做个算术。
        印度人口确实有10亿,也许更多。但首先,要减去8亿农民。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这8亿农民基本上是没有复杂劳动能力的文盲和半文盲。官方普查表明,印度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强(约36%),有三亿多文盲。其中人口将近1亿(8300万)的比哈尔邦,一大半是文盲(53%)。而这样的数据据说还是在识字标准降低到可笑的程度以后才取得的:只要写出自己名字之外的任何一个不就不算文盲!
        事实是,这8亿农民即使可以从古老的农业小生产方式中分离出来,也完全无法胜任现代大工业的要求。少数农村贫民无法生存,就进城混,呆在贫民窟里,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劳动如扫地、看门、打更,这也还得是相对比较聪明伶俐的人才能干得了。至于改变命运、融入城市,完全没有指望,因此,但凡在农村能有口饭吃的人绝不到城市里赌运气。
        当然,文盲是可以学会认字的,但当下印度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的体制看不到多少改变的迹象,何况百年树人,提高全民素质不是一日之功。
        这才是印度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民工潮、没有多少打工仔的根本原因。
        还剩下2亿人。减去约占三分之一的小孩、老人,再减去军队、政府、教育、医疗等非制造业部门从业人员,能够剩下五千万人就不错了。
        我们再看看这五千万人是不是能够顺利成为合格的制造业者。I


      5楼2013-09-15 12:04
      回复

        余秋雨批评印度文明,认为其弊在于“蹈空”。简单说,就是光玩虚的、玄的,喜欢钻牛角尖搞思辨,不现实,不物质。
          我一贯对余先生到世界各地旅游几天就写本书的做法很不感冒,但也不因人废言,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印度“蹈空”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性的一部分,影响无处不在,与讲求纪律、精确、执行、操作的现代工业格格不入。任何事如果只需要动脑、动嘴,受过教育的印度人往往精通,但只要一牵涉动手,就完了。
          所以,印度有层出不穷的哲学大师,有活跃于各大国际组织的社会活动家,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有顶级的时装设计师和广告创意,有享誉世界的软件天才,等等,但缺少合格的工程师与熟练技工。
          原因在于:印度人既瞧不上动手的活儿,也不擅长。因为不擅长,更加瞧不上。
          举例说明。
          有次,我的窗纱漏了,就是细铁丝做的绷在窗户挡蚊虫的那种,需要更换。打电话请一直负责房屋维护的公司来处理,人家很重视,派了2个工程师来。
          两人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穿着西裤、衬衫,仪表堂堂,谈吐不凡。我也很客气,寒喧一番,请他们开工。结果,两位老兄站在窗户前一米处,对着窗纱“相起了面”,还用印地语叨叨咕咕,密切探讨。
          我就纳了闷:动手量一下尺寸不就行了吗?两分钟的事,有什么好商量的?忍不住催了两句,他们很淡定地摆摆手:别急,再等一下。别担心,没问题。
          过了大约20分钟,两人终于出手,捣出尺子左量右量。量一遍,忘了记下来。再量一边,又错了。总之,再次捣咕20分钟,我这个看客都快要动手替他们干了,两位才如释重负地说:OK了。
          等了三天,窗纱终于来了。两位工程师还跟着,一幅如临大敌的样子。结果,安上去一试:尺寸不对。工程师丝毫没有愧疚的样子,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我再量一下,改一下就行。
          无语。I


        6楼2013-09-15 12:05
        回复

          这并不是极端的个例。在印度,凡是稍动点手、有点复杂度的工种,就很缺人,要价就很高。
            比如,我负责招聘过电工。很多号称大学毕业、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印度人,实际上除了会换灯泡,其他的基本都不会。
            比如,配钥匙。这在国内算个什么事?但在印度人看来,这是很难很高科技的工作,没什么人能做得来。所以,配一把普通的钥匙就得合人民币十几二十块钱,而且配一次不能用再返工修补是很正常的。
            动手能力差,工作干不来,这是一面。也有一面,是印度人天性的随意自然,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不认真、懒散,处处穷对付,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这样的工程师、工人对于企业来说是灾难,更悲剧的是,这种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使然,极难改变。
            回到算术。合格的制造业劳动力还有多少?有没有一两千万?恐怕没人能说清了。这时,还得再打一下折扣:工会的力量。
            印度是个左派力量很强大的国家,共产党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长期执政,其它以下层工人、农民为政治基础的左派政党在印度南方也很有影响。其体现之一就是:工会还真的为工人做主,和资本家对着干。
            近年来,因为工资待遇、休假福利等原因爆发的劳资冲突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2006年本田公司的印度工人因为对待遇不满,把机器设备给拆了卖了。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其他国家,带头闹事的都会被绳之以法,但在印度,工会支持、政党背景、地方利益都会发生作用,最终多数外资公司只能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收买策略。
            印度工人绝不加班。下午4点,到点就喝茶,连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小工也不例外。印度每年有400多天是节日,除了重复的、非官方假日的节庆,也有100多天有保障节假日。多数节日有宗教色彩,任何企业也不敢不放假。过节时,工厂就算是有什么订单、急活,连鬼都找不到一个。
            所以,当中国高中毕业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以每年2千万的速度增加的时候,10亿印度人中,却找不到多少合适的制造业劳动力。当然,未来会有很多企业可能通过现代技术流水线把工人的技术要求降到最低,只负责拧个螺丝、贴个商标之类的极简单劳动,但总体上说,印度想要成为制造业大国,只靠文盲大军和散兵游勇是希望不大的。I


          7楼2013-09-15 12:05
          回复

            为什么印度这么“慢”
              说完“人”事,再说两点人所共知的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二是能源原材料的匮乏。
              印度的机场、道路、水电设施等经济发展的硬件水平大概落后于30年。一句不纯粹是玩笑的话:如果印度努力追赶的话,30年后,估计印度会落后于中国50年。因为中国也没有停下,而且发展更快呀。但如果不努力,在发展的道路上,印度就会连中国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印度的基础设施有多差?建设速度有多慢?一个小例子。新德里市政府在总结当年的市政建设成就时,列举的成果包括:2个花坛、3座过街天桥。
              缺水缺电在印度是常态。夏天,新德里的气温高达47度。这时,断电断水最可怕,但又最无可避免。德里没有水,需要从邻邦借水。邻邦说:这时候我也缺水。大家都是民选政府,都得为老百姓办事,中央政府下令也不行。至于电力,火力发电印度没有煤,建设核电站印度没有铀,风力太阳能印度没技术没资金,只剩下水力发电比较可行,但水资源集中在敏感的喜马拉雅山中印边界地带,本国公司干不了,又不愿意让外国公司干,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缺水缺电更糟糕的、更没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印度没有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汽油价格基本上是中国同期油价的2倍以上。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重要性不必多说。印度人向中国学习,揣着钱满世界找油、求购油田,但看上一处被中国人买了,再看上一处又被中国人买了,印度石油企业哀号:既生瑜,何生亮!
              和中国制造业PK,印度的火候还差得多。尽管国际舆论唱红印度、唱衰中国,“中国制造”遭遇“信任危机”,大环境对印度有利,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希望把部分工厂搬到印度去,印度也制定了制造发展的国家战略,算是得了几分“天时”,但印度制造业既缺“地利”,更无“人和”,在欧美日韩的高端产品和中国的中低端产品的两面夹击下,能够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被冲垮就算不错,奢望“超英赶美”“替代中国”就算了。
              不过,印度制造业也不是了无希望。印度要想复制中国,那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必然完败。要是印度不走中国路,发挥自家“软件”优势,恰恰能够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就像库露的手工披肩,用民族风设计和传统的手工艺结合,反而别具特色,很受追求部落风、“糙生活”的欧美上层精致人士喜欢,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从而避开了与中国的服装业竞争。
              在新德里的豪斯卡斯艺术村,很多小企业都在制作创意手包、饰品、鞋帽,产品另类、设计含量高,主要针对欧美高端市场。印度的汽车零件、精细化工、电气电子、生化制药等行业,也在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吸引国际公司的进入。这条充分发挥印度人脑力优势“溢出效应”的轻灵路子,正在越来越成为通行的模式,与中国制造非但毫不冲突,甚至互补有加。
              在印度多年,终日生活在“印度制造”的包围之中,享受到了很多方便,再数落人家的不是,似乎显得不太厚道,但想到也受了很多“印度制造”之苦,有些感受不吐不快,也算实话实说。
              回到中国,发现每个人都在关心“印度是不是会超过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不是会被印度取代”的问题,先是哑然失笑,觉得不值一驳,但听得多了,颇有“三人成虎”之势,还是忍不住经常拿些类似上述那些亲身经历的事实来向每个人解释,请他们放心:印度人要来抢我们的饭碗,还有漫长的路走。
              这些,也算是一种“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不可行性报告吧。
              (本文作者介绍: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I


            8楼2013-09-15 12:06
            回复


              9楼2013-10-14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