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兜和麦唛
郭洞不是一个洞,而是一个尽得山川秀气的古村落,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城东南15公里左右。它的地形确实独特,“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此得名。郭洞的门票最近涨到30元,感觉当地对旅游开发已经具有管理意识,售票时登记游客的来源,并提供导游服务,三个游客的全程导游费是10元,共有回龙桥、龙山古林、何氏宗祠及古民居4个景点。导游是土生土长的本村姑娘,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爱护有加,环保意识强烈。村子是在元代由何寿之仿《内经图》“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所营造,因此郭洞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村口的古城墙十分沧桑,据说原来高6尺,分内外城墙,村民可以站在内城墙巡逻了望。后来忘了是哪个朝代有人诬陷郭洞人修城墙谋反,为了自保郭洞人只好把城墙拆成现在这么矮了。村口便是检票口,由一个老人检票后进入。入内即见一口水塘,塘边是村里的碾坊,自古以来村民引水舂米,虽然近年已经改为机器舂米,但碾坊内的机器仍然功能完好。从水塘边的回龙桥走过去便是海麟院,里面供奉着关公、土地爷和南海观音,可谓佛道儒三教合一。关公手执《春秋》,又名麟经,因此取名海麟院。关公和土地居于前殿,关公居左,土地居右,观音居于后殿。此地的土地爷是一身宋代宰相装扮,因为村中何氏的先祖曾经在北宋为相,并做过宋徽宗的老师,后来被封为清源郡王。出了海麟院就看到了龙山古林,五六百年的参天大树比比皆是,包括名贵的南方红豆衫以及樟树、苦槠树等等,我实在记不住所有的名字。龙山并不高,海拔不过400米,但树木覆盖率极高,是天然氧吧,而且因为古树高大繁茂,树荫下很少有太阳,所以附近山上常见的杜鹃花就不能生长。这片古树林的保留得益于郭洞村严格的护山族规,据说连山上打柴都要受罚,所以没人敢动这山上的一草一木。有一处为游人修建的台阶压到了一棵红豆衫的树根,这个树根就被木桩做的新台阶保护起来了。山上有棵特别的罗汉松树,据说是雌树,每年结松果,环顾左右并没有看到其他罗汉松树,导游遥指几十米开外的另外一棵罗汉松,是雄树,生长在何氏宗祠里,每年依靠风传媒授粉。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树,我忘了名字,这种树的叶子有一半是红色的,另外一半是绿色的,红绿相间十分好看,近年在城区作为绿化树种广泛种植,可惜我在杭州见到此树时多次向出租车司机打听也没人知道树名。古民居是很有汉文化韵味的地方,虽然年代久远,近年也无修缮,但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比如说各种木雕,民居内根据各个房间的功能有不同寓意的木雕。如正房住的是父母长辈,窗户上的木雕图案有麒麟和铜钱,意指富贵长寿;西厢房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因此窗雕里有马和喜鹊,取马上有喜之意,还有抬头见喜和喜上眉梢;东厢房是三口或四口之家住的,木雕图案是双狮哺幼和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和升官发财是青年学子房间的窗雕。倒座南房是正房对面照壁外的房间,是用来读书的地方,因为南墙没有大的窗户,所以太阳晒不到室内,冬天较冷,而且窗户没有任何装饰,的确是寒窗苦读啊。民居的墙和照壁都是整齐的石块用糯米蛋清粘合的,保存完好。尤其是石块之间的缝隙所组成的图案寓意深远,照壁内墙的图案是方孔铜钱相套,同时可以拼出花瓶的图案,表示内有家财万贯同时平平安安;照壁外墙的图案只是整齐的斜方格,意指外有良田万顷,充分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何氏宗祠是郭洞的核心部分,因为何氏祖上曾经为相,所以一眼先看到的是宋代宰相官服打扮的门神,其他地方的门神一般是秦琼尉迟恭之类的。大门外有三对很高大的旗杆,我忘了代表什么。门槛两边的一对石鼓称为户对,上方大门匾额下的方块叫门当,这是门当户对的由来,表示双方地位相似。因为户对形似石鼓但不能敲,门口的旗杆不挂旗(好像是这个意思),所以有稀奇古怪这个成语。宗祠的大门平时紧闭不开,而且还用一块两尺高的木板拦在门槛上,只有祭祖、宗族大会或高官来访时才开大门。我们由侧门进入祠堂,第一进院子里主要是议事厅和戏台及东西侧厅围成的院落。戏台正对议事厅,背对大门。戏台的背面是朱熹题的孝字。(我也有点晕,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可能那时郭洞还没成规模,但何氏已经在此居住)。导游仔细讲了这个字各部分的寓意,但我总觉得有些牵强,所以也没往心里去。戏台保存完好,每年在宗族盛会时还是用的。戏台的内顶很特别,是一层一层向上收的,有吸音的功能,演出时在戏台下放置几口大水缸,唱戏的声音回被水放射放大。这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那些官府宫殿里的人可以四周围坐也能听到唱戏的声音。议事厅是议事和接待贵客的地方,房梁上挂满了各个时期的各种匾额,有表彰政绩的也有颁给贞节烈女的。郭洞出过很多的文人进士和官员,近代的名人据说是何应钦。反正何氏在当地是望族,附近县市的何姓均发源于此。议事厅的房梁是由憨粗的名贵木材做的,表面光滑,据说几百年从不打扫既不落尘土也没有蜘蛛网和虫蚁,房梁的构形象山字,就称为山字梁。祠堂的第二进院落是后院,供奉祖宗牌位,当然那些古老的牌位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现在只是补做了几块最主要的。院子当中是那棵雄罗汉松树,枝繁叶茂,整个院子都在它的树荫庇护下。两侧廊下展示着一些古董生活农耕用品,比如旧油灯、蓑衣、锄头、旧式脸盆架、梳妆匣、手炉等等。有一个喂鸡的东西叫狗气杀,就是一个鸡食盆上面有高高的栅栏,鸡可以把头伸进去吃但狗吃不到。以前的各种生产劳动都有不同的工具,就连搓麻线都有压麻线的石头,感觉有些古人的物件还是设计很科学的,符合以前的农耕生活规律。整个郭洞的布局是根据阴阳五行而建的,村内有七口古井,代表北斗七星,目前这些井都保存完好,村民还在使用。从村里出来前看到告示说为了保持全村粉墙黛瓦的风格,村里愿为那些没有粉刷的砖墙出钱粉刷。导游介绍说几年前村里的小学重建时也是延续了这种老的建筑风格,目前学校的那个小三层楼融在古村的建筑群中,十分协调。整个郭洞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觉这是一个自强自律团结的村落,同时这里的人们自信而又具有远见卓识。路过村口的回龙亭和池塘时,我不禁又照了几张照片,相信我一定会再来郭洞好好住两天的。另外: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照片缩小为300K以下,所以本来有好多令我自豪的照片我不知怎么上传,请各位有经验的人士传授一下吧,先谢过了。
郭洞不是一个洞,而是一个尽得山川秀气的古村落,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城东南15公里左右。它的地形确实独特,“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此得名。郭洞的门票最近涨到30元,感觉当地对旅游开发已经具有管理意识,售票时登记游客的来源,并提供导游服务,三个游客的全程导游费是10元,共有回龙桥、龙山古林、何氏宗祠及古民居4个景点。导游是土生土长的本村姑娘,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爱护有加,环保意识强烈。村子是在元代由何寿之仿《内经图》“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所营造,因此郭洞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村口的古城墙十分沧桑,据说原来高6尺,分内外城墙,村民可以站在内城墙巡逻了望。后来忘了是哪个朝代有人诬陷郭洞人修城墙谋反,为了自保郭洞人只好把城墙拆成现在这么矮了。村口便是检票口,由一个老人检票后进入。入内即见一口水塘,塘边是村里的碾坊,自古以来村民引水舂米,虽然近年已经改为机器舂米,但碾坊内的机器仍然功能完好。从水塘边的回龙桥走过去便是海麟院,里面供奉着关公、土地爷和南海观音,可谓佛道儒三教合一。关公手执《春秋》,又名麟经,因此取名海麟院。关公和土地居于前殿,关公居左,土地居右,观音居于后殿。此地的土地爷是一身宋代宰相装扮,因为村中何氏的先祖曾经在北宋为相,并做过宋徽宗的老师,后来被封为清源郡王。出了海麟院就看到了龙山古林,五六百年的参天大树比比皆是,包括名贵的南方红豆衫以及樟树、苦槠树等等,我实在记不住所有的名字。龙山并不高,海拔不过400米,但树木覆盖率极高,是天然氧吧,而且因为古树高大繁茂,树荫下很少有太阳,所以附近山上常见的杜鹃花就不能生长。这片古树林的保留得益于郭洞村严格的护山族规,据说连山上打柴都要受罚,所以没人敢动这山上的一草一木。有一处为游人修建的台阶压到了一棵红豆衫的树根,这个树根就被木桩做的新台阶保护起来了。山上有棵特别的罗汉松树,据说是雌树,每年结松果,环顾左右并没有看到其他罗汉松树,导游遥指几十米开外的另外一棵罗汉松,是雄树,生长在何氏宗祠里,每年依靠风传媒授粉。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树,我忘了名字,这种树的叶子有一半是红色的,另外一半是绿色的,红绿相间十分好看,近年在城区作为绿化树种广泛种植,可惜我在杭州见到此树时多次向出租车司机打听也没人知道树名。古民居是很有汉文化韵味的地方,虽然年代久远,近年也无修缮,但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比如说各种木雕,民居内根据各个房间的功能有不同寓意的木雕。如正房住的是父母长辈,窗户上的木雕图案有麒麟和铜钱,意指富贵长寿;西厢房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因此窗雕里有马和喜鹊,取马上有喜之意,还有抬头见喜和喜上眉梢;东厢房是三口或四口之家住的,木雕图案是双狮哺幼和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和升官发财是青年学子房间的窗雕。倒座南房是正房对面照壁外的房间,是用来读书的地方,因为南墙没有大的窗户,所以太阳晒不到室内,冬天较冷,而且窗户没有任何装饰,的确是寒窗苦读啊。民居的墙和照壁都是整齐的石块用糯米蛋清粘合的,保存完好。尤其是石块之间的缝隙所组成的图案寓意深远,照壁内墙的图案是方孔铜钱相套,同时可以拼出花瓶的图案,表示内有家财万贯同时平平安安;照壁外墙的图案只是整齐的斜方格,意指外有良田万顷,充分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何氏宗祠是郭洞的核心部分,因为何氏祖上曾经为相,所以一眼先看到的是宋代宰相官服打扮的门神,其他地方的门神一般是秦琼尉迟恭之类的。大门外有三对很高大的旗杆,我忘了代表什么。门槛两边的一对石鼓称为户对,上方大门匾额下的方块叫门当,这是门当户对的由来,表示双方地位相似。因为户对形似石鼓但不能敲,门口的旗杆不挂旗(好像是这个意思),所以有稀奇古怪这个成语。宗祠的大门平时紧闭不开,而且还用一块两尺高的木板拦在门槛上,只有祭祖、宗族大会或高官来访时才开大门。我们由侧门进入祠堂,第一进院子里主要是议事厅和戏台及东西侧厅围成的院落。戏台正对议事厅,背对大门。戏台的背面是朱熹题的孝字。(我也有点晕,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可能那时郭洞还没成规模,但何氏已经在此居住)。导游仔细讲了这个字各部分的寓意,但我总觉得有些牵强,所以也没往心里去。戏台保存完好,每年在宗族盛会时还是用的。戏台的内顶很特别,是一层一层向上收的,有吸音的功能,演出时在戏台下放置几口大水缸,唱戏的声音回被水放射放大。这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那些官府宫殿里的人可以四周围坐也能听到唱戏的声音。议事厅是议事和接待贵客的地方,房梁上挂满了各个时期的各种匾额,有表彰政绩的也有颁给贞节烈女的。郭洞出过很多的文人进士和官员,近代的名人据说是何应钦。反正何氏在当地是望族,附近县市的何姓均发源于此。议事厅的房梁是由憨粗的名贵木材做的,表面光滑,据说几百年从不打扫既不落尘土也没有蜘蛛网和虫蚁,房梁的构形象山字,就称为山字梁。祠堂的第二进院落是后院,供奉祖宗牌位,当然那些古老的牌位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现在只是补做了几块最主要的。院子当中是那棵雄罗汉松树,枝繁叶茂,整个院子都在它的树荫庇护下。两侧廊下展示着一些古董生活农耕用品,比如旧油灯、蓑衣、锄头、旧式脸盆架、梳妆匣、手炉等等。有一个喂鸡的东西叫狗气杀,就是一个鸡食盆上面有高高的栅栏,鸡可以把头伸进去吃但狗吃不到。以前的各种生产劳动都有不同的工具,就连搓麻线都有压麻线的石头,感觉有些古人的物件还是设计很科学的,符合以前的农耕生活规律。整个郭洞的布局是根据阴阳五行而建的,村内有七口古井,代表北斗七星,目前这些井都保存完好,村民还在使用。从村里出来前看到告示说为了保持全村粉墙黛瓦的风格,村里愿为那些没有粉刷的砖墙出钱粉刷。导游介绍说几年前村里的小学重建时也是延续了这种老的建筑风格,目前学校的那个小三层楼融在古村的建筑群中,十分协调。整个郭洞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觉这是一个自强自律团结的村落,同时这里的人们自信而又具有远见卓识。路过村口的回龙亭和池塘时,我不禁又照了几张照片,相信我一定会再来郭洞好好住两天的。另外: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照片缩小为300K以下,所以本来有好多令我自豪的照片我不知怎么上传,请各位有经验的人士传授一下吧,先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