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角,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北端的东岸,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表剖面多,绝大部分是裸露的黄土,黄土下不整合的石炭纪页岩层随处可见。在古生物学上,保德是中国新世纪最著名的一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保德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是什么?是“保德红土”、“保德古脊椎动物化石”!这是保德的骄傲。上个世纪初开始,国际上已经对保德的这些丰富资源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保德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日益吸引着广大地质学者,特别是古地质学者和古生物学者的注意和兴趣。近年来,这里不断有国际、国内的科学考察活动。芬兰、瑞典、美国的知名学者多次前来保德研究,使保德在国际学术界成为一个热点。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德人,却对保德这一辉煌了解甚少,笔者撰写本文,旨在介绍保德三趾马化石的发现、研究历史,撩起保德古生物古地理的神秘面纱,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使保德人和对保德三趾马化石感兴趣的学者,对本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1914年,曾担任瑞典地质调查局局长的安德生博士来到中国,并被聘为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博物馆馆长。这时瑞典王储卡尔·古斯塔夫二世(Carl Gostafll,后为瑞典国王)出资要求安德生在中国发掘龙骨以便收藏、研究。
于是安德生于1919年派两位中国技工来保德发现了丰富的“龙骨”,即哺乳动物化石。这些“龙骨”原来一直被当地人作为药材采集,到1919年这才第一次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采集了27箱,其中大多数是犀牛、偶蹄类和肉食类动物化石。1920年安德生指示在保德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采集,获得化石47箱。这些化石在当时被迅速地送到瑞典,交给乌普萨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维曼教授进行研究。这时候安德生感到迫切需要一位专业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来负责野外的发掘工作,于是维曼推荐他的奥地利学生师丹斯基博士到中国来。师丹斯基1922年来到保德聘请了中国人刘诗固(音译)帮助他收购龙骨。现在保德冀家沟一代的人还知道过去有个收龙骨的刘先生。他们在保德发掘了大半年,采集了100箱化石,并绘制了这个地区的详细地质图。在保德发现的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成为《中国古生物志》中三趾马动物群专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材料,从而也使保德这一著名的新近纪化石地点闻名世界。辛亥革命以前,保德曾是山西的一个州,所以在早期的古生物文献中我们常看到保德州的提法。
保德是国定贫困县,这里地貌出露特殊,地质剖面较多,全县总面积980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县城建设向黄河滩发展后已基本看不到当年师丹斯基写到的旧貌,就是庙梁、楼圪凸还有些应该是师丹基看到的模样。2004年9月6日-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兆群、刘丽萍研究员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Mikael Fortelins(中文名傅铭楷)带领他们的博士生来到中国保德,在冀家沟一代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笔者参与了这一活动,从而了解了保德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研究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事件是从来也没有披露过的……
需要指出的是:保德全境是山西人民政府1961年9月6日公布的“新第三纪以三趾马为主的哺乳动物群化石”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省晋政发(1983)56号文件规定了保德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挖掘、运输、收购古脊椎动物化石(龙骨),保德县人民政府(2002)72号文件又重申了对违法挖掘、运输、收购龙骨公安部门和文化部门要严厉打击的精神,这对过去的盗挖、盗运古脊椎动物化石现象有所遏制。
尽管保德全境都属保护区,但最著名的化石地点是戴家沟、冀家沟和岳家里、石塘河流域、顺水焉、牙前塔河等地。岳家里点由于拦河造 田,已经被完全掩埋。而在戴家沟两个点中,后者地层剖面出露更好,因此,我们就把冀家沟作为工作的重点。
到冀家沟首先经过芦子沟。这里发育一套砂和泥灰岩层,砂中曾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而泥灰岩中有鱼和软体动物化石,师丹斯基曾把这套地层命名为芦子沟系。杨钟健和德日进也曾在1930年考察过芦子沟地层。我们爬上黄土圪梁后,就到达腰庄,几个主要的化石地点就分布在腰庄乡的范围内,但要找到当年师氏讲的准确的工作地点还真不容易,我们既带有地形图,又有GPS,可总觉得地形地貌对不上,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一带常常进行拦沟造田,使水流改变方向,而黄土的风化和淤积都非常快,结果使地形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就让人觉得与以前测量的地形图无法吻合。我们在几条沟壑里穿来穿去,终于确定了冀家沟所在的腰庄河的位置。虽说是叫腰庄河,却并没有什么流动的水。由于我们到这里之前刚下过一点雨,第一天来时还能看到河里的低洼处有一些积水,但到第二天以后就彻底干了。
保德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是什么?是“保德红土”、“保德古脊椎动物化石”!这是保德的骄傲。上个世纪初开始,国际上已经对保德的这些丰富资源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保德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日益吸引着广大地质学者,特别是古地质学者和古生物学者的注意和兴趣。近年来,这里不断有国际、国内的科学考察活动。芬兰、瑞典、美国的知名学者多次前来保德研究,使保德在国际学术界成为一个热点。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德人,却对保德这一辉煌了解甚少,笔者撰写本文,旨在介绍保德三趾马化石的发现、研究历史,撩起保德古生物古地理的神秘面纱,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使保德人和对保德三趾马化石感兴趣的学者,对本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1914年,曾担任瑞典地质调查局局长的安德生博士来到中国,并被聘为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博物馆馆长。这时瑞典王储卡尔·古斯塔夫二世(Carl Gostafll,后为瑞典国王)出资要求安德生在中国发掘龙骨以便收藏、研究。
于是安德生于1919年派两位中国技工来保德发现了丰富的“龙骨”,即哺乳动物化石。这些“龙骨”原来一直被当地人作为药材采集,到1919年这才第一次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采集了27箱,其中大多数是犀牛、偶蹄类和肉食类动物化石。1920年安德生指示在保德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采集,获得化石47箱。这些化石在当时被迅速地送到瑞典,交给乌普萨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维曼教授进行研究。这时候安德生感到迫切需要一位专业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来负责野外的发掘工作,于是维曼推荐他的奥地利学生师丹斯基博士到中国来。师丹斯基1922年来到保德聘请了中国人刘诗固(音译)帮助他收购龙骨。现在保德冀家沟一代的人还知道过去有个收龙骨的刘先生。他们在保德发掘了大半年,采集了100箱化石,并绘制了这个地区的详细地质图。在保德发现的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成为《中国古生物志》中三趾马动物群专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材料,从而也使保德这一著名的新近纪化石地点闻名世界。辛亥革命以前,保德曾是山西的一个州,所以在早期的古生物文献中我们常看到保德州的提法。
保德是国定贫困县,这里地貌出露特殊,地质剖面较多,全县总面积980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县城建设向黄河滩发展后已基本看不到当年师丹斯基写到的旧貌,就是庙梁、楼圪凸还有些应该是师丹基看到的模样。2004年9月6日-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兆群、刘丽萍研究员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Mikael Fortelins(中文名傅铭楷)带领他们的博士生来到中国保德,在冀家沟一代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笔者参与了这一活动,从而了解了保德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研究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事件是从来也没有披露过的……
需要指出的是:保德全境是山西人民政府1961年9月6日公布的“新第三纪以三趾马为主的哺乳动物群化石”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省晋政发(1983)56号文件规定了保德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挖掘、运输、收购古脊椎动物化石(龙骨),保德县人民政府(2002)72号文件又重申了对违法挖掘、运输、收购龙骨公安部门和文化部门要严厉打击的精神,这对过去的盗挖、盗运古脊椎动物化石现象有所遏制。
尽管保德全境都属保护区,但最著名的化石地点是戴家沟、冀家沟和岳家里、石塘河流域、顺水焉、牙前塔河等地。岳家里点由于拦河造 田,已经被完全掩埋。而在戴家沟两个点中,后者地层剖面出露更好,因此,我们就把冀家沟作为工作的重点。
到冀家沟首先经过芦子沟。这里发育一套砂和泥灰岩层,砂中曾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而泥灰岩中有鱼和软体动物化石,师丹斯基曾把这套地层命名为芦子沟系。杨钟健和德日进也曾在1930年考察过芦子沟地层。我们爬上黄土圪梁后,就到达腰庄,几个主要的化石地点就分布在腰庄乡的范围内,但要找到当年师氏讲的准确的工作地点还真不容易,我们既带有地形图,又有GPS,可总觉得地形地貌对不上,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一带常常进行拦沟造田,使水流改变方向,而黄土的风化和淤积都非常快,结果使地形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就让人觉得与以前测量的地形图无法吻合。我们在几条沟壑里穿来穿去,终于确定了冀家沟所在的腰庄河的位置。虽说是叫腰庄河,却并没有什么流动的水。由于我们到这里之前刚下过一点雨,第一天来时还能看到河里的低洼处有一些积水,但到第二天以后就彻底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