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 尘·
好些年前,我非常年轻,年轻得连将来想干什么似乎都懒得花功
夫去好好想一想,当然就更没有想清楚"要不要去美国"这一类严肃的
问题。而就是在那样挥霍而无聊的日子里,我非常偶然地看到了上海
女作家陈丹燕的一篇题为《亲情》的散文。
那是一篇非常感性又异常感伤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讲了关于她的
丈夫一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娓娓道叙了那个温馨的家庭如何
由于父母的爱情而在上海的风雨里开始了春天,后来就有了孩子们的
成长如夏日里蓬勃蔓开的枝叶,而故事的高潮,就在秋风肃杀里随着
父亲生命之叶的凋谢而到来。当那个父亲身染沉疴卧床不起的时候,
作者的小叔子已经去了美国留学,于是那对父子间的相互挂念,就变
得异常的沉重,他们只能偶尔在约好的时间里通过越洋电话相互关怀、
彼此鼓励和遥相安慰,很多次,那儿子都谈到回来探望的问题,而每
到这时,那个慈爱的父亲就总是说,不必了,美国好远呢,你要担心
和面对的事很多啊......,后来那父亲就走了,而那个儿子,终是没
有能赶回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文章的细节,我或许记得有些出
入,但是我肯定那个身在美国的儿子最后说了这样的话:没能见到父
亲的最后一面,这是我心头一块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
我当时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说起来相当奇怪,在那年少不晓
愁困的岁月里,那样一篇与我的青春问题毫不相干的文章,竟是那么
深切地打动了我,以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我常常会没有缘由地
想起那家人的悲伤,并且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转述那家人的故事。
就在我不再想起那个故事的时候,我自己也开始了去美国的旅程。
多少年后的今天,偶尔听什么人在那里唱:"曾经年少爱追梦,一
心只想往前飞",就不禁会满心惆怅地遥想起当年离家出走时的那种决
然,而那种遥远的决然,在今日让人体会的已是一份隔世的苍凉。
我离家的时候,我的父亲没有说很多的话,他走在来给我送行的
我的朋友们中间,我以为他是要和我们一块儿到火车站的,可到了接
近街道的时候,他突然站住了,微笑着,作了个手势,凭着我们父女
极深的相知,我明白他送我就是送到这里了,而他的那种手势,我想
就是"走吧!好好地走吧!"那样的祝福。我也站下来,回头朝他笑,
那时的父亲显得是那么年轻、挺拔,他另一只手潇洒地夹着一只烟
,脸上慈祥的笑意里有一股淡定沉着的安然,他的身后是一棵不很高
大的桂树,它墨绿的枝叶反衬着更远处的一堵红墙,还有父亲那身挺
括的衣装。我也回应着朝他招手,我们就那样隔着距离彼此对望了一
会儿,然后是我调头,给父亲留下了他心爱的女儿远行离家的背影。
八年的时光逝如白驹过隙,那样父女分别的场景就这样镶嵌在了记忆
的画版上,愈久弥新。
后来在车站看着母亲在一旁黯然神伤,听着女友们在站台上互相
感染着哭泣,我忽然明白了父亲是刻意避开了我们,避开了目睹我们
必定要渲泄的生离的感伤。他一定是希望我看到他为我远游而高兴的
样子。我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在为这一天的
告别做着准备的。他自己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他的人生理想之
一,就是书卷和旅程,于是除了西藏和台湾,他的双脚走过了中国的
山南海北,在我的童年--我们国家所有的人都对未来毫无把握的年代
里,他会常常满怀憧憬地对我说着一个无望的希望,那就是期盼着我
在将来能有到外面看看世界的运气,那是他在他的青春岁月里曾拥有
过的、又在时代的风云里飘渺而去的梦想。
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过父亲的那种听起来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期
许,但是大概真就是有一种叫命运的东西吧,我折腾来折腾去的结果,
却正是又象我的父辈那样,做了一个四海为家处处家的旅人。远在在
他乡异国的漂泊岁月,在匆匆复匆匆的脚步声里流逝而去,一路旅程
好些年前,我非常年轻,年轻得连将来想干什么似乎都懒得花功
夫去好好想一想,当然就更没有想清楚"要不要去美国"这一类严肃的
问题。而就是在那样挥霍而无聊的日子里,我非常偶然地看到了上海
女作家陈丹燕的一篇题为《亲情》的散文。
那是一篇非常感性又异常感伤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讲了关于她的
丈夫一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娓娓道叙了那个温馨的家庭如何
由于父母的爱情而在上海的风雨里开始了春天,后来就有了孩子们的
成长如夏日里蓬勃蔓开的枝叶,而故事的高潮,就在秋风肃杀里随着
父亲生命之叶的凋谢而到来。当那个父亲身染沉疴卧床不起的时候,
作者的小叔子已经去了美国留学,于是那对父子间的相互挂念,就变
得异常的沉重,他们只能偶尔在约好的时间里通过越洋电话相互关怀、
彼此鼓励和遥相安慰,很多次,那儿子都谈到回来探望的问题,而每
到这时,那个慈爱的父亲就总是说,不必了,美国好远呢,你要担心
和面对的事很多啊......,后来那父亲就走了,而那个儿子,终是没
有能赶回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文章的细节,我或许记得有些出
入,但是我肯定那个身在美国的儿子最后说了这样的话:没能见到父
亲的最后一面,这是我心头一块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
我当时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说起来相当奇怪,在那年少不晓
愁困的岁月里,那样一篇与我的青春问题毫不相干的文章,竟是那么
深切地打动了我,以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我常常会没有缘由地
想起那家人的悲伤,并且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转述那家人的故事。
就在我不再想起那个故事的时候,我自己也开始了去美国的旅程。
多少年后的今天,偶尔听什么人在那里唱:"曾经年少爱追梦,一
心只想往前飞",就不禁会满心惆怅地遥想起当年离家出走时的那种决
然,而那种遥远的决然,在今日让人体会的已是一份隔世的苍凉。
我离家的时候,我的父亲没有说很多的话,他走在来给我送行的
我的朋友们中间,我以为他是要和我们一块儿到火车站的,可到了接
近街道的时候,他突然站住了,微笑着,作了个手势,凭着我们父女
极深的相知,我明白他送我就是送到这里了,而他的那种手势,我想
就是"走吧!好好地走吧!"那样的祝福。我也站下来,回头朝他笑,
那时的父亲显得是那么年轻、挺拔,他另一只手潇洒地夹着一只烟
,脸上慈祥的笑意里有一股淡定沉着的安然,他的身后是一棵不很高
大的桂树,它墨绿的枝叶反衬着更远处的一堵红墙,还有父亲那身挺
括的衣装。我也回应着朝他招手,我们就那样隔着距离彼此对望了一
会儿,然后是我调头,给父亲留下了他心爱的女儿远行离家的背影。
八年的时光逝如白驹过隙,那样父女分别的场景就这样镶嵌在了记忆
的画版上,愈久弥新。
后来在车站看着母亲在一旁黯然神伤,听着女友们在站台上互相
感染着哭泣,我忽然明白了父亲是刻意避开了我们,避开了目睹我们
必定要渲泄的生离的感伤。他一定是希望我看到他为我远游而高兴的
样子。我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在为这一天的
告别做着准备的。他自己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他的人生理想之
一,就是书卷和旅程,于是除了西藏和台湾,他的双脚走过了中国的
山南海北,在我的童年--我们国家所有的人都对未来毫无把握的年代
里,他会常常满怀憧憬地对我说着一个无望的希望,那就是期盼着我
在将来能有到外面看看世界的运气,那是他在他的青春岁月里曾拥有
过的、又在时代的风云里飘渺而去的梦想。
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过父亲的那种听起来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期
许,但是大概真就是有一种叫命运的东西吧,我折腾来折腾去的结果,
却正是又象我的父辈那样,做了一个四海为家处处家的旅人。远在在
他乡异国的漂泊岁月,在匆匆复匆匆的脚步声里流逝而去,一路旅程
![](http://images13.51.com/23/a/75/ba/ttfl/104_130_5936139370ttfl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