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全球后援会吧 关注:59贴子:3,928
  • 8回复贴,共1

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是印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伊洛
I


1楼2013-09-15 11:34回复

    也许,比“幸福在哪里”更令人困惑的,其实是“幸福是什么”的课题。“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哪一个课题都足够十个哈佛教授研究它几辈子的。所以,很多人迷上了哈佛大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成为哈沙尔教授的粉丝所谓“哈哈族”。
      说实话,我也有点轻度哈哈。教授的美妙的幸福课令人叹服,只是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辩,有时不免让人感到学院气息浓重,缺少些人间烟火气。而仔细想一想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那些印度人,却一个个宛若形而下、活生生的真人版幸福教材。
      如果说,索普的调查是靠谱的,而负责穿越的神仙也是靠谱的话,梦想向着幸福穿越的我可能会被发往印度,生而为印度人。
      如果你选择穿越,在印度重生,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位高贵的婆罗门、显赫的刹帝利,但也有很大可能成为低等的首陀罗、吠舍,甚至不可接触的贱民。你可能是个三轮摩的司机,也可能是光着脚、举着一把气球在十字街口乞讨的鼻涕横流的儿童。你可能是个四方流浪的修行者,有着高深的道行甚至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师,也可能男扮女装、自我献祭而成为“神的女人”……
      高低贵贱,种姓种族,肤色信仰,种种搭配,难以穷尽。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不论哪一种人,你都很有可能自我感觉是幸福的。
      不管教授们怎么难以解释,不管看起来、想起来多么离谱,印度人就是幸福了,怎么着?I


    3楼2013-09-15 11:36
    回复
      2025-05-19 11:46:05
      广告

      幸福的斯古特摩的司机
        他们的幸福感相当外露,在大街小巷,在集市、在电影院,在动物园、在剧场,我们都能轻易地看到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场景。但说到外露的极致,那就不能不提印度的摩的司机们,这是幸福感外露到霸气、霸气到侧漏的一群,值得大书特书之。
        其实,这种当地叫作斯古特的三轮摩托车是非常简陋、很不安全的一种交通工具,就是一个小马达加三个轱辘,上面罩个棚子。烧的是天然气,跑起来蹦蹦蹦响震天,在大街小巷坑坑洼洼的马路上狼奔豕突、上窜下蹦,颠得车棚里挤坐的几个人歪来扭去,屁股生疼。如果速度稍快或者路面太过不平,经常会发生侧翻事故。在北京天通苑一带,也活跃着这么一些类似的黑摩的,土语贬称之为“狗骑兔子”。
        就是这些一年四季风里雨里、冬天冷夏天热的“狗骑兔子”里劳作的一帮子人,让我见识了印度下层人们的那种无可救药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
        不管在新德里还是到外地,我都经常打摩的。一个字,方便。从贫民窟,到五星级酒店门口,都会有摩的等候,招手即来。
        司机们是永远都光着脚的,夏天当然舒服,冬天也不例外。只要把头包暖和了,他们就不觉得冷。虽然有双人字拖,只是放在车里某个角落备用。他们还有一个绝技,开车的时候,用一只脚操纵着刹车、离合,在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人群中惊险地游走,另一只脚蜷起来,有模有样地盘坐,一副自得的瑜珈姿势,不仅任何场面都HOLD住,甚至颇为享受。
        印度人爱音乐,司机们更甚。他们几乎永远开着收音机,把声音开到最大,听着最流行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歌曲,一边摇头晃脑地随声哼唱。有的司机更酷,在车顶上装个大喇叭,把声音放到震耳欲聋。开着这样的斯古特的司机,他的那股神气劲儿,你以为他开的是一辆法拉利。I


      4楼2013-09-15 11:36
      回复

        印度人对宗教都很虔诚,司机们更甚。摩的仪表盘的四周贴满了神像,或者湿婆,或者克里希纳,或者像头神,抑或都有。他们听的音乐、哼唱的调子,也时不时有一首宗教的祈祷的曲子。接到乘客的车费,哪怕只是几块钱,不管那张钱多脏,都先放在嘴边亲一口,再放在额头点一下,同时口诵经文、感念神佛。
          司机们皮肤都黑,不光是一年八个月三四十度的高温暴晒,他们多数属于低种姓,皮肤的底色就比较深,但他们都有一口白白的好牙,经常咧开大嘴让人们观赏他的第八颗。
          经常碰上得意地哼着小曲的司机,看着他们那个陶醉,我经常忍不住想:他有什么高兴的事,以至于这样呢?那个瞬间,我真地想试试和他对调,体验一下那忘怀世间万物的纯粹的欢乐。哪怕穿越一分钟。
          他们的幸福,是印度人的幸福的缩影吧。
          这种幸福,显然不是物质的富足。
          如果要说印度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触目所及的脏、乱、差,每一个到印度旅游的外国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讲上几个小时。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来说,对此更是感触良多、“罄竹难书”。不开玩笑地说,在印度两个外国人碰面,最好的搭话方式、最容易引起同感拉近距离的话题就是抱怨印度的不足。
          富足而感幸福,不奇怪。贫困而感幸福,就有点神奇了。I


        5楼2013-09-15 11:37
        回复

          无条件接受地享受生活
            当代世界,精神之越来越屈从于物质,恐怕是无可逆转的趋势了。
            遥想当年,我在读书受教育的时候,“清高”在主流意识里还不算是贬义词,甚至颇算是一种难得的夸奖,但比较新潮的人儿已经开始取笑它。我的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瞧不起钱?是钱瞧不起你吧!要想鄙视钱,先占有它再说!大家深以为然。所以,我们大学宿舍的每一个人都拍了一个大学毕业标准像:光着膀子,手拿一本名为《发财秘籍》的神书,作全身心拜服、认真研阅、对未来充满憧憬状。
            时间来到今天,几乎地球上所有的角落,都被“唯物主义”全面覆盖,不好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但至少没钱万万不能已是普世价值观。不光丈母娘推高了房价,那些“宝马女”也只是讲出了大众的心里话而已。离了物质基础谈精神,越来越变成一种无人来和的笑谈,甚至神经、2B了。
            然而,马克思早就说过,使用价值的追求是有限度,而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俗谚就是:吃喝花不了几个钱,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呀。难道不是这样的氛围,把大家像驴子一样赶上了磨道,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死循环,追求着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的目标,而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忘了幸福为何物?
            印度人也并不是不追求物质享受。特别是商界,一样比着开奔驰、宝马、宾利这样的B字头,甚至像安巴尼这样的豪门行事铺张奢华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但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导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正确”的态度,仍然是看重精神层面的东面。
            比如,印度的政治家、演艺界明星、知识分子,不管他们拥有多少财富,但出现在公众面前,一般都衣着简朴,多以棉布的、式样传统的民族服装示人。穿名牌、追时尚,只是不谙世事的小年轻们的事,对于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这些外在的花哨是被认为有损于自己的水准的。I


          7楼2013-09-15 11:40
          回复

            回到文章的主题: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什么样?罗列几条“印度式幸福”的特征:
              追求物质享受,但更注重精神感受。他开保时捷快乐,我踩保时洁(清洁车)也快乐。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接受、感恩、满足。
              虔诚地相信神(我们也可代之以自然规律、超人格力量)的安排。成功,归于神,感恩。不成功,归于自己,同样感恩神。相信神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人在做,天在看。
              多看到自己拥有的,不去想自己没有的。
              不和别人比较。每个人自有前世今生命运安排。
              不责怪自己。成事在天。不能怪神,也没有理由怪自己。
              挂一漏万。圣人有云: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糙话翻译一下就是,任何总结都不太靠谱,都是管窥蠡测,或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不管穷富贵贱,不管过去未来,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大家都可能碰到不顺心、不满意、不能改变而不得不忍受的事情。
              回望我那些捧读过《发财秘籍》的大学同学,亿万富翁有之,困守穷庐者有之,离婚三五次者有之,打打闹闹还守着原配的更有之,总之,幸福与不幸福,有钱与没钱,两个问题之间并没有呈现出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简单说,不管有钱没钱的,都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
              或者说,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当令人难以接受的外在世界无法改变时,你是什么态度?
              你可以愤怒、沮丧、抑郁,并以此作为动力与世界开战,但有时,似乎也可以选择化忍受为享受,享受一下困苦,享受一下失败,享受一下另一种生活。
              苏东坡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要想不俗不瘦,来顿竹笋炒肉!
              原来,在西方物质主义和印度消极的甚至有些“阿Q主义”的态度之间,还有老祖宗的中庸之道。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印度人,也不可能成为他们。但看到他们的生活,会让我们想到:原来这样也可以幸福!
              (本文作者介绍: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I


            9楼2013-09-15 11:41
            回复
              怎么那么多贴子都是印度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0-02 09:17
              收起回复


                11楼2013-10-14 1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