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民专访系列一:艰辛创业之路
作者:靳晓龙 发布时间:2011-12-29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访谈频道报道(记者靳晓龙)刘吉民,194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垦利县。他以创办民营银行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不懈努力,成为淄博民间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为山东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被誉为“推动山东民间金融第一人”。
第一次见刘吉民,是在他的办公室。这位被称为“淄博民间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推动山东民间金融第一人。”的山东汉子,有着虎虎生威的军人气质,他那敏捷的思维、演讲般声情并茂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他的激情和睿智,深深打动了记者。刘吉民给人的印象:豪爽、霸气、真实、坦荡,他说话不绕弯子、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嬉笑怒骂从不掩饰。记者很快的成为他忠实的听众和崇拜者。
本网将对刘吉民的创业人生、思想理论、企业改革理念、社会责任等做系列报道,本文为系列之一:创业之路。开笔本篇,记者一时竟然无从下手,刘吉民的艰辛创业精神,撼人心灵、励人心志。与众不同的是,他53岁开始创业,记者的父亲在这个年龄,已经开始准备退休安享晚年了,而刘吉民却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记者写到这里,指尖在键盘间微微颤抖,心中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穿上军衣走出农村 一生牢记着的嘱托
刘吉民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垦利县,1978年部队转业到了淄博,刚上过几天初中就被迫辍学了,童年时代的记忆里只有战争的纷乱和生活的贫苦,而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砺了他永不言败的坚强性格。他在村里当过会计和小学民办教师。直到他穿上军装,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
[产经访谈]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您离开农村穿上军装的?
[刘吉民]咱们国家的背景是正本清源,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谦虚的说我从小有个志向,与17、18岁的时候不一样,随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转变,人生的理想和目标随之发生改变。那时候很盲目,不自觉的在萌芽中有这个东西,那时候存在决定意识,我所接触的社会主要目标是在仕途上,五十年代,它不是现在的市场经济,追求财富,那个年代没有这个概念,那时候最高理想,在地方争取做到省长,在部队要做到军长。
[刘吉民]我后来种地当农民,需要找个突破口寻找一个路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脱离农村有两条路:一个是上学,一个是当兵。我初中上了三个月就缀学了,我祖籍寿光,出生在东营垦利县,没有转学就只能缀学了,现在只有当兵这条路了,那就想方设法去当兵。(沉默)
[产经访谈]谈谈您在部队当兵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刘吉民]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我当兵临走之前,父亲送我出门,倚在门口含着泪说了一句话“吉民,到了部队好好干,要做有出息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吃亏就是赚便宜”,一会泪就下来了。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刘吉民说到这里的时候,泪水盈眶。)
[刘吉民]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当年送我参军时的嘱托,这也成了我今生永远的座右铭。当兵到了部队,我牢记父亲的话: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在部队我学习雷锋精神,打扫卫生、挖厕所、种菜。记得有一次,班里面发大衣,冬天太冷,没有炉子,三个人
三件大衣,我在班里个子最高,还有一个1米5几的,三件大衣有两件新式,一件是旧的,班长让自己选择,当时按照我的身高可以给我件新的、大的,但是大家都站着不动,我就先选了那一件小的、旧的大衣(笑)。在部队我很要强,处处表现,有次部队野外负重拉练,途中有十多个人都掉队了,我背着几十公斤的东西,坚持负重不掉队,我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干下去。我是全团第一个入的党,一个多月后就调到连里当文书去了。文革后,退伍转业回到了地方,当时是连级干部。
53岁依然“不安分” 开始艰辛的创业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部队里职务的升迁,让刘吉民越来越感受到知识贫乏带来的压力。为此,他不断地看书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高自己。1978年,从部队转业的刘吉民来到了当时的淄博市水产公司任职。在国有企业工作到退休的16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风云变幻,并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时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还是在淄博市水产公司任党委书记时,他就策划了自己的一套“改革方案”,想通过摆脱国有企业的僵化模式,带领职工寻找新的经营思路。然而,在那个年代,他的另类想法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赞同,人们捧惯了铁饭碗,依然过着虽然不富有但很舒心的日子。
[产经访谈]53岁,按中国的年龄结构,是准备享晚年的岁数,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创业了?
[刘吉民]1992年,我随山东省商业厅去深圳考察,那是我第一次去深圳。百闻不如一见,深圳的发展景象,深深触动了我的神经。那一年,正是***的南巡讲话后各地涌起创业潮的一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领导人当时的讲话。回来后,我就开始考虑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可以搞民营企业了,政策的变化,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转变。那年我50岁。1995年,按照国有企业和政府政策退居二线,可以休息了啊。我怎么闲的下来啊,工作的时候一心扑在事业上,现在退休了,我就琢磨重新创业,自己经营,从零开始,权当自己二十岁,才入伍当新兵,才参加工作,按照这个态度干起来的。
[产经访谈]您当时开始创业,都从哪些开始的?说说您的创业经历。
[刘吉民]我当时没有资金,就从卖面条、粮食开始,我拉过地排车、登过三轮车、当过装卸工。有一次一个人要一吨面粉,离面粉厂距离不算太远,送面粉的已经下班了,只有门卫和一个地排车在,别人等着要那,门卫就告诉我要不你自己拉,他帮忙装上,我就自己拉着去,大概一公里的路正好经过水产公司大门口,正赶上下班时间,我原来在那当书记,职工都在看,书记拉地排车送面粉多掉价多丢人,那是我心里想那也得干啊,为了这吨面粉能卖出去,能挣到钱。(笑)后来又卖烟酒糖茶。有一次饭店晚上要货,装卸工下班了,有人要酒,我就自己骑三轮车去给人送货,虽然辛苦自己也快乐着。
[刘吉民]1996年下半年,我开始给上海宝钢集团送废钢材,从东营用火车皮拉,靠卖烟酒糖茶和水产品积累的钱做投资。当时宝钢有规定必须按时把废钢材送到,晚一天就要罚款,那天下雨,要装两个车皮的废钢材,钢材是很重的,这些我都亲自干,还要按照火车的车体高度来装,那样安全,废钢材形状不规则,还得往缝里装,那样装的多啊。后来把腿都磕破了,从早上早上六点钟到晚上十二点才装完,吃点饭开车回淄博,太疲劳了。走到半路下来蹦跳一会儿,用手打脑袋,来缓解压力。
从1995年成立他的第一家公司开始,经过10余年的拼搏,到2008年,刘吉民已经拥有了包括典当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再生资源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总资产达到了数亿元,雄厚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他发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2008年11月份,在省内第一批注册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淄博张店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刘吉民]早在1994年的时候,我从报纸上看到,是光明日报还是经济日报我忘记了,中国经济学家刘国光、于光远提出中国需要非国有的小银行,我当时就有想法:自己开银行。把想法跟领导和同事说,有人说我是神经病,天方夜谈,你能开银行?有人还和我打赌说,你刘吉民要能开银行,我就从鲁中宾馆爬到火车站(鲁中宾馆到火车站有四公里),现在我成功了,有次他见到我,我开玩笑说你怎么不爬啊,他说我要爬着去,你就要陪着我爬回来。(大笑)
束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已经69岁的刘吉民,跳动着的似乎是一颗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的心。跟他在一起,看到的永远是希望。刘吉民最欣赏的名言是丘吉尔的“你向后看得越远,那么向前看得也越远。”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努力让自己做到高瞻远瞩,在事业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他经常说,有梦想最重要,即使实现不了,也要付出百倍努力,这样的人生没有遗憾。从当初经营小公司,到如今拥有注册资金达13800万元的金融企业,从当初买卖实物产品,到如今经营货币,用刘吉民的话来说,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