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前旬中秋,应社所邀,遂做斯文,其文曰:
喤喤小儿,咿呀能诵,至于弱冠,不明书契。千古巾箱,日引其章,洎其成立,未识所伤。每遇葩文,然竟不知其诂籍。方彼之时,窋诧之态,非阛闠之中所得见也。
史笔有言曰:“仲舒罢黜百家,始皇焚书坑儒。今人言之,莫不痛心疾首,愤然斥之。于其实也,则漠然勿齿。呜呼!今兹所见,莫不汪汪如万顷之陂,沆沆澒洞;古风宏大,暵暵涵育,乾乾蕤蕤。炎黄遗风,椠人鸿儒毕生所化。夷简逸群,实所共鉴。
左思书《三都赋》,名动京畿,洛阳纸贵,至今鲜有文翰蔚然者,则出而蒙尘,寻无人问讯。然人不咎己而咎嬴政,不诮己而诼仲舒,未之可也!长太息以掩涕,独侘傺而内伤,念谁行之戕贼,亦何恨乎他人?当思治厥,莫为眚灾,人已知之。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心执固念,实负几何未可知也。览揆况味,特立斯社,以守习孤学,循好肄业是由。虹霓茸茸,倾襟耿介,奔走先后,及前人之踵武,抒吾曹希冀,继昔文者矣。而后乃今言曰眚灾为妄作,以无愧于昔人与文。
以下是此文翻译,也是我写此文本意。那些有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同学可以保留意见。同时各位指点,提出修改建议,谢谢!
翻译:
时值九月十六日,我应文学社的邀请,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说:
喤喤啼哭的小孩子,咿咿呀呀就能够背诵诗文。到了二十多岁,却连诗中的字该怎么写都不明了。流传千古的学问著作,每天都要引用它的内容,直到长大成人,都不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每次遇到华美的文章,却不知道出自什么典籍文献。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史册记载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建议,秦始皇在咸阳宫焚毁书籍坑杀儒士。现在的人提及此事,没有人不痛心疾首的,都愤愤然斥责。而他们实际上,却(对待文学)冷淡漠视,甚至鄙夷轻视。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文学),没有不是像肆意汪洋的大海一样,水面广阔无边无际,水气弥漫;古人的风尚才识广博通达,似阳光普照涵养华育,自强不息壮大旺盛,炎黄遗留下来的风骨,是大儒有识之辈穷其一生所得,平易朴实却又卓然超群。实在是大家所共同鉴明的。
晋代左思完成《三都赋》,名扬京城及四周所管辖的地区,人们争相购阅,使得用来抄写《三都赋》的白纸价格都一涨再涨。到了现在很少有见到文辞华美的,却一出世就被尘埃蒙蔽,堆于角落弃之不理,不久就没人打听关于这篇文章的消息了。但是人们不归罪自己却归罪古人,不可以这样做啊!长长地叹息啊擦干泪水,独自失意黯然啊内心忧伤。到底是谁破坏了文化,又何必去怨恨先人!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不要做出因过失而对国学造成伤害的事,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
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况。然而,心中下定了决心,实际上有多少人违背就不知道了。鉴于以上所述的情况,以守护将要失传的学问(夸张了点,别介意),遵循自己的喜好进修学业为理由专门设立了这个文学社。文学社中才华出众的人聚集一方,真诚相待、光明磊落。前后奔走只为了追上先人的脚步,抒发我辈的愿望,继承昔日的国学文化。这样做,然后才能说没有因为过失而对文学造成伤害,面对先人与文学问心无愧了。
上面的内容比较正经,许多同学看了之后可能会感觉有压力,实际上文学社的氛围还是很轻松的,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心存顾忌。随下附有关学习生活和梦想的诗词古风数首(这题材比较难写,我也一般不写这个内容,所以不像其它题材的古风比较严谨,请见谅),敝帚自珍,望大神不吝赐教,稍行点拨,指点迷津为是。
其一
浮生憾事古来多,生不逢时空蹉跎。
燃心励志悲无岸,三载虚渡葬黄河。
惜岁月,痛漂泊,空叹江湖把性磨。
遥望童时书宏志,怎甘鹏程将此夺!
其二
云翳遮空千万里,花随风逝叶独影!
莫道此生幻灭破,且看长空月长明。
(这首诗是我悟的揭语,上下阙关系看不明白的同学不必勉强了)
其三
室内闷热,窗外空凉,此心思故往,年少轻狂。
夜未深,人彷徨。青春虚渡江,逝水时光。
还有一个初中时校长写给初三毕业生的对子,与大家共勉:
有心就有翼,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有梦当有为,倾力一搏,无怨无悔。
最后在这里热烈欢迎有意加入文学社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