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乃千古不变之真理也。各地的人们都会用本地的食材加工出本地特有的可以流传的食品来,如灵丘的黄烧饼、苦荞凉粉等等。可这些颇有地域特色的食品有时却是好吃不好做,也就是不够大众化,所以就有了专门的加工厂。而灵丘的流猴则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食品,而且好吃、易做,食材简单,让人不得不对这灵丘特有的特产大唱一曲赞歌。
灵丘广产玉米,从山区到平川,只要能上水的好地种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玉米的特点是产量高,在早些年,为了解决肚子问题,人们考虑的首先是吃饱而不是吃好,所以玉米就成了灵丘人的主粮。这些年,人们种玉米已经不是为了吃饱,而是用它卖钱或换粮,因产量高,所以收入也大,用它换白面吃比自己种小麦要划算得多。既然是主粮,它就是人们一日三餐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可玉米面的口感确实也不能令人恭维,人们只得粗粮细作,主妇们就生出许许多多细吃的法儿来。这流猴就是其中的佳品。
流猴最初是从凉粉衍生而来的,玉米面凉粉本来就是玉米面食品中的精品,需要把玉米煮得半熟,然后上碾子砸,特别难加工,费力气不说还剩头多,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少吃凉粉,只有在火热的夏天,家里能劳动的人全部在外劳作时,母亲才会偶尔给我们吃一顿凉粉。在做凉粉时,要边往开水锅中撒面,还要一边用凉粉拐使劲儿搅动,要搅得咣咣地响,凉粉才能做得筋道,才有好的口感。凉粉拐如同老人用的拐杖,一根长杆,一头有一个横着的拐。做凉粉时必须不停地用这拐使劲地捣,一点也偷不得懒。估计面熟透时,就把面糊抹在洗干净了的水缸菜缸上,让它在缸上边凉透。到了出地的人全回来后,娘就会用刀先把凉粉划成巴掌大的方块儿揭下来,再切成细条,倒上酸菜汤,滴上一点菜籽油或炝上一把砦茉花,那叫一个香呀,可以一口气呼噜呼噜吃好几大碗。家时吃的人多了,或时间来不及了,娘有时也会把那样的方块儿直接放进酸菜汤碗中让我们吃,那就不叫凉粉而叫凉片了。后来人们感觉吃凉片也挺罗嗦的,就发明了流猴。
流猴大概发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就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上的高中在东河南镇,那儿同样也是玉米的盛产地。可能是川下的人聪明,记得有同学请交往比较好的同学到家吃饭,就用这流猴请客。搅好的面糊再不用往缸上抹,然后等好长时间才能晾凉食用,而是直接倒进流猴磜,很轻松地就压进一个凉水桶中,边压边捞出来吃,方便多了。事实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煮熟的面糊软、稀,从流猴磜中压出去,就成了大水滴状,一头大,一头小,像极了人身上长的瘊子,故而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流瘊。可能是后来有些文化的人们嫌这“瘊”不雅,遂改作流猴。
更为可喜的是后来有人发明了能够磨湿玉米的机器,再不用人推碾子砸面,而且面特细,让这种美食不再难做。不管是村里的人还是城里的人,人们都会常常在家中备上一袋磨的细细的玉米面,三天两头做上一顿流猴享用。流猴的妙处在于方便、好吃,不用炒菜,不用有肉,只要有酸菜汤就成,就是没有酸菜汤,你把醋、味精、姜末用开水一冲晾凉亦可。
想想,在这炎热的夏天,你从外边回来,三下两下做出一盆流猴,呼噜呼噜喝上几大碗,一身的暑气一扫而光,那是多么的惬意的事啊!相信,这流猴一定会成为城里饭店的上等珍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