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介绍科学之美
其实,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之前,李淼已经推出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越弱越暗越美丽》,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打出宣传口号:“物理学家的人文奇幻之旅,科普狂人的跨界新文体”。
他不无得意地报出一个数字:一年写了几十万字科普文字。不过对“科普狂人”的称号,李淼并未全盘接受,“我也不能说是狂人吧,我每天也做别的事,还包括指导学生”。
正儿八经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屈尊”从事科普,不怕被批“不务正业”?
“确实有少数同行这么向我指出过。”李淼哈哈大笑。他接着说道,有这种想法的多半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要到我这个年纪才能体会到,就数理学科的研究来说,一个50多岁的人不可能保持20多岁、30多岁的状态。”于是,他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严肃科普上,这是他喜欢和擅长的。
“严肃科普,最基本的特征是不煽情,不仰视。对待科学,用平视的目光。这是科学,不是娱乐圈。”
李淼说,他所做的事,其实是一种初级训练。
“科学饱含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得到。科普就是尽量把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用公众可以接受的办法传达;如果实在难以传达,就告诉大家,有如此这般的一回事,哪怕用打比方的办法也好。”
李淼说,科学,特别是宇宙物理科学,对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庸常的生命而言,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具体的意义,但既然身为文明人,应该对人类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有所认识,这种最高成就,包括文学艺术,也当然包括科学——物理科学,对宇宙的探索成果。
还有一种意义,或者说功能,类似于宗教。“人类在历史中,在宇宙中的位置,值得去知道,去体会,令你脱离日常生活的烦恼。在几百亿年尺度的宇宙时间中,从大的方向来说是悲观的,因为一切都有由兴盛而衰亡的结局,但你的生命过程只有这一次,因而过程比结局更重要。”
专访刘慈欣 三年未出新作——“我还在等一个震撼自己的创意”
现在可以说出来了:2013年6月2日晚间,上海和平影都3D版科幻大片《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的IMAX放映厅里,潜伏着格子衬衫、平头、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刘慈欣。
那个时间点,那家电影院,那些买票看《星际迷航》的观众中,肯定少不了《三体》的粉丝。但是刘慈欣有些不好意思地叮嘱记者,最好不要在微博上发布“大刘来上海了”的消息。“来上海开个会,就半天时间,明天就走了,好多朋友来不及见,多不好意思。”
话虽这么说,还是坚决选择看电影。
看电影很重要。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地处偏远,群山环绕,看一场3D电影不容易,能碰上《星际迷航》的档期,就更不容易。每次到大城市北京、上海出差,只要有点时间,他都要去电影院看大片。
《三体》也将要拍成电影。刘慈欣坦承,影视改编权已经卖了,卖给谁了,想了想,“人家不让说”。拍没拍,他也不知道,“如果在拍,广电总局该有备案吧,现在好像还没有备案。”
能拍成什么样?刘慈欣并不抱太大希望。
“中国科幻大片在毫无积累的情况下,指望第一次就能拍成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经典,不太可能。即便是美国这样的科幻片大国,要出一个经典也不容易。”
和刘慈欣聊天就要习惯他这种有条有理的分析性思维和略带沉郁的调子。好像在他的脑子里有一扇门,早把那些不切实际的乐观估计挡在门外。谈他的下一部作品,也是如此。
问:最近在写新作吗?
答:没有,最近比较忙于一些别的事情。快三年没写了。
问:这三年对你来说是调整还是休息?
答:不算是调整,也休息不了。我是一个业余作者,能不能写不是全由我来决定的。
问:转为专职作家的条件还不成熟?
答:专职写作,压力比较大吧。
问:《三体》40万册的版税不够让你生活一段时间吗?
答:够,但一段时间过去以后怎么办?你看看科幻市场大起大落的曲线,说不行可能一夜之间就不行了,这种例子多得是。《三体》目前获得的肯定,也让我对待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更加谨慎,有一定顾虑和压力。
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巅峰状态。写作不是一个积累的东西,而是一个消耗的东西。人不是说越写越好的,是把你的东西消耗完了就完了。科幻更是一个消耗,你明白吗?因为科幻是创意的艺术,一个创意用过之后就不能再用了,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了。
问:“黑暗森林”这个创意,是你想了很久的,还是骤然间触发的?
答:我所有写成的创意都是骤然间一个灵感得到,你都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植入”到你大脑里一样。创意都是很突然的,那想得越久,越想不出来。所以难就难在这儿。你看我现在想了那么长时间,也没想出什么来。
问:这说起来有点忧伤哦。
答:创意就是这么一种消耗,也没什么可忧伤的。我知道下一本肯定不如这一本。但我有一个底线,就是我要想动笔写,必须我想的这个创意震撼到我自己了,有写出来的欲望。写长篇是很苦很累的活,它要不是震撼了我,我根本就没有力气去写。我不可能每天晚上到两点还不睡觉,写一部我自己觉得淡如白开水的东西,那成了折磨了。所以我现在正在等,但是没有啊。(笑)
问:中短篇呢?
答:不能写,为什么呢?真正好的想法,写成中短篇就太可惜了。以前我那些中短篇都是长篇的梗概。一般我现在的想法都是长篇的想法。
问:主流文学有没有影响过你的书?
答:有,很多,像俄罗斯的文学有一大批都影响过我,像《战争与和平》、《苦难的历程》。这有什么没想到的?我们这一代人都受苏俄文学影响很深。甚至有一些现在看来并不入流的书,对你当时的影响也会很大。
问:最近的,当代的,中国的,影响你的,有没有?
答:过去稍微远一点儿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国内作家,是鲁迅。别的真没有了。
延伸阅读 《三体中的物理学》摘录
黑域的硬伤
《三体II》中,罗辑发现了宇宙的黑暗森林原理:每一个文明都是黑暗森林中的猎人,同时也是猎物。为了避免成为技术上更为先进文明的猎杀目标,最好的办法是隐匿自己。三体人早就知道了这个原理,而罗辑是在叶文洁的启发下想到了这个原理,并通过一次震撼的实验验证了这个原理。他通过太阳的电磁放大功能向太空广播了50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的位置,这颗恒星被一个未知文明发射的光粒摧毁了。
一个相对保守的文明为了避免受到攻击,向别的文明发出信号表示自己是无害的,而唯一无害的可能就是这个文明永远不可能驶出自己的恒星系,这个恒星系成了黑域,即光无法逃离出去的区域。
那么,黑域不就是黑洞吗?不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应该知道,如果一个文明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黑洞的视界中,这个文明将因为引力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撞上黑洞的奇点,在奇点那里,一切都将毁灭。于是,刘慈欣发明了低光速黑洞,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光速被降低了,例如被降低到逃逸速度以下,这样,这个区域就像黑洞一样了,只是不会塌缩,所以叫黑域。
黑域是《三体》中的一种科幻设想,黑域在广义相对论中是可能实现的吗?
……
结论是,如果黑域能够制造成功,人类也不可能存在了,因为原子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原子核和电子的电荷让原子能够存在,原子将变得庞大无比。这两个选择都会毁灭人类。I
其实,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之前,李淼已经推出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越弱越暗越美丽》,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打出宣传口号:“物理学家的人文奇幻之旅,科普狂人的跨界新文体”。
他不无得意地报出一个数字:一年写了几十万字科普文字。不过对“科普狂人”的称号,李淼并未全盘接受,“我也不能说是狂人吧,我每天也做别的事,还包括指导学生”。
正儿八经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屈尊”从事科普,不怕被批“不务正业”?
“确实有少数同行这么向我指出过。”李淼哈哈大笑。他接着说道,有这种想法的多半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要到我这个年纪才能体会到,就数理学科的研究来说,一个50多岁的人不可能保持20多岁、30多岁的状态。”于是,他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严肃科普上,这是他喜欢和擅长的。
“严肃科普,最基本的特征是不煽情,不仰视。对待科学,用平视的目光。这是科学,不是娱乐圈。”
李淼说,他所做的事,其实是一种初级训练。
“科学饱含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得到。科普就是尽量把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用公众可以接受的办法传达;如果实在难以传达,就告诉大家,有如此这般的一回事,哪怕用打比方的办法也好。”
李淼说,科学,特别是宇宙物理科学,对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庸常的生命而言,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具体的意义,但既然身为文明人,应该对人类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有所认识,这种最高成就,包括文学艺术,也当然包括科学——物理科学,对宇宙的探索成果。
还有一种意义,或者说功能,类似于宗教。“人类在历史中,在宇宙中的位置,值得去知道,去体会,令你脱离日常生活的烦恼。在几百亿年尺度的宇宙时间中,从大的方向来说是悲观的,因为一切都有由兴盛而衰亡的结局,但你的生命过程只有这一次,因而过程比结局更重要。”
专访刘慈欣 三年未出新作——“我还在等一个震撼自己的创意”
现在可以说出来了:2013年6月2日晚间,上海和平影都3D版科幻大片《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的IMAX放映厅里,潜伏着格子衬衫、平头、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刘慈欣。
那个时间点,那家电影院,那些买票看《星际迷航》的观众中,肯定少不了《三体》的粉丝。但是刘慈欣有些不好意思地叮嘱记者,最好不要在微博上发布“大刘来上海了”的消息。“来上海开个会,就半天时间,明天就走了,好多朋友来不及见,多不好意思。”
话虽这么说,还是坚决选择看电影。
看电影很重要。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地处偏远,群山环绕,看一场3D电影不容易,能碰上《星际迷航》的档期,就更不容易。每次到大城市北京、上海出差,只要有点时间,他都要去电影院看大片。
《三体》也将要拍成电影。刘慈欣坦承,影视改编权已经卖了,卖给谁了,想了想,“人家不让说”。拍没拍,他也不知道,“如果在拍,广电总局该有备案吧,现在好像还没有备案。”
能拍成什么样?刘慈欣并不抱太大希望。
“中国科幻大片在毫无积累的情况下,指望第一次就能拍成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经典,不太可能。即便是美国这样的科幻片大国,要出一个经典也不容易。”
和刘慈欣聊天就要习惯他这种有条有理的分析性思维和略带沉郁的调子。好像在他的脑子里有一扇门,早把那些不切实际的乐观估计挡在门外。谈他的下一部作品,也是如此。
问:最近在写新作吗?
答:没有,最近比较忙于一些别的事情。快三年没写了。
问:这三年对你来说是调整还是休息?
答:不算是调整,也休息不了。我是一个业余作者,能不能写不是全由我来决定的。
问:转为专职作家的条件还不成熟?
答:专职写作,压力比较大吧。
问:《三体》40万册的版税不够让你生活一段时间吗?
答:够,但一段时间过去以后怎么办?你看看科幻市场大起大落的曲线,说不行可能一夜之间就不行了,这种例子多得是。《三体》目前获得的肯定,也让我对待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更加谨慎,有一定顾虑和压力。
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巅峰状态。写作不是一个积累的东西,而是一个消耗的东西。人不是说越写越好的,是把你的东西消耗完了就完了。科幻更是一个消耗,你明白吗?因为科幻是创意的艺术,一个创意用过之后就不能再用了,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了。
问:“黑暗森林”这个创意,是你想了很久的,还是骤然间触发的?
答:我所有写成的创意都是骤然间一个灵感得到,你都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植入”到你大脑里一样。创意都是很突然的,那想得越久,越想不出来。所以难就难在这儿。你看我现在想了那么长时间,也没想出什么来。
问:这说起来有点忧伤哦。
答:创意就是这么一种消耗,也没什么可忧伤的。我知道下一本肯定不如这一本。但我有一个底线,就是我要想动笔写,必须我想的这个创意震撼到我自己了,有写出来的欲望。写长篇是很苦很累的活,它要不是震撼了我,我根本就没有力气去写。我不可能每天晚上到两点还不睡觉,写一部我自己觉得淡如白开水的东西,那成了折磨了。所以我现在正在等,但是没有啊。(笑)
问:中短篇呢?
答:不能写,为什么呢?真正好的想法,写成中短篇就太可惜了。以前我那些中短篇都是长篇的梗概。一般我现在的想法都是长篇的想法。
问:主流文学有没有影响过你的书?
答:有,很多,像俄罗斯的文学有一大批都影响过我,像《战争与和平》、《苦难的历程》。这有什么没想到的?我们这一代人都受苏俄文学影响很深。甚至有一些现在看来并不入流的书,对你当时的影响也会很大。
问:最近的,当代的,中国的,影响你的,有没有?
答:过去稍微远一点儿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国内作家,是鲁迅。别的真没有了。
延伸阅读 《三体中的物理学》摘录
黑域的硬伤
《三体II》中,罗辑发现了宇宙的黑暗森林原理:每一个文明都是黑暗森林中的猎人,同时也是猎物。为了避免成为技术上更为先进文明的猎杀目标,最好的办法是隐匿自己。三体人早就知道了这个原理,而罗辑是在叶文洁的启发下想到了这个原理,并通过一次震撼的实验验证了这个原理。他通过太阳的电磁放大功能向太空广播了50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的位置,这颗恒星被一个未知文明发射的光粒摧毁了。
一个相对保守的文明为了避免受到攻击,向别的文明发出信号表示自己是无害的,而唯一无害的可能就是这个文明永远不可能驶出自己的恒星系,这个恒星系成了黑域,即光无法逃离出去的区域。
那么,黑域不就是黑洞吗?不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应该知道,如果一个文明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黑洞的视界中,这个文明将因为引力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撞上黑洞的奇点,在奇点那里,一切都将毁灭。于是,刘慈欣发明了低光速黑洞,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光速被降低了,例如被降低到逃逸速度以下,这样,这个区域就像黑洞一样了,只是不会塌缩,所以叫黑域。
黑域是《三体》中的一种科幻设想,黑域在广义相对论中是可能实现的吗?
……
结论是,如果黑域能够制造成功,人类也不可能存在了,因为原子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原子核和电子的电荷让原子能够存在,原子将变得庞大无比。这两个选择都会毁灭人类。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