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在舆情行业正式推出了“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证书,今后这门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将凭官方证书“持证上岗”。对此,笔者希望探讨三个问题:
一、网络舆情分析师是一个职业么?一个“行业”(occupation) 能否称为“职业”(profession) ,通常有三个标准:是否必须接受相关教育、具备职业知识,是否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认证、持证上岗,是否具有职业自主性和价值共识。依此标准看:网络舆情分析师在职业知识上的确需要培训和学习,要初步掌握定性和定量、软件和人工、分析师和专业会商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的跨学科视野和思维。这次,人社部和人民网推出“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证书,又在认证层面提高了这个岗位的职业门槛。
(图注:网络舆情师,是替领导看家,还是替民意点灯?东方IC供图。)
不过,从职业自主性、价值共识、职业伦理角度来看,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个行业还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大部分网络舆情分析师,都在政府宣传部门任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替领导服务,按照领导的“命题作文”来工作,他们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否拥有自主表达的空间?网络分析师的主要职责是“替领导看网”,但实质上舆情监测和分析的本质追求应该是“替民意点灯”,即把真正的民意告诉政府、告诉领导,以此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管理,当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们如何选择?一个职业,要建立真正的价值共识,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伦理和价值系统,这点对网络舆情分析师来说尤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