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福建吧 关注:3,276贴子:5,615
  • 4回复贴,共1

【文化史】唐宋时期的斗茶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饮茶更健康 茶有多酚素


IP属地:福建1楼2013-08-25 20:56回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则始于唐代。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IP属地:福建2楼2013-08-25 20:56
    回复
      2025-05-26 01:18:50
      广告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三国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
      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晋书·桓温传》)这当是茶宴的原型。
      南北朝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山谦之《吴兴记》)。“茶宴”一词正式出现。


      IP属地:福建3楼2013-08-25 20:56
      回复
        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可见一斑。《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IP属地:福建6楼2013-08-25 20:57
        回复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宋)陶谷《荈茗录》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这种烹茶游艺。
          玩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的水墨画,故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因有若干相同之处,故此有人认为分茶也是一种斗茶。此说虽不无道理,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共同表现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内容和文化意蕴。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


          IP属地:福建7楼2013-08-25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