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吧 关注:3,860贴子:19,605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9-06 15:03回复
    语出唐朝诗人杜牧诗。杜氏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其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构筑者居多,绝大部分佛寺皆在建康(南京)。惜历经战乱,迄今所存已百不得一。后人搜集诸书,得知南朝佛寺之确切可稽者凡二百余所,然其他失名、不见记载者则不计其数。


    2楼2013-09-06 15:04
    回复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3楼2013-09-06 15:09
      回复




        5楼2013-09-06 15:14
        回复




          8楼2013-09-06 15:22
          回复





            9楼2013-09-06 15:23
            回复
              天童寺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天童乡太白山麓,有“东南佛国”之美誉,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它从义兴结庐至今近1700年。天童寺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建成殿屋999间,规模宏伟,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
              相传,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渺无人烟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最后寺院建成。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9-06 15:28
              回复





                11楼2013-09-06 15:29
                回复




                  12楼2013-09-06 15:30
                  回复
                    东林寺
                    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始建于384年(东晋太元九年),为慧远所创。慧远在此创立净土宗。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东林寺是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的一座著名佛寺,始建于384年(东晋太元九年),为慧远所创。慧远在此创立净土宗。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它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由东林寺投资兴建、高48米的东林寺阿弥陀佛大铜像——东林大佛坐落于庐山脚下,于2000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建造,2012年底完工,是目前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
                    慧远于402年7月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347--418),道敬(369-420),昙顺(347-425),道昞(365-435)、昙诜(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354-410)、张野(350-418)、周续之(377-423)、张诠(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
                      慧远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123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
                      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
                      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
                      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
                      这样的白莲结社渗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间,在佛教寺院每年从8月1日到7日举行称为白莲会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这个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
                    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三笑”的故事虽经史学家证实为后人编造,但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孺、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9-06 15:33
                    回复




                      14楼2013-09-06 15:35
                      回复




                        15楼2013-09-06 15:36
                        回复
                          翠岩寺
                          始建于南北朝(公元501年),初名常缘寺,至唐武德年间更名洪井,南唐时改名翠岩广化院。保大年间无殷禅师住持,时景帝颇敬重,亲颁诏书,赐名澄源禅师,禅师圆寂后,帝亲撰祭文,以彰其德。北宋时始名翠岩寺。真宗帝曾驾临并赐御诗“明珠为戒曾无玷,拳石充粮永不饥”
                          它与香城、双岭、云峰、奉圣、安贤、六通、蟠龙同为“西山八大名刹”。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香城寺僧慧习、可学鸠倡议修复古寺,吏部侍郎熊文举、知州陈弘绪力赞,并礼请古雪上人主持庙事。抗日战争期间,古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烧毁。抗战胜利后,寺宇得到修缮,又请本乡石工雷世森在洪崖亭下峭壁上,镌刻了“阿弥陀佛”四个大字。现在,古寺重光,晨钟再续,梵音嘹亮,香客如潮,又恢复了“西山八大名刹”之首时的盛况。
                          迎笑堂,在寺后峰上,不知建于何年,堂内以多道题壁诗而名闻于世。唐朝以来,先后有刘禹锡、牟融、曹松、欧阳修、岳飞等名人题诗于壁。堂前有九节筇、千年橘、鹤巢松。
                          妙高台,台在寺前,北宋无尽居士张商英(尚书右仆射)游寺,寺僧保宁园玑迎于半途,二人问答组成了一首好诗,后题刻在妙高台上。
                          慧泉,在大雄宝殿后面,泉从地下裂隙中冒出,由于地下气体上逸,使泉水有规律地发出“咕、咕”声。泉水清沏见底,口感微甜,是上好的矿泉水。泉上建有“真源亭”,亭柱上镌对联:“慧灯常明照见五蕴皆空,泉水澄清洗涤不净尘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9-06 15:39
                          回复





                            17楼2013-09-06 15:41
                            回复




                              18楼2013-09-06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