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开会所,开办千亩油茶基地,他14年实现3次“转身”——“不安分”的张湘军
他,曾是在沿海打工的普通打工仔。赚得第一桶金之后,返乡创办千亩油茶林基地和茶油加工企业,年产值上千万元。他,先后荣获县“十大杰出青年”、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他叫张湘军,35岁,炎陵县东风乡西草坪村人。在当地村民眼中,张湘军是个“上进”人,也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不安分”、“难以琢磨”的人。
1999年,21岁的张湘军被分配到湘潭县第四建筑公司上班。不久,不满足现状的他竟放弃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南下广东自谋出路。
打工的7年时间里,他凭着自己的勤劳与聪慧,获得老板赏识,从验货员、生产班长、生产主管一步步升至产品工程师。2006年,打工打得顺风顺水之时,他再次作出惊人的决定: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当年,张湘军在炎陵县城投资创办了一家书画休闲场所——贵人轩茗苑,几年下来,生意红火,年经营收入近200万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安分”的张湘军,又在寻思如何实现发展自己与带动乡亲们致富两不误。
张湘军把目光投向家乡的那片油茶林。东风乡有油茶林近2万亩,有着“油茶之乡”的美誉,但大多为各家各户分散种植,油茶品种欠佳,出油率不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油茶山疏于管理已日渐荒芜,品种劣化。
“如果能将这些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并对茶油深加工,实现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乡亲们不就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吗?”他眼睛一亮。
说干就干,2012年3月,张湘军组织村民成立了东风乡首家油茶种植合作社,在西草坪村租赁荒山,先期开垦500亩,引进优质油茶种苗种植高标准油茶林。在他的引领下,东风乡油茶林改造队伍迅速扩大,入社农户由最初的10余户发展到近200户,新扩高标准油茶林1000余亩。
同年5月,他又筹资500万元带头联合创办了金紫峰山茶油厂,不仅解决了当地茶油的加工升值问题,还吸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
目前,公司年产纯山茶油近100吨,产值1000万元。同时,公司对合作社成员的茶籽和茶油实行合同保价收购,进一步消除了成员的市场风险,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东风乡60%的农民增收。
他,曾是在沿海打工的普通打工仔。赚得第一桶金之后,返乡创办千亩油茶林基地和茶油加工企业,年产值上千万元。他,先后荣获县“十大杰出青年”、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他叫张湘军,35岁,炎陵县东风乡西草坪村人。在当地村民眼中,张湘军是个“上进”人,也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不安分”、“难以琢磨”的人。
1999年,21岁的张湘军被分配到湘潭县第四建筑公司上班。不久,不满足现状的他竟放弃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南下广东自谋出路。
打工的7年时间里,他凭着自己的勤劳与聪慧,获得老板赏识,从验货员、生产班长、生产主管一步步升至产品工程师。2006年,打工打得顺风顺水之时,他再次作出惊人的决定: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当年,张湘军在炎陵县城投资创办了一家书画休闲场所——贵人轩茗苑,几年下来,生意红火,年经营收入近200万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安分”的张湘军,又在寻思如何实现发展自己与带动乡亲们致富两不误。
张湘军把目光投向家乡的那片油茶林。东风乡有油茶林近2万亩,有着“油茶之乡”的美誉,但大多为各家各户分散种植,油茶品种欠佳,出油率不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油茶山疏于管理已日渐荒芜,品种劣化。
“如果能将这些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并对茶油深加工,实现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乡亲们不就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吗?”他眼睛一亮。
说干就干,2012年3月,张湘军组织村民成立了东风乡首家油茶种植合作社,在西草坪村租赁荒山,先期开垦500亩,引进优质油茶种苗种植高标准油茶林。在他的引领下,东风乡油茶林改造队伍迅速扩大,入社农户由最初的10余户发展到近200户,新扩高标准油茶林1000余亩。
同年5月,他又筹资500万元带头联合创办了金紫峰山茶油厂,不仅解决了当地茶油的加工升值问题,还吸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
目前,公司年产纯山茶油近100吨,产值1000万元。同时,公司对合作社成员的茶籽和茶油实行合同保价收购,进一步消除了成员的市场风险,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东风乡60%的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