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芳,女,今年42岁,是我县张坊乡孙寨村人。作为一名普通农妇,多年来,周秀芳秉持着真诚、爱心和坚韧,独立照顾患病多年的婆婆和公公,博得全村上下交口称赞,村民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好媳妇”。
周秀芳说:上有老下有小的,多干活,少享受,是媳妇的本分,我不过做了很多媳妇都会做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实正是如此,十几年来,周秀芳就是通过做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情”,把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把孩子养育得知书达理,与邻里相处得友好和谐。周秀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好媳妇”,什么才是“最美济南人”。
周秀芳于1996年与村民孙培良结婚,婚后生一男孩。连公婆在内全家共5口人。由于生活不宽裕,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养家,对此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和养老工作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俗话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又有俗语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实话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对此,周秀芳就有很清晰的认识。她认为,养儿防老是老年人的主要依托,身为子女,把自己的老人伺候好,过好晚年生活,这不但是为家庭尽责任,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周秀芳的婆婆多年前就双目失明了,平时的吃饭穿衣很多问题都是由周秀芳一人承担。2006年冬,双目失明的婆婆总是说肝部疼,于是周秀芳就自己带着婆婆去县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婆婆又被查出了患有胆癌。结果出来后,周秀芳立刻给在外地打工的丈夫打电话,要他回家一同为老人治病。之后辗转了很多医院,数次为婆婆治疗病痛,周秀芳都是毫无怨言。由于熟悉病人的性格,周秀芳不仅承担陪护的重任,还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为此她一度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身体极度消廋。在伺候婆婆时,周秀芳即使两眼含泪也不敢让她知道。从婆婆得病到去世之前2年多的时间里,她天天擦屎接尿,喂饭送药,洗刷晾晒,任劳任怨。对于周秀芳的所作所为,就连医务人员和亲朋好友都赞叹不已。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婆婆去世后不久,原本身体就有病的公爹又患上了脑血栓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成了失能老人。面对精神上接二连三的打击,周秀芳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是坚持挺住,乐观面对,尽心尽力为老人做好一切事情。
周秀芳抛弃世俗偏见,天天帮老人接大小便,倒导尿袋,大便袋,随时洗刷脏被褥及时换上被褥及尿布,适时开窗透气使病房无异味。除却这些日常事情外,周秀芳还要按时为病人喂饭喂水翻身擦身,按时喂药,洗脚搓脚心揉腿促进血液循环做恢复性锻炼。在老人的住处,被褥全是新棉花,并备有各种老人爱吃的水果点心,常用药摆放在显眼位置,以便于喂食。此外,周秀芳还给老人备置了收音机、电视机、电扇、暖气片等各种服务用品,房间内摆设井井有条,卫生条件不亚于医院里的老干部病房。
为了让老人能够经常出去散心,周秀芳又攒钱给老人买了一辆轮椅,遇到好天气时她就把老人抱上轮椅,陪伴其围着村路转转,晒晒太阳,碰到熟人也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碰到别人听不懂老人说的话时,周秀芳就笑着帮忙作解释;老人头发长了,就请理发师来家理发;天天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村民们都说,看着周秀芳的公公穿戴如此干净整齐,就知道周秀芳对待老人是怎样尽心尽力了。而对于周秀芳所做的一切,老人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激动地说不出话,只是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
“过去老人生活一辈子不容易,现在人老了不能动弹需要人了,儿子和媳妇就是他们的贴心人,是唯一的依靠。所以说,伺候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子女只能感恩尽孝,这也是做晚辈的责任和义务。”周秀芳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
以前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周秀芳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更会有孝顺儿媳妇。
在群众的一片赞扬声中可以看出,周秀芳自己所说的“平常事”、“小事情”恰恰是不平常不一般的事情。在如今提倡构建和谐村庄,促进文明建设的时期,周秀芳孝老爱亲的事迹正是在向我们传递着爱的正能量。相信只要再多一些周秀芳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必然汇聚成一条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浩然洪流,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充满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