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影评,求指导
蓝色
-----评纪录片《海洋》
人类,一中生存在地球上流淌着37°红色血液的高等动物。地球,一个被海洋包裹着的“蓝色星球”,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由蓝色“统领”着。《海洋》一部自然科学类纪录片,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着地球上另一个世界的奇幻与美丽。
冲击色彩背后唯美光线下的宁静
片中对于色彩冲突的把握极为精准。海面、台风袭来时海中航行的船只、海洋周围的陆地、建筑和楼房都是带着黑白灰暗和金属色的,因为这全是人所统领所管制的地方是冰冷的,对于海面下的世界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是海洋生物在陆地上出现时生命的颜色。而海面下清澈的蓝,热带海洋生物中身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游动中水母发出的荧光与海面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海面上的世界来说这里的生活是多彩的是自由的,是有生机的。卫星拍摄下被污水污染的海洋,像毒素一样蔓延的黑色污水以及完全污染后的黑色海水鱼南极北极的纯白世界中的海水及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色彩冲突,直观的表达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被渔民切去鱼鳍和尾巴的小鲨鱼在扔回海中时,从伤口中渗出的鲜血将周围海水的染红,即使在蓝色与红色混合后偏黑色的液体中也透着那刺眼的猩红,对网中海中生物的刺杀,背部喷出的鲜红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更加刺眼。红色的冲击通过观众的视神经反应将观众拉入影片,通过血色突出人类为谋求暴利背后的残忍、冷酷与野心,以及进去对动物带来的伤痛。
影评用来大约一个小时零八分钟的时间记录着海洋的宁静,在期宁静的描绘中,被柔化的光线洒在海面上,被冲出跳跃的翻身的海豚刺破,画面是那样的唯美与真实,柔化后的阳光并不刺使观众很容易接受,对夕阳和日出的拍摄,以0.618的黄金比呈现,在呈现大自然的奇妙与震撼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厮杀做着铺垫。
机海合一的镜头背后鲜明主题
片中大部分景色是在海中进行的,些许的摇晃与主观镜头的使用使影片更局真实性和纪实性。主观镜头的使用,以观众视角将摄像头拟定成海中的生物进行主观拍摄,以跟镜头与长镜头的运用对海鬣蜥从海底到刺破海面到陆地,正面侧面背面的交叉拍摄将海鬣蜥的外貌体型特点进食过程直观呈现,让观众对此生物有一定基本了解,也通过长相奇特的海底生物开头体现了海洋的神秘也奇妙。
在拍摄人类捕杀海中生物时,极为摇晃的镜头和仰拍,以网中挣扎的动物姿态进行拍摄,即体现了网中动物对眼前事物的恐惧又将动物眼中猎杀时的人的强大体现出来,而观众也通过此处极为真实主观的镜头将自己带入画面中将自己拟定成海洋中的生物,让观众有种同时也在被刺杀的恐惧感,让观众能体会到动物的痛苦。
对于被切掉尾巴和鱼鳍的小鲨鱼,从被渔民扔回海中向下沉的跟拍,不停挣扎的小鲨鱼就像被砍掉双手和双腿的人一样,让观众直面面对金钱背后带来的伤痛与猩红。
编剧以其独特主观的视角,将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展示的同时加入“故事性”的描述,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和人类对海洋的暴行一一展示,揭露出来,就像真理一样放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关注海洋逐渐消失的生物,开始有保护海洋的意识并让人反思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交响乐下简约而清晰的解说
片中将海浪声贯穿于全片,运用海面上和海中声音随画面的转变而转变,将海洋的特点及环境极为形象的还原,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交响乐在片中的穿插将动物的心态与命运的表达。在海豚、鲸跃出水面时节奏欢快,将自由自在游动的动物的心境表达给观众,在网上被刺杀的动物时音乐的尖锐、低沉让镜头转为紧张让气氛充满死亡。
片中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以专场出现,画面与解说词不直接衔接,让观众听到解说词时在脑海中产生一个自己的意识,让过后出现的画面带来意外的惊喜,即给上文做了小结又为下文做了铺垫。让观众易懂易接受画面的转换。影片后部分解说词的叙述,将海洋的奇妙与和谐清晰的表达给观众,让观众更加理解主题。
影片的结尾处对片头“到底什么是海洋?”的回答,又一次呼应了主题。对人与海洋生物的共存,与鲨鱼的并肩前行,被鱼群环绕的摄影师和谐相处的画面,都表现了海洋与人的联系。正如影片的那句解说词:“我们的每一口呼吸,喝的每一口水都来自于海洋”,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和海洋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海洋的一部分,人类也是海洋的一部分,,人类既然懂得保护自身就应该学着去关爱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