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吧 关注:355,222贴子:1,046,169

【搬运】太空航行与作战技术导论 作者: SANJYSAN 【战斗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SANJYSAN的作品「太空航行导论」与「太空战斗导论」,是一篇对于近未来的行星间太空作战的研究文章。其中讨论太空作战中所可能使用的各种武器、攻击方式,战略与战术,并以大量实例与计算模型来说明之。
本人负责搬运,诸位阅读时可以利用现有知识自行验证。


IP属地:江苏1楼2013-09-12 15:37回复

      2.粒子光束炮(Particle Beam)
      粒子光束炮简称为粒子炮,它也算是导能武器的一种。通常人们把雷射炮与粒子炮这些导能武器通称为光束武器(Beam Weapon,BW),这是因为粒子炮打出来的粒子团速度依种类的不同可能会到光速的90%以上,加上在地球上实验室里加速器的高能粒子束与大气分子撞击发光现象会形成一道漂亮的光束的缘故(宇宙中就不会如此了)。
      粒子炮有很多种,基本上可分成带电与不带电两类,各有其特性与优缺点。荷电粒子炮所发射的粒子团带有电荷,视种类的不同正电荷或是负电荷都有可能。其优点是构造会比较简单,同时电荷特性会对目标的电路造成短路这些的附带伤害。当然这只是附带的,主要的破坏还是打洞。其缺点则是有效射程较短,因为荷电粒子团本身的粒子会互斥,因此会很快的扩散开而降低威力。再来就是它易受磁场偏转,故在地球或是其它具有高磁场星球周边使用的弹道偏转会让射击解算处理十分困难。
      中性粒子炮则没有上述的缺点。由于弹药是用中性粒子,因此没有弹道受磁场影响而偏转的问题,也没有荷电粒子炮的互斥问题,使威力随距离下降的扩散效应也几乎不会发生。中性粒子炮通常会比较复杂些,有中子光束炮,发射中性粒子的粒子炮 (例如发射氢离子在其出炮口时导入电子使之回复电中性),或者是电浆炮(电浆是电中性的) 。粒子炮的优点是威力通常比雷射大些,因为具有质量的关系。要携带弹药,但质量较少。所以虽然比雷射炮多耗些储存空间,还是比飞弹或是大型炮弹这些省。
      粒子炮还有个特性,就是可以随时调整质量与弹道速度。例如以同样的炮管而言,若把发射的粒子团质量增加,就可以增大破坏力。不过弹道速度会因此而下降,也就是说精确度也会跟著下降。但这可以依目标距离来进行自由调整。如远一点或是小而高机动的目标使用较高速较轻的弹头攻击之,较近与较大较迟缓的目标则可以用较低速的大弹头来打。如此精度的降低便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反而能更有效利用弹药与能源。
      粒子炮的缺点是精确度与有效距离会比雷射炮低些,因为毕竟达不到光速。粒子团本身是可以一直增加能量来加速,但速度的增加会在接近光速时递减,丢进去的能量会增加粒子团的质量而不是增加速度,当然这可以增加破坏力,但对精确度的帮助就不大了。故基于经济因素,粒子炮弹道速度大致会限制在光速的95%左右。
      其次就是粒子炮的加速器会非常长,比雷射炮的长多了 (雷射炮大的部份主要是反射镜的直径) 。使用环形的回旋加速器可以缩减体积,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其切线方向会放出致命的辐射,几乎没什么挡的住。有个想法是用组合的方式,以环形轨道在其切线部份拉出线性轨道来发射,但还是要仔细安排让乘员避开辐射区。因此粒子炮的设计与装备会比较麻烦,系统会比雷射复杂,体积会比较大。
      以上也就是银英传里的光束炮主要都集中在舰首的原因了,有很多人都质疑这点,但其实那是合理且是必然的 (不过我不认为杀人魔王田中是因为知道理由才这样设定的) 。能够在远距离击毁敌方大型军舰的粒子炮,其线性加速轨道会长到塞不进炮塔里,其长度甚至可能占舰身长度的90% 以上,同时大型雷射炮的震荡管也有一定的长度,反射镜直径也会相当大。
      而能装在炮塔里朝四方开火的主要会是中小型雷射炮,因为炮塔的长度限制会大幅减低粒子炮的弹道速度与威力,从而限制其精度。而雷射炮塔的弹道速度不会降低(光),只是出力也不会很大。因此炮塔的功用主要是当作近迫防御武器,用来拦截接近的飞弹与战机这些皮薄的东西。注意这里的「近迫」指的至少也是几千公里以上的距离。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射程从数百公尺到上百公里的步兵用微型光束兵器主要会是以粒子炮为主,反而不会是雷射炮。前面说过雷射的聚焦力跟镜面直径有关,而细细的枪管会限制反射镜直径,反射镜直径太小也会因为镜面散热的问题而有能量投掷限制使威力与射速降低,所以单兵用或是MS的微型光束枪发射的主要会是粒子光束而非雷射。
      粒子束的速度与威力跟加速轨长度有关,跟枪管直径没什么关系关系,而枪一般都是长度远大于直径的。小型雷射武器作成战舰的炮塔炮管会较短但是会比较粗,从外表看起来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半球形而看不到炮管,要作成单兵用或MS用的武器则会变成粗短的管子,大概就象是短管火箭炮之类的样子。但是粒子炮受限于枪管长度,其射程远比同威力的雷射短。所以即使是使用具有战舰主炮威力的光束来福枪的钢弹也得很靠近目标才发射,战舰的话就是远远的射击了。
      基于一个重要的因素,个人认为粒子炮将会是太空战斗中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武器。关键就在于粒子炮乃使用质量弹头而非雷射炮的能源弹头。
      一般粒子炮的质量弹头是以撞击的方式来发挥威力,在能源传递数量级上与雷射炮相比不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和一般的观念完全不同的是雷射炮与一般粒子炮的打洞方式对于太空战舰上并不一定能造成致命伤害,这跟工业革命以前,战舰火炮没有爆炸弹头的海战非常类似。因为设计结构与工程上的因素,太空军舰将会具有极为强大的防护能力。除非把敌舰打的千疮百孔,否则几发命中弹是很难让其失去战力的。详细的原因会在以后的太空军舰设计篇里提到。
      但如果粒子炮发射的是反物质弹头的话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了。反物质弹头击中目标时,将会与目标的正物质发生歼灭效应放出能量,也就是说会发生爆炸。一毫克的反物质击中目标时,将会与目标表面的一毫克物质发生反应,总共两毫克的质量将全数转为能量。而这个能量则相当于 430吨*爆炸的威力,直接命中在船壳表面产生的 430吨当量等级爆炸足以在瞬间重创乃至于摧毁一艘十万吨级的战舰,即使目标侥幸没有解体也会立刻丧失战力。举个浅显的例子,这相当于 860发2000磅炸弹同时在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甲板上爆炸的威力。此外,反物质对消灭的破坏效果乃是来自于舰体表面的爆炸反应,而非雷射炮与一般粒子炮的穿透打击效应,故属于一种可以扩散破坏面积的攻击方式,因此其破坏力将远大于雷射武器。
      注:一发2000磅炸弹装药量约为1000磅出头,约500kg。
      以反物质粒子炮而言,做为弹药的反物质可能会以反氢离子或是反氢电浆的方式制造,并以磁场封闭储存之。由于粒子炮可以在开火前任意调整弹药投射量,故可以视目标种类与其距离之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当量应付。这代表弹药总当量威力/总质量是固定的,但单发威力与可供射击次数则可视使用状况任意调整。例如总共携带10公克的反物质则共有430万吨*当量的总威力,能够以 1毫克/430顿的射击模式发射10000次,或者用0.5毫克/215吨的的较低威力射击模式发射20000次。因此在使用弹性上非常大。
      反物质粒子炮的使用有几个问题。其一是弹药的来源。反物质的生产耗能庞大,产量亦将极为稀少。一般的想法是在近太阳轨道配置大量太阳能光电板,用以驱动环绕太阳的环形粒子加速器来大量制造反物质。但即使采用此种最经济的方法来生产,反物质的产量仍将十分有限,价格也会十分昂贵。
      第二个问题是反物质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能量以磁场封闭或是惯性封法来储存之,同时其运输的管线需要经过仔细的设计,采用集中储存法的话任何储存与输送时的失误都会立即造成致命性的大爆炸而毫无挽救的机会。为了要避免这个问题,应当会采取大规模的细胞室(Cell Room )储存法来微量储存,比如以十万分之一毫克为一个储存单位。这样即使一个细胞室故障让反物质漏出而发生歼灭反应也只有4.3公斤的*当量威力,不至于立即摧毁船舰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在战场的严苛境中更需要此法来保证整个作战系统的安全运作。
      但如此一来前述的10克反物质便需要十亿个细胞室来储存,这会让整个储存系统的重量与空间极为庞大,且其连结输送管路会十分复杂,并需要消耗十分庞大的动力。故小型船舰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与动力可以容纳大量的反物质储存细胞室,更大的问题是由于系统的复杂会使其造价十分惊人,这就会严重限制它的运用范围。不过只要在设计粒子炮时将反物质弹药的使用纳入考量,则粒子加速轨道将可以共享。也就是说设计来发射反物质粒子炮的炮管可以同时用来发射一般粒子团弹头或反物质团弹头,这可以增加运用弹性。但反物质粒子炮的运用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反物质弹药的成本才是。受限于成本,其数量将会十分稀少。
      反物质粒子炮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让轻型舰在近距离内具有击毁重型舰的火力,这是因为其威力来自于每发炮弹质量,而不是射击威力。当然,前提条件是轻型舰要能装的下反物质发射/储存系统才行。 一般而言,粒子武器的弹道速度与使用的加速轨长度,以及动力源大小有关,在射击普通粒子团弹头的粒子炮里,这也直接影响其弹头之撞击威力与穿透力。
      但反物质弹头的破坏力主要来歼灭效应而非撞击效应,加速轨的长度并不直接影响其威力。因此若轻型舰能装上反物质发射/储存系统, 则其破坏火力与大型舰的差距便能够缩小。
      一般而言,轻型舰的粒子炮可能由于加速轨长度较短与动力输出较低,因而使精确度与有效射程皆远低于重型舰,于是在远距离为了获得较高的精确度,必须使用较轻的弹头,这导致其在远距离接战时必须在火力与精确度上做一取舍。唯有在近距离可以在相同的精确度下使用威力足以击毁重型舰的较大弹头。
      重型舰由于体积庞大,故可以容纳相当长的加速轨道与提供巨大的出力,使其具有很高的发射速度与极高的精确度及有效射程,当然在近距离时也可使用比平常更大的弹头,不过其在远距离射击的弹头威力已足以击毁大型目标,故并不需要于近距离提高弹头质量。这代表重型舰会倾向于远距离炮战,而轻型舰则必须拉近距离以增加威力。
      其次就是由于动力源、冷却系统与储存系统空间的差异,重型舰的射速应当会远高于轻型舰的射速,而其携带的弹药总当量也会远大于轻型舰。也就是说,在射程、射速、携带弹药总量与单发投掷质量/威力上, 重型舰会高于轻型舰,但若能依靠反物质的特性,在近距离轻型舰仍有击毁重型舰的机会。当然,太小的船舰会没有足够的弹药储存空间因而无法使用反物质粒子炮。


    IP属地:江苏4楼2013-09-12 15:49
    回复

        5.广域光束兵器(Wide Area Beam Weapon)
        这是种在科幻小说与
      ACG里常常可以看到的有趣武器系统。基本上在这里要指出这种武器由于限制太多与不切实际,其可能性并不高。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雷射是聚焦发射的,反射镜直径必定大于具有杀伤能力的靶区直径。道理非常简单,用以将雷射聚焦反射的反射镜必须全部承受其威力并将其反射出去,既然雷射打到敌舰上可以对目标表面投掷能量造成破坏,则其同样会对反射镜造成伤害。雷射之所以不会在打到敌人之前烧穿自己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反射镜比靶区大,故单位面积承受的能量密度较低。
        二、反射镜的能量吸收率多在0.1%以下,吸收率远比比船壳低,船壳由于需要有匿踪以及散热需求等而不能做到过高的反射率。
        三、反射镜会有充分的冷却系统支持来降温。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反射镜必定远大于杀伤范围,直径十公尺的雷射炮不会有超过一公尺的杀伤范围。想做广域雷射武器,反射镜面 (或者亦可说是发射天线) 的直径可能需要达到千公里到数万公里之谱,也就是说必须做的跟星球表面一样大。
        粒子武器也相当类似。如果想在一个区域内投掷高密度的能量,发射源的体积(特别是横截面积)则必然会更大,否则在光束发射出去破坏敌人之前会先破坏自己。因此广域光束兵器必定有庞大的体积,这就是此类兵器的限制。
        至于不切实际的地方则原因更明显。假如你知道敌人拥有广域光束兵器,你会把部队编成密集队形给人家打吗?很明显的这是不可能的,一定会采取疏散的方式。一般而言舰队即使间隔数万公里,仍然可以用光束武器有效的互相支持。如果间隔十万公里,则以光束兵器而言只需要约0.3秒的时间便可抵达,而一个广域光束兵器想要在此种编队密度中打到两艘以上的船,则光束源直径必须广达三十万公里以上。基于此一原因,对于广域光束武器的防御远比其运用简单许多,故此种兵器的制造与使用非常不切实际。
        广域光束兵器的唯一可能性在于一般系统的附加使用价值。比如大规模的太阳能轨道发电厂便有很多光电板可以反射光线,用作光帆船推进支持的反射式光压推进系统也会有大量聚焦反光板。这些反光板基本上可能会配置在极近的太阳绕极轨道上 (不会在太阳黄道面上,这是为了尽量减少对于行星的日光遮蔽效应以免对行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平常用以发电或推动光帆船,必要时则可以使之高度聚焦造出一个高能光束集中区,以来执行区域性的攻击任务。
        例如光压推进用的光束聚焦阵列,那在平常时是用来聚焦造出一个广域性的光束航道提供光帆船团一个稳定航线,战时只要缩小此通道的面积便可增大其能量密度,这就可以有效烤焦覆盖区域中的任何物体。其强度并不需要达到能够瞬间气化融化目标的水平,只要使指定区域内能量密度高到船舰的吸热速度大于排热速度,使其热平衡温度上升到数百度的水平,便可以有效的摧毁敌舰。也就是把敌舰变成烤箱,盘子上放的则是里面的乘员与精密电子系统。并不需要以一般电影与动画中那么轰轰烈烈的方式来摧毁敌舰。
        而此种兵器至多也仅能一次摧毁数个到数十个目标,不可能一次摧毁数千个目标。最后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在光束杀伤覆盖范围内的目标不会有任何损伤。即使是人穿了太空衣在光束笼罩区域旁边一公分也不会受任何伤害。能量只会集中在通道中,不会扩散到旁边去。这是光束的特性。


      IP属地:江苏7楼2013-09-12 15:52
      回复
          6.其它武器系统
          其它除了前述这些武器之外,还可能由于科技的进展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武器系统。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几种:
          微机械炸弹。这是运用能自我复制的微机械做为武器。其大小可能是分子等级,将其释放以后,可以寻找事先设定好的原料来自我复制。如果设定的复制原料是敌人太空船的构成原料,则可以看到微机械附到敌人太空船上大量繁殖将其分解的情形。不过这也不是无法防御的,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船壳通上高压电或是加热之类的,而使用微机械也有反噬己舰的可能性。这种系统的可能性将视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WARP 炸弹。这算是威力最大与效能/价格比最高的一种武器。将随便什么东西装上瓦普引擎,设定其跳跃目标点为敌舰的位置,使其进行强迫空间跳跃,则就会在敌舰内部出现物质重合的情况而发生强迫性的核融合反应。当然此种系统的前提是发展出WARP技术,并将其系统微型化到一个程度才办的到。只要WARP系统的价格能压到够低,这种系统可以说是最有效率的。甚至可以把军舰的垃圾压缩一下,WARP到敌舰内将其摧毁,一举两得,还兼具环保功能。
          太空战斗中还有一部份武器系统主要应是在行星降下作战或是太空船太空舱组的强登作战中使用的武器。这基本上是步兵用而不是太空船的武器系统,最有可能被运用的是人形作战兵器。但不是机动战士里面那种MS,应该说是单兵用的动力装甲服。这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技术,实际上美国现今使用的制式太空装便是一种个人太空船。为了使士兵能在真空的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太空装自然是免不了的。又为了在强大敌人火力下生存,最好能够加上一些装甲等防护能力。结果就是单兵动力装甲服了。这种装甲服可能从作业用的太空装改过来,体积至少要小到能够通过通用的舱门口。
          实际上由于太空处于无重力环境,太空作业并不需要运用到大型机器人,所以工作机组本来就不会很大。再者过大的机器人也会难以操作,最容易操作的机器人便是将人完全包起来,由乘员肢体运动直接控制的系统。这就是所谓「外骨架」或是「延伸骨架」的概念。将其加上装甲与武装便是很好的单兵动力装甲服了。补充一下,这类装甲服的环境调节一定会作的非常好。会不断累积热量的是目前注重便宜不重效率的化学防护装。现今的太空装就有充分的空调让太空人能够长期活动,当然目前受限于动力源因而独立活动时间有限。但这在技术层面上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关于这部分的问题,将再之后的行星强袭登陆篇内作更详细的讨论。


        IP属地:江苏8楼2013-09-12 15:52
        回复

           底下是一个分散式全频谱同步扫瞄处理系统的简单流程示意图:
            <pre>
            ------------分光装置--|-光感元件1-计算机1--|
            | | |-光感元件2-计算机2--|
            光接收器--光量检测器--| | |-光感元件3-计算机3--|--中央计算机
            | | |-光学镜头1-计算机4--|
            --滤光镜--| |-光学镜头2-计算机5--|
            </pre>
            在宙域扫瞄策略上,则会将全天球划分成数百个区域,而光感阵列环带亦以一定数量的阵列构成群组,各群组分别负责各自的扫瞄责任区以进行全天球的目标扫瞄侦测,并在侦测到可疑目标时集中辨识加强分辨率,或使用大口径的望远镜执行进一步的目标辨识作业。
            例如假设舰体某面阵列有共10k*10k的侦测元件阵列,则可以切成100个1k*1k 扫瞄群分别对各自负责的空域实施扫瞄,但在某空域发现某目标时,立即集中此面所有元件对此目标实施高精度辨识,此时对此目标的识别能力等于一口气提升为分别扫瞄时的 100倍。当然,群组分配比例可以视需求决定。
            另外若是以舰队为侦测基础,更可以划分各舰负责的责任区各自扫瞄以增加反应速度,或是在需要时令全舰队针对指定区域集中扫瞄来构成具有巨大口径的多舰组合侦测阵列以提升侦测距离与分辨率。而舰与舰之间会以资料链统合整理舰队的侦测情报资料。一但侦获可疑目标,舰队可以指定不同的两艘船同时追踪目标,以三角定位来精确计算目标距离。以上这些动作都可以完全自动化,不需任何人工的介入。
            例如目前ESA构想中的达尔文(Darwin)计画便是使用六具直径1.5公尺的小型太空望远镜组成的红外线干涉阵列望远镜,其等效观测能力相当于口径50~500公尺(平均约为250m)的单一大型望远镜。若使用更多的望远镜组成阵列,侦测能力自然也就会越高。
            注:达尔文计画的网址
            http://ast.star.rl.ac.uk/darwin/
            需注意的是,这类监视系统乃是一种被动侦测系统。不会有电波雷达主动拍发讯号的缺点。但如果有需要的话,仍然可以使用雷射主炮╱副炮以低功率发射光束照射指定区域,再用侦测阵列接收其反射光来判定目标精确位置。不过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这么做的。
            在这里我们必需考虑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的过程里,热能只会从较高温处往较低温处传递。而将热能转换成动力的机器(例如太空船引擎)称为「热机」。无论任何热机,都只能将部份的热能转换成机械功,而其余的部分就会成为无法利用的废热流失。世界上没有百分之一百效率的热机,必然会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废热。
            这个定律指出一件事,即太空船在引擎运转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废热。而这个热讯号在电子光学监视系统的屏幕上将会呈现一个明亮的讯号。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注定太空船无法不主动放出讯号,也就注定其必然会被侦测到。
            接著,由于太空中3k的背景温度和太空船的废热呈现一个巨大的反差,远高于地球表面目标和环境的温差,因此严重凸显了太空船本身的讯号,使太空船更易于被侦测。这使拥有巨大的电子光学监视元件阵列的太空船对于船舰目标拥有极高的被动侦测距离。以前述的GEODSS系统所展现出来的侦测能力等级来推估,配置于太空船上的大规模电子光学监视系统的侦测距离将可以达到数千光秒之谱。举个浅显的例子,这相当于一艘位于地球轨道的太空船可以使用其侦察系统搜获正位于土星轨道上的一艘长一百公尺的太空船(平均距离约十三亿公里,4300光秒)!而该太空船若以每秒一百公里的速度穿越这个距离则总共需时约为150天,即五个月。 且如果使用舰队的集团整合侦察,则侦察距离可以再延长数倍。此外,从热源分布型态上可以大致辨识出目标太空船的型号。
            由以上资料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一件事,太空船舰,特别是拥有先进侦测系统的军舰的侦测能力将会远远高于其武器射程与船只航程,这在过去的地球上是没有任何前例的。过去从来没有任何侦察单位能够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距离外侦测到敌人部队的情况,通常只有数小时的时间距离,只有构成完整组织的军团级、国家级侦察网统合协力下才能勉强获得数天到一周的侦察时间距离/预警时间,周以上的时间距离则通常只能由侦察以外的情报手段才能获得。而太空船舰几乎是每艘军舰都是单舰就具有这种超长程侦察能力,这完全是由于太空特殊的背景环境所导致的结果。
            最后再提一下,这里所提到的侦测系统只有电子光学望远镜,不包含其它的系统,比如重力侦检器这一类东西。未来可能还会有其它更有效的东西出现,不过光只这一项,太空战舰就可以用的很高兴了。
            又,基于能自动化运作、拥有长时间的宽广空域大量目标监视能力等特性,上述系统除装在太空战舰上,也会装在轨道卫星、太空站、浮游工厂或任何大型的太空平台上。其目的是为了要侦察接近的小行星体以防止自己遭到撞击。而各太空站的侦察平台将会互相分享资料,构成完整的的远太空小行星监视网,并在有需要时对各单位发出小行星体接近警告。此外,对于高速的微流星体、小型碎片与大型尘埃颗粒等防护则将会使用微波雷达在大约五千到一万公里的半径以内进行扫瞄,并使用雷射炮执行清除作业。
            以上所说的是军舰使用本身的舰体感测阵列实施侦察的状况。除此之外,也有在必要时使用无人侦察装置实施长程搜索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飞弹拆掉弹头,换装侦察头(较小的球型感测阵列)与通讯装置,并发射到遥远的距离外实施侦察作业。此法可以弥补舰体侦察器的不足。
            例如假设舰体感测阵列侦察范围是4000光秒,若想要对于8000光秒外的宙域实施侦察而派出秒速一百公里的侦察舰,需时五个月才能抵达能将目标区纳入侦察范围的位置。若是使用秒速一万公里的侦察飞弹,则大约在发射后70hr后就可以获得目标区的一些资料。虽然侦察飞弹的小型侦察头侦察能力远比不上军舰舰体传感器阵列,可能只能扫瞄飞弹外围数十光秒的区域,但三天后可以得到的少量资料无论如何都比五个月后才能得到的详细资料来的有用。
            而敌人的点防御系统虽然有能力拦截飞弹,但距离要近到一两光秒内才有可能,因此若侦察飞弹真的被摧毁,在之前一定可以先发现敌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无人的小型高速长程战略侦察机的概念。地球上的长程战略侦察机一定很大,可是宇宙中只要是自动飞船的话,航程就是无限的,因此一两百吨的小行飞弹就可以达到长程侦测的效果。


          IP属地:江苏11楼2013-09-12 16:18
          回复

              二、反侦测的策略
              相对于太空战舰的强大侦测能力,其反侦测能力就比较低了。
              关于雷达匿踪部分几乎可以视为100%,也就是说,宇宙军舰是绝不可能被雷达侦测到的。这不是什么神奇技术,就在今日的地球上,匿踪技术便已经进步到非常接近此种理想的等级。目前世界海军最新型匿踪舰是2001年下水的瑞典 Visby级飞弹巡逻舰,其匿踪能力强大到即使在海象良好的情况下,也要接近到22km才会雷达发现,恶劣海象下搜获距离则会减至13km,如果再配合电子反制措施,上述两种情况下被雷达发现的距离分别进一步降至11km与8km 。这四个数字都低于其上所携带的武器射程,甚至也低于目视距离。而未来在太空战舰上,雷达匿踪能力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最大问题在于对于被动光电侦测系统的匿踪与反侦测。受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根本理论限制,这个问题是无法可解的。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如此,谁都没办法。
              有人可能会这么问:「任何定律都可能被推翻,说不定哪里一天热力学定律被推翻,或者出现了新的定律那也未可知啊?」
              这个问题问的好,答案是如果哪里一天热力学定律被推翻,那么我们也不需要搞什么宇宙战舰光学匿踪了。因为若是热力学定律被推翻,则死人就可以复活了,到时还匿什么踪打什么仗?
              以上这可是千真万确,不是说著玩的。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啊^^
              闲话休提。虽然做不到被动侦测的光学匿踪,不过也有增加敌方侦测难度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不管再怎么侦测,效果都很有限。绝不会像雷达匿踪一样能达到数千数万分之一,甚至完全匿踪的地步,能把对方的侦测效率降低一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其策略大致如下:
              (1)以背著恒星、行星的角度攻向敌人
              这是最直接的想法的。这种战术自从飞机发明以来,是蛮受欢迎的战术。不过执行这种战术得要有个先决条件:必须知道敌人的位置,至少大致知道其来向。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移动到与恒星和敌人成一直线的位置。也就是说,得先侦测到敌人,或是设定对方行动路线才行。
              这虽然有一些难度,但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光学系统还是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逆光影响,因此位置的不同,背光与逆光的差异会让两方的侦测距离产生一些差距。而这不必完全背对恒星行星,相对位置够就会有一些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有使用限制,一般只能在火星以内的近日行星使用,即使在火星轨道,日照也只剩地球轨道的一半而已。在远一点的行星轨道,太阳的效果就会降低。而日照的威力是随距离的平方而下降的,在冥王星轨道看太阳时,只不过是一颗比较亮的星星而已。这在航海家二号飞过冥王星后,转身对太阳系作最后回顾时所拍的照片里面可以清楚的看出。
              其次就是,即使一艘船在近日行星背著太阳,但不会就因此而使对方看不见自己。侦测系统仍然可以搜获背对太阳的目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掩星效果。玩过天文望远镜人应该会知道拍摄所谓「水星凌日」的方法,那就是将望远镜对准太阳,放张纸片在观测位置上,则当水星横越太阳时,其遮住太阳的影子也会跟著投影在纸片上,这就可以清楚的看见「水星凌日」的效果。这种观察阴影的技术就是侦测背对恒星、行星目标的理论基础。
              人类不能或是很难用肉眼看见背对太阳的目标,但这可不表示机器办不到。大部分人应该都看过在太空中直接拍摄的巨大太阳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证据。
              现实中存在有所谓的「太阳观测卫星」,主要工作就是专门拍摄太阳的照片以研究太阳。这一类卫星有NASA的先锋五号(Pioneer-5)、OSO系列一至八号(Orbiting Solar Observatory,轨道太阳观测台),SMM(Solarmax,太阳峰年)、TRACE(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NASA和ESA(欧洲太空局)的国际共同合作的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尤里西斯 (Ulysses),日本的阳光号等等,甚至连太空实验室(Skylab)都拍了15000多张太阳的照片。
              注:NASA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的网站,其中有许多太阳照片
              http://sohowww.nascom.nasa.gov/
              事实上,观测太阳是有必要的。因为观察太阳表面、黑子与日珥的任务是预测太阳风暴的重要程序。太阳风暴会干扰通讯与电子仪器,影响信息流通与交通,特别是民航航线、卫星与太空飞行任务等受到的影响最大。目前NASA与各国的天文台、气象局都会在需要时对一些单位如民航单位、太空单位甚至电信单位等发布太阳风暴警告。而这些警告的主要资料来源就是太阳观测卫星。同样的,太空船舰也需要知道这类信息,而他们的资料来源就是自己观察。
              一般要拍摄太阳相片的方法,就是以特殊滤镜挂在望远镜头上拍摄。而光感阵列的电子光学系统则会使用特殊的元件的阵列来拍摄,或者也可以让入射光先透过滤镜。前面曾提到的全频谱同步扫瞄处理流程中就可以同时包含滤镜和特殊光感元件这两种元素。当面对太阳、行星时,入光量检测器会改变线路让入光进入强光对应路径。而背对太阳、行星的目标,就会在明亮背景上留下清楚的影子。
              因此背对太阳的方案虽然有其效果,但最多也只能使太空船在这个方向的侦测距离降低一两个百分点而已。不过即使是一个百分点,也总比完全没有好。特别是在双方距离十分遥远,正在进行战略机动的时候,此法还是会有点用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会使用此种战术的。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9-12 16:22
            回复

                (2)近距离核爆闪光干扰
                因为太阳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超级大核弹,因此前述的强光对应机制也可以应用在此种情况下。不过极近距离核爆的辐射线、热能可能会破坏船壳上的某些光接收器(但这不属于干扰而应属于战损)。因此太空船表面会常驻有自动或遥控的机器人修理队,以在需要时即时抽换的方式随时替换修理坏掉的光接收器阵列元件。当然,这些机器人同时也会修补船壳破洞与其它外部受损的系统(如果有的话)。
                另外需注意的是,此种干扰方式只在两方交火之后才会发生,或者说属于作战时的附加效果。当两方都处于战前索敌状态,连对方的影子都还没看到时,缺乏射核弹的目标,如此自然是无从对敌加以干扰的。而前述的与星球相对位置的干扰效果则视双方战略位置而定,有可能在交火前就能发挥效用。
                (3)释放烟幕干扰
                在太空中使用烟幕?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开瓶盖就好了。首先在超真空的环境中,气体会以极高的速度扩散稀释。其次由于太空船是以极高速度前进,在我们的设定中是秒速一百公里,这一来烟幕需要覆盖的空间就小不下来,连带的量也会十分庞大。
                很多SF与FHN(比如钢弹、银英传)里面都有粒子散布的场景,其实其设定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粒子密度的问题。比如米诺夫斯基粒子、指向性杰服粒子这些的,到底需要多少才能产生效果?大家不妨计算一下构成粒子烟幕的条件,看看一方公里的空间中需要释放几吨的粒子才能达到需求。若是在一万「公里立方」的「极小规模」战场空间又需要多少吨的粒子。
                我们不知各种粒子「战斗浓度散布」的浓度是多少,姑且以地球表面空气密度为基准,标准大气的海平面密度为其质量为每 1.225公斤/立方公尺。以这个密度在一立方公里的空间内平均散布粒子,总共需要 1,225,000吨重的粒子质量。
                银英传里的战舰重量多少?查不到资料。不过钢弹倒是有的。鼎鼎有名的原祖飞马级强袭登陆母舰白色基地,全长250公尺,重量68000吨。换句话说,要在一公里立方的空间中释放米诺夫司基粒子,使其达到一般大气空气的密度,所需的质量相当于18台白色基地。
                不要忘记,宇宙战舰会以高速前进,所以在小区域内释放粒子是没有用的。假设有一万艘秒速100km的战舰以100公里间隔构成一个垂直正方形。整个阵型在100秒内将会航行前进10000km扫过的体积为一万公里立方,则要在这个方块以标准空气的密度来填满粒子,不管是烟幕、杰服或是米诺夫斯基粒子都行。总共需要几吨的粒子呢?答案是1.225e16,也就是 1.225乘十的十六次方公吨的质量。
                我们把标准放宽,把粒子密度降到标准空气的一亿分之一好了。这样可以减去八个零,剩下1.2250亿吨而已。从这个计算,我们可以简单看出在太空中施放烟幕/粒子的可能性非常低。
                简单来讲,太空之所以称为「空」,是有他的理由的。
                (4)指向光束主动干扰
                就是直接用强力光束去干扰敌舰。其性质类似于电波雷达时代使用指向电波实施压制性干扰。此方案的前提条件也是要先侦测到敌人,而且要有足够的目标精确度才行,不然干扰光束无从对准敌舰。故一般只能用在交战时。
                一般而言,与其说这是太空战舰主要的作战干扰方式,不如说是也只剩这几个方法而已。此法在执行层面上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有射控等级甚至以上的精确度。使用雷射主炮对敌人实施干扰,必然是在大于标准的攻击射程的时后。因为如果在射程内,则直接使用主炮打破敌舰就好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干扰敌方。反过来想,就是因为敌我距离超出主炮破坏射程无法实施破坏性攻击,所以只能稍微加宽光束试图进行干扰。而虽然光束可以加宽,但距离也变远了,对于精度上的要求将不亚于主炮的射击。一般而言,此种干扰的应该在光束武器破坏距离的两倍之内,大约不会超过10光秒。
                其次,每艘船一次只能干扰一艘敌舰。在武器篇曾经提到过,太空中不管敌我舰队,舰与舰之间都会数百上千公里的间隔距离。而战舰等级出力的雷射主炮如果改变焦点把光束放的太宽,则能量密度当然就会降到太过稀薄,无法对敌方产生干扰效果的情况。而雷射光束的能量密度,与光束口径是成平方比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舰雷射主炮实施攻击于一光秒外命中敌舰时,其光束为直径一公尺的正圆形。同样的距离下改变焦点把光束口径增加到一百公尺,则面积将变为原先的一万倍,单位能量投掷密度将会降低到原本的万分之一,若口径增加到一公里,则能量密度更会降低到一百万分之一。显然若光束太宽,能量密度就会低到无足轻重,甚至不能迫使对方的传感器进入强光对应机制。因此只能实施一对一的干扰。
                最后,由于双方的军舰传感器都会有强光对应机制,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和背对太阳一样,只能降低对方几个百分点的感测距离。又由于非得在近距离使用不可,所以实际上的用处甚至比背对太阳还小,是一个典型的有效果但没用处的例子。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假设敌舰侦测距离是两千光秒,则背对太阳可能让对方侦测距离减少个几十上百光秒,在双方距离遥远时还有点用处。可是当双方距离只有十几光秒即将要交战的时候,再怎么干扰都没什么用处,就算很神奇的能让对方侦测距离少一半好了,可是两千光秒的侦测距离减掉一半也还剩一千光秒,而目前敌我距离却只有十几光秒....


              IP属地:江苏13楼2013-09-12 16:22
              回复

                  三、太空中的长程通讯
                  如何在广大的空间中进行通讯始终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基于军事需求的通讯更是如此。除了要使想通知的对象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之外,还得防止不想通知的对象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讯息的内容又要穿越广大的空间。在星球上通讯可能会受到天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太空中,距离本身则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障碍。
                  举个简单的例子,地球距离月球约1.3 光秒,其间的通讯延迟已经明显到足以影响某些军事用途上的即时资料链传输了。且此种距离产生的通讯延迟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通讯延迟的问题会将舰队的疏散距离限制在某种程度内。基本上不会大于一光秒。
                  此外,除了通讯延迟之外,还有讯号随距离衰减的问题。不过考量前述对于微弱讯号的高度侦测能力(前面提到的对远方目标侦测能力,事实就是对目标反射/发射光讯号的侦测接收能力),以及太空船能够提供的出力,这方面问题并不大。
                  至于通讯的方式则会以指向无线电,或是指向光通讯为主。舰队里舰船间的联系会用低功率雷射,或许就直接用点防御的雷射炮塔来实施,以定时的光束通讯网的节点通讯将整个舰队连结起来。至于对星球、太空站这些固定基地长程通讯则两者都有可能。不过长程通讯容易被截听(即使是使用指向性电波、光束也是如此)而导致泄密,因此应该会尽量避免。
                  至于长程通讯的距离,事实上可以轻易跨越整个恒星系。最近的例子就是离开太阳系的航海家二号,它在飞越冥王星之后,仍能接受地球来的通讯,并将最后拍摄的照片传回 110亿公里以外的地球。而此时其所使用的钸电池仅剩下数瓦的功率输出,相当于一支手电筒的出力。当然地球方面在接收此种功率时,必须使用位于波多黎各,口径达三百公尺的超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甚至考虑使用地面台与卫星同步接收以产生具有超大口径接收器的接收效果。换成是太空船的话,则没有电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使用数百上千瓦的指向天线在整个星系内实施直接通讯。
                  此外,要对远方舰队提供战略性的指示,也有可能使用改装的通信用飞弹来实施,以减少遭通信内容遭截收的可能性。所以说飞弹的应用层面是很广的。将原本设定中的50/100吨级、秒速一万公里的飞弹拆除攻击用弹头,装上小型指向电波/通信天线,则由于弹头重量大幅减轻带来的质量比增加,速度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而这一类飞弹可以在数十个小时*到数千上万光秒距离外,与附近的舰队进行资料链接传送信文。信文传送完毕后,通信飞弹可以定时或在舰队遥控下就地引爆以保持电讯内容的秘密。


                IP属地:江苏15楼2013-09-12 16:23
                收起回复

                  第四章 太空军舰的设计与制造篇
                   太空军舰设计
                    由于操作环境与技术环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运用的军舰,和过去曾经出现与目前存在的船舰、飞机,或是其它的系统,将会有极为巨大的差异。能在太空操作军舰进行战斗的年代,必然会有相应的技术,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面貌。虽然其中会有许多技术是目前难以想象的,但是大多数则可以从目前技术与理论推导出来。总而言之,必须先有一个认知:太空战舰很难以现有的系统去类比。
                    以下是几个太空舰艇的特性:
                    一、巨大的体积与长度
                    首先必须提到,太空军舰有个特性,就是它会非常庞大,远比人类使用过的任何船舰大的多了。造成太空战舰的巨大化的直接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太空船舰必须携带大量的燃料。例如使用核融合引擎的太空船必须携带数以千吨计的大量氢与氦三,而这些都是需要巨大储存体积的燃料。其次,和过去海军主力战舰倾向于大型化的理由相同,为了追求更高的防御力与攻击力,太空船也会随之大型化。最后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必要条件,也就是太空船「能够被作的那么大」。
                    第一个原因在「太空航行导论」里面便已经可以看出来的了。由于火箭公式的限制,为了达到足够的速度,巨大的燃料携带量无可避免,因此太空船的体积与质量很难缩小。即使是单人乘员的小型突击舰或舰载机,也可能会有上百公尺的长度与数千上万吨的重量。装备大量重型武器与厚重装甲的战舰更可能长达数公里至十数公里,质量可能达到数百上千万吨之谱。
                    其次,在之前的侦测与通讯篇曾提到,在太空中人造物体极难匿踪,太空战舰必定会在很远的地方就被侦测到,而且必然是直接的光学目视侦测。因为太空中没有地球曲率或地表地形,甚至是云雾之类的东西可以遮蔽,因此敌我双方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互相目视。
                    在这里必须注意一点。所谓的「视距外作战」在太空的环境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地球上的环境里,对于舰艇而言,40km以外的距离就是视距,因为这个之外的目标由于地平线的遮蔽因此是无法直接目视的。对于高飞的战斗机而言,视距的定义就变的有些模糊,一般是30km以内的距离,这是肉眼的极限。当然藉助于一些适当的仪器,例如F-14的电视影像加强系统、Su-27的前视红外线系统等,可以将这个距离略微延伸。例如F-14依靠其电视影像系统,可以辨识大约60~70km以外轰炸机等级的大型目标。而美国目前正在发展,由747改造的大型雷射飞弹拦截机ABL-1,更将有400km的直接攻击距离,其使用雷射雷达与光学望远镜,可以轻易侦测数百至上千公里的目标并且以电子光学仪器加以目视,再时用雷射炮实施攻击。
                    在侦察篇曾提到,太空中,船舰目标侦测的主要手段便是各类电子光学系统,再加上强力望远镜的支持,将可以轻易看到数百上千光秒外的目标。虽然这里的「视距」不是只靠肉眼就能达到的,但结果是一样的:太空船能够看的距离远比能够打的距离远的多。甚至常常会在看到目标后,还得飞行一两周的时间才进入双方的主炮交火距离内。这也就是说,伏击战在太空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双方只有硬碰硬的对决。事实上,这相当类似大洋上的水面舰队高速海战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射程越长的武器,能够先射击的一方会越占优势,因此主炮会越来越长,这也自然导致船舰越来越大了。要以过去经验来类比的话,也只有20世纪初期的战斗舰发展的情况可以比拟。
                    若从武器系统构成的观点来看,目前的火yao炮是所谓的瞬间高加速型投掷系统,以火yao一瞬间然烧产生的膨胀气体推力推动炮弹。此类系统中单纯加长炮管并不会增加炮弹的速度与威力(以质量弹论),必须增加推进火yao量,增加膛压的方式以提升炮弹的炮口初速,这使除增加炮管长度外还得增加管壁厚度,造成火炮质量会随炮口速度的增加而指数上升。因此火yao炮能提供的速度有其极限,同时火yao炮武器也有其大小限制。
                    但是粒子炮或是磁道炮这些系统却没有这个问题,他们均属持续等加速型的系统,在炮弹通过炮管时持续提供一个固定加速度,没有膛压的问题。在粒子炮/磁道炮等系统里,同样可以在不变动炮管强度的前提下,以增加电流通量的方式提升投射炮弹的加速度。而在这种情况下,会因为管壁之间的斥力加强,产生类似于火炮的「膛压」问题,这时必须加强其结构强度来以防炮管破裂,此时也会增加系统的重量。然而这种提升电流通量来增加炮弹加速度的方式是非必须的,完全可以用增加炮管长度来取代,因为这类系统乃是基于安培右手定则的一个稳定加速系统,在电磁投射系统中,炮口初速和炮管长度直接成正比。炮管越长则加速时间越长,炮击威力、射程等也就越大,并且在此时系统总重与炮管长度也仅成正比增加,因此可以用很简单的结构来达到较高的炮口初速。而这一点是火yao炮所办不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若想让粒子达到接近光速的速度,除了要有足够大的出力外,炮管也要有一定的长度才行。基于前述原因,在增加出力与增加炮管长度这两个变量调整里面,后者的技术层级远低于前者,较容易达到,成本也较低。现今的许多高能物理实验室里面的粒子加速器就是很好的证据,例如以首次制造出反氢闻名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其所拥有的最大粒子加速器便长达二十七公里之谱(环形)。而这么大的武器,当然也只有大的船才装的下。
                    最后,使太空船舰加大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太空船「能够」被建造到那么大。这是由于受到(或者说不受)建造与运用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地球或是其它星球上,由于有重力存在,因此各种载具有其大小上的极限。大型人造物体必须特别加强抵抗重力的结构与材质,并在支撑结构上投入额外的成本,而这种成本一般会随大小的立方比增长。此乃因体积为边长的力方之故。越大(特别是越高)的人造物,其底层受力就越大,支撑结构质量与空间所占的比例也就越高。因此人工建造物若作的太大,则若非载具的组成结构无法承受本身重量而自己压垮自己,否则就是出现超级昂贵的成本与价格效用比极端低落的情况。
                    其次,空中飞行的飞机所消耗的大部分能量是用来对抗重力使自己浮在空中,因此有严格的重量限制。这个原因使得飞机的重量远远低于水面舰船(体积就不一定了)。可是太空中没有重力,不需要耗能漂浮,这方面和地球上的水面舰是一样的。
                    此外,水面舰船的总体密度必须小于一,否则就无法浮在水上。然而太空军舰不可能「沈没」,顶多只会「爆散」,故此没有比重上限,在同重量的条件体型会比水面军舰紧致,而在同体积的条件下重量将远比水面舰艇高的多。
                    简单来讲,所有的原因都环绕在一个关键要素上:「重力」。就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才会有这种惊人的体型发展的环境。因此太空船在建造时,几乎不会有大小的上限,体积可以非常大。极端的来说,要做成星球等级的大小也并非不可能。例如星际大战里的死星就是典型的行星规模军舰/战斗站。当然,越大的船也就需要消耗越多的燃料。若燃料没有在船只放大时成比例增加,则结果就是速度与机动力的降低,变成只适合执行浮游炮台任务的战斗基地而非舰队作战任务的战舰了。
                    但是以上的情况同时也意味著一件事,专为太空环境建造的船舰将不可能直接降落在星球表面。星球联系船、强袭登陆舰之类需考虑重返大气与降落等问题的船只必须以不同的概念专门设计来适应重返大气与星球降落的问题。但这些船只也仅能适用于特定用途,战力将远比不上专为太空环境设计的军舰,故而亦将不会投入一般的太空舰队作战中。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9-12 16:24
                  回复

                      八、护盾系统
                      电影与动画中常出现的可挡住光束武器的力场护盾系统,基本上是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因为并未有支持这种效果的理论存在。
                      当然在未来,若重力波的物理特性获得证实与解析,并且人类能制造出有效的重力波控制器,则让光束武器偏转并非不可能。然而这里有件所有漫画与电影都忽略的事:你无法只偏转敌人的武器,甚至无法只偏转武器。如果敌人打来的光束可以被偏转,则己方发射的光束将同样会偏转。此外不只武器光束偏转,连侦测用的光线(光线也就是电波,只不过频谱不同)也将一起偏转。
                      事实上,重力控制器将干扰甚至封闭整个空间(也许是舰艇周围的一个小空间),当空间受干扰或甚至封闭,则不只光束,任何物体,包含飞弹与轨道炮都会全部偏转。事实上,当一个重力控制器将船舰空间完全封闭时,等于创造出一个小型独立宇宙,将内外空间区隔成两个不同的宇宙,此时以重力控制器产生球形空间的舰艇将会凭空消失,无法以任何外部仪器加以侦测,同时其空间内部也将无法得知外部的讯息。如果真的发生这种状况,与其说这艘舰艇启动护盾,不如说它已经逃入超空间比较恰当。并且重力控制系统甚至可能会有惯性控制的效果,而这将使一艘数千万吨的巨大战舰拥有战斗机的灵活机动力,将可能会彻底推翻火箭推进理论这个太空作战借以运作作的基础
                      不过,其实还存在一种电磁粒子防护罩的概念。即以极化(磁化)的粒子微粒喷洒在舰体周围形成一个烟幕防护罩,并由配置在舰体上的超导线圈产生磁场去牵引束缚这个磁性烟幕,使其能与船身大致做相对等速运动。如此一来可大幅减少粒子散逸的情况。当然,舰体的不规则运动、引擎与姿态控制喷嘴的高速喷流,甚至是敌我的兵器都会吹走一部份粒子,因而需要持续喷出粒子来补充以维持密度。但使用电磁粒子至少能够使用相对少的烟幕原料携带量来在舰体周围维持一定密度的粒子护幕,并持需一个较长的时间。
                      这类电磁粒子护罩视磁场强度而定,可能会厚达数十上百公尺之谱。它对于轨道炮或是飞弹等实体兵器是没有用处的,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折射偏转或削弱敌方的光束武器,包含雷射炮与一般粒子炮在内。
                      然而,这种电磁粒子护罩同时也会干扰舰艇自身兵器的发射作业。事实上,它对己方的干扰将远大于对敌方的干扰。因为光束武器发射初期轨道只要产生微小的偏转,经过遥远的距离就会导致巨大的误差。而敌方打来的光束受护罩影响,在己舰附近不远处才发生偏转,造成的误差将会远小于前者。这点可以从其造成的光束偏折角、洒布厚度以等来进行计算,基本上其价值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需要控制磁场形状,将电磁粒子护罩扭曲成管型筒状包围著舰体周围,并在舰首主炮发射路径与舰尾的喷嘴路径上留下通道,或是于发射武器前后动态调整,以改善这种状况。但对于此类护盾本身防护效果低落的状况,则仍然没有有效的改善方式。
                      p>此外,电磁粒子护罩不能过于遮蔽光线的穿透,否则将干扰己舰对敌舰的侦测,甚至可能妨碍己舰对来袭的飞弹的侦测与拦截。但如果太过透明的话又会失去防护的效果。基本上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很难处理。但如果不将偏转敌舰一般光束武器当作主要考量,而只是以较稀薄的浓度来防护反物质粒子炮的话,仍会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反物质粒子团在穿越烟幕时有可能会与烟幕粒子产生不定程度对消灭从而降低威力,或是发生侧推偏转弹道的情况。因此电磁粒子护罩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存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价值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需要指出的,在船身周围建立的电磁场本身就拥有干扰乃至于偏转荷电粒子武器的效果,然而这种效果是很低的。这同样是因为以接近光速前进的粒子武器非常难以偏转,而能量的限制与磁场的厚度也将使偏转的角度极低,从时通过磁场的偏转效果受到很大限制,使其无法产生实质上的效果。
                      无论如何,以上的分析指出这类护盾的意义并不大。而从科学上的角度而言,可见的未来里显然不会有合理(至少要能通过前述的本质矛盾检验)而又能有效运作,并具有足够防护能力的护盾理论出现。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可见的未来里的太空船舰上将不会有对抗武器系统的护盾系统存在。如果会有护盾出现,一定是以现在所难以想象的全新理论作为基础。然而,这种全新理论将有可能不只给太空船舰带来护盾,甚至可能会给船舰带来全新的设计乃至于战术、战略概念,彻底改变整个作战的概念,而不是只是单纯给船加上一层护盾这么简单而已。前述的重力波控制即为一例。
                      在至今为只的讨论中,所有的分析全都拥有理论基础。许多讨论的系统即使因为工艺或经济上的理由不存在实物(例如核融合引擎、星际冲压引擎这些),也都经过大量科学家做过严谨的理论性论证,并在许多期刊上公开发表其结果,受到众人的承认。唯有护盾系统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甚至理论本身将会排斥这种系统的存在可能性。
                      若需要在SF小说中运用护盾系统的话,则需要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进行完整与全面性的架构与运用设定,这需要极深的科学理论功力才能不会出现矛盾,并且合理的融入已知的技术架构中。
                      基于奥坎剃刀法则,这种从本质上没有任何理论支持而属于想象范畴(就算未来出现全新理论的话,该理论目前也仅存在于想象中)并且难以想象的东西,大家只要当它不存在即可。套具通俗的说法,即使太空战舰没有护盾,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对作战并不构成影响。就像现代的战车船舰无一拥有护盾,但仍然能运作的非常好。
                      太空军舰的建造
                      巨大的太空战舰必然是在太空中建造。一般而言,其组件与制造材料均于太空生产。此外也有可能在地球上生产材料,再经由大型的质量投射器运到轨道上,但最终的组装一定是在太空中进行。而组装完毕的船舰就不会再回到星球表面上了。
                      太空船的建造,应该会直接在太空中进行,而不是在船坞里面建造。这是因为在无重力与高自动化的环境下,船坞是没有必要的。此外,太空船必然是以高度模块化的方式组装而成。
                      在确立太空船设计之后,首先将由运输船或拖船将预先打造好的零件运到指定组装区,这个区域可能是在太空殖民地、工厂或是轨道上的某个地带。然后由先遣人员操纵拖船组装龙骨与主要建造衍架,并配置一组发电机以及船舰的中央计算机,其中将有完整的太空船蓝图与建造流程。此外,运输船将会同时带来数十只或数百只机器工蚁,作为船舰建造工人。
                      这些工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便可交由前述的机器工蚁来负责完成细部组装与焊接调整的工作,所需能源则由安置好的发电机提供。这些机器工蚁将会沿著龙骨与建造衍架爬行,于预定的位置建立搭起需要的太空船框架,并将其它的组件放置固定到指定位置。加上引擎、燃料箱与发电机,接著挂上火炮等装备,最后建立乘员舱体。对于少数工蚁无法处理的较大的零件,则会以工蚁群的方式合作来拖曳组装。
                      而这些机器工蚁一般只能进行爬行的动作,大部分的运动将由六至八只的步足完成,就连从这个衍架移动到平行的另一根衍架,大部分情况下也可以用跳跃的方式达成。然而它们仍然可能携带有小型的外挂式喷射引擎与燃料包(可能直接使用压缩空气)以进行有限程度的空间机动,或是在跳跃「踩空」时飞回衍架上。但出力与燃料将不足以让它们直接搬运大质量货物进行飞行。因此另外还需要在周围太空中随时待命,将在龙骨周围漂浮的零件运送给工蚁让其负责安装的许多小型机动浮游拖船,这些拖船将拥有较大的引擎与燃料箱以及一些简单的机械臂,具有较大的推力,协助机械工蚁进行船舰的组装,也可以让工蚁搭乘移动,或是追上不小心跳太远的工蚁,将其带回。若将爬行的修复机器人称为工蚁,则这些飞行的运输机器人便可以称之为工蜂。
                      事实上,这些工蜂将被视为工蚁的外挂式航行模块。平时分离使用,各自作为修复与短距离运输的功能。工蜂上不会,也不需要装备工蚁的修复模块功能,仅拥有简单的捕捉、固定与牵引用机械臂,但将可在必要时,与工蚁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结合起来组成具备较大推力的飞行式机动修复平台。当然,这些工蜂也将使用自动化控制,并由中央计算机指挥。无论是工蜂或工蚁,都将在船舰建造完成后,配属成为该体的损管修复系统与短程运输系统的一部份。而如果发生弃船逃生的情况,由乘员舱做为主体构成的逃生舱在脱出时,将可能携带一部份的工蚁以紧急维修之用,另外也将会携带全部的工蜂当作逃生舱的外挂式推进引擎与燃料箱,以及必要时的短距离人员移动用搭乘器。穿著太空衣的人员可以搭乘工蜂进行移动与舰艇换乘作业。
                      此外,除了船舰需要装备外,运输舰最初也可能一并运来一个小型的机械工蚁/工蜂的维修平台/工厂,作为机械工蚁与工蜂故障或损耗时的维护之用。机械工蚁之间也应当有某种程度的故障侦测与互相修理的功能,若发现自己故障,将可呼叫「友蚁」来替自己修理,若发觉「友蚁」的损坏部分无法以自已携带的工具或流程修理,则会将其拖运至维修工厂处理。而这个小型维修工厂也将在船身建造时被一并整合在船体中,以供日后之使用。
                      更进一步地,此一维修平台/工厂也有可能本身就具有独力建造工蜂/工蚁的能力。其将可利用捡到的船体碎片、零件、铁陨石、乃至于拆解舰体某些装备来生产工蜂/工蚁以补充损失。当然这种工厂将有一定的大小,仅具有低量的生产能力,同时某些精密零件如CPU等需要拥有零件库存,因而使之只有在一定大小的船舰上方能装备,较小的船舰可能只有拥有部分修理能力的平台。但在各种船舰组成舰队后,大船将可以替小船提供较佳的工蚁/工蜂建造与维修服务。
                      简而言之,建造太空船所需的材料可能非常多,但需要的劳工将非常稀少。建造现场可能只有两到三人负责监控太空船的建造作业,主要建造任务将由机械工蚁与工蜂完成,而整个建造任务的指挥者将是该舰的中央计算机。因为这些机械劳工不会疲劳,负责监视的工程师的负担很轻,并且可以轮班替代,因此整个建造过程将会非常迅速。
                      同时,船舰的建造也不会有生产线限制的问题,只要把材料运到指定区域就可以开工。这时同时建造的船舰数量将仅取决于所能运到的材料与零件数量(机械工蚁与工蜂也算是太空船零件),因此只要材料足够,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全新的太空舰队是有可能作的到的。当然,你可以建造大量的太空舰队,但要操作这些舰队也会需要大量燃料,因此限制舰队规模的主要原因将是太空船的燃料的生产与储存能力,而不是生产线的数量。


                    IP属地:江苏19楼2013-09-12 16:26
                    回复
                      好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9-12 16:27
                      回复
                        有参考价值,收藏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09-14 06:05
                        回复
                          呃……确定不是游戏攻略?


                          IP属地:广东22楼2013-09-14 09:44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09-15 00:16
                            回复
                              咦...这个蛮有用的...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3-09-15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