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地狱一季》第一首诗篇。
在这里,我会把原来放在整部诗集后面的“地狱一季题解”提前到与其相对应的诗篇前,方便理解,也相当于是一个导语。
关于序诗
所有的注释家一致认为,这首序诗写于布鲁塞尔事件之后,这是明显的。以“最后一次走调”(dernier couac)为证。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f,著有《兰波,其人及其作品》,阿蒂埃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出版。)则持不同意见,他提出,按贝裹雄所说,韩波在伦敦曾以为受到某种感染,入医院治疗。所谓“走调”(couac),即是指这次生病,而不是指在布鲁塞尔挨了一枪。所以前述假设不能成立。
事实上,理解序诗,上述问题无关紧要。(打到这里的时候,我真尼玛想摔桌了= =)因为上述两种假设,均无碍于认定这里是韩波在叙述他近几年走过的道路。先是对生活抱着欢快的态度,接着是拒绝了“美”,再来是反抗社会秩序,逃避和拒绝希望。最后(这就可能与伦敦和布鲁塞尔事件有关),他又感到接近于抛弃反抗,重新再回到原初的“盛宴”(festin)去。不过他立即又有所悟,知道自己已经处在撒旦的掌握之下,是一匹豺狼。他所写的这本书(livre),是一个被罚下地狱的人的手记中的几页。
序诗①
过去,如果我记得不错,我的生活曾经是一场盛大饮宴,筵席上所有的心都自行敞开,醇酒涌流无尽。
一天夜里,我把“美”抱来坐在我的膝上。——后来我发现她苦涩惨淡。——我对她又恨恨地辱骂。
我把自己武装起来,反对正义。
我逃走了。女巫,灾难,仇恨,啊,我的珍奇财富都交托给你们!我把人类的全部希望在我的思想里活活闷死。像猛兽扑食,我在狂喜中把它狠狠勒死。
我叫来刽子手,我在垂死之间,用牙咬碎他们的枪托。我召来种种灾祸,我在黄沙血水中窒息而死。灾难本来就是我的神祗。我直直躺在污秽的泥水之中。在罪恶的空气下再把我吹干。我对疯狂耍出了种种花招。
可是春天却给我带来白痴的可憎笑声。
最近我发现我几乎又要弄出最后一次走调②。
我只盼找回开启昔日那场盛宴的钥匙,也许在那样的筵席上,我可能找回我的食欲,我的欲望。
仁慈就是这样一把钥匙。——有这样一个灵感,表明过去我确实做过一场美梦!
“你还是做你的豺狼去,以及其他等等……”魔鬼给我戴上如此可爱的罂粟花花冠,这样喊叫。“带着你的贪欲,你的利己主义,带着你所有的大罪,去死。”
啊!我得到的是太多了…——不过,亲爱的撒旦,我请求你,不要怒目而视!稍等一下,卑怯随后就出现,你喜欢作家缺乏描写才能或没有教育能力,做为被打下地狱的人,这是我的手记,这几页极为可厌的纸张我撕下来送给你。
① 原始无题。全诗写成后,再写此篇,置于全诗之首,做为序诗。
② 乐器的失音走调。
法语原版:http://www.mag4.net/Rimbaud/poesies/Jadis.html
英语版本:http://www.mag4.net/Rimbaud/poesies/Once.html
随想(胡言乱语):
虽然《地狱一季》在思想深度上要比《彩画集》远并广得多,但是个人还是偏好《彩画集》,因为《地狱一季》过于阴暗,毕竟它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可以说是改变了其人生轨迹的事情之后整理而得的感悟,而《彩画集》保留了比较多诗人天马行空或者也可以说是异想天开的灵感和想法,扯蛋一点来说,我觉得它真的是保有了诗人很多尚存的“仁慈”一面,尽管野心和阴谋(希望你们不要介意这个词,我确实觉得诗人在很多方面都透露着一股早熟的气息,这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关,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个词应该要用作中性词来用)在很多篇目里也跃然纸上,但它总归是走向一个好的去处,也至少映射着一个肯为理想或自由之光而离经叛道的诗人。回到《地狱一季》,它少了很多东西,比如色彩,没有那么缤纷多样了,尽管诗人还是耍了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容词,但其实算起来,都应该归在“暗色系”;又比如题材方面,也没有给你一种山外有山的感觉。这里我并不是对《地狱一季》进行贬低,因为各有各的好,《地狱一季》里的象征手法可以说是用得炉火纯青,它的讽刺意也比《彩画集》更露骨,大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在,所以它自然走得比《彩画集》要远,这是好事,毕竟如果一个诗人后期的作品反而没有前期来得好,那应该算不得是一个好诗人,也更提不上会被人拥戴。只是《彩画集》是我自己的私心,我更愿待见尚未伤得遍体鳞伤的兰波,更愿待见那个狂傲、孤芳自赏但又才华横溢、神秘的兰波。因为这个时期的他总会让人回忆起自己从前的某个片段,不知道你们也是否有同感。
对于任何一篇兰波的诗文,无论是出自哪一部,也可以是尚未编入集子里的散诗,我都很喜欢看见别人的读后感,因为那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理解和分享,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很想在每个诗篇后加上自己的评论,但是又觉得自己自然并不与其他人匹配,所以也就还是觉得少说较好。这次说的东西也凌乱得很,有耐心看下来的朋友,也欢迎一同讨论。
在这里,我会把原来放在整部诗集后面的“地狱一季题解”提前到与其相对应的诗篇前,方便理解,也相当于是一个导语。
关于序诗
所有的注释家一致认为,这首序诗写于布鲁塞尔事件之后,这是明显的。以“最后一次走调”(dernier couac)为证。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f,著有《兰波,其人及其作品》,阿蒂埃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出版。)则持不同意见,他提出,按贝裹雄所说,韩波在伦敦曾以为受到某种感染,入医院治疗。所谓“走调”(couac),即是指这次生病,而不是指在布鲁塞尔挨了一枪。所以前述假设不能成立。
事实上,理解序诗,上述问题无关紧要。(打到这里的时候,我真尼玛想摔桌了= =)因为上述两种假设,均无碍于认定这里是韩波在叙述他近几年走过的道路。先是对生活抱着欢快的态度,接着是拒绝了“美”,再来是反抗社会秩序,逃避和拒绝希望。最后(这就可能与伦敦和布鲁塞尔事件有关),他又感到接近于抛弃反抗,重新再回到原初的“盛宴”(festin)去。不过他立即又有所悟,知道自己已经处在撒旦的掌握之下,是一匹豺狼。他所写的这本书(livre),是一个被罚下地狱的人的手记中的几页。
序诗①
过去,如果我记得不错,我的生活曾经是一场盛大饮宴,筵席上所有的心都自行敞开,醇酒涌流无尽。
一天夜里,我把“美”抱来坐在我的膝上。——后来我发现她苦涩惨淡。——我对她又恨恨地辱骂。
我把自己武装起来,反对正义。
我逃走了。女巫,灾难,仇恨,啊,我的珍奇财富都交托给你们!我把人类的全部希望在我的思想里活活闷死。像猛兽扑食,我在狂喜中把它狠狠勒死。
我叫来刽子手,我在垂死之间,用牙咬碎他们的枪托。我召来种种灾祸,我在黄沙血水中窒息而死。灾难本来就是我的神祗。我直直躺在污秽的泥水之中。在罪恶的空气下再把我吹干。我对疯狂耍出了种种花招。
可是春天却给我带来白痴的可憎笑声。
最近我发现我几乎又要弄出最后一次走调②。
我只盼找回开启昔日那场盛宴的钥匙,也许在那样的筵席上,我可能找回我的食欲,我的欲望。
仁慈就是这样一把钥匙。——有这样一个灵感,表明过去我确实做过一场美梦!
“你还是做你的豺狼去,以及其他等等……”魔鬼给我戴上如此可爱的罂粟花花冠,这样喊叫。“带着你的贪欲,你的利己主义,带着你所有的大罪,去死。”
啊!我得到的是太多了…——不过,亲爱的撒旦,我请求你,不要怒目而视!稍等一下,卑怯随后就出现,你喜欢作家缺乏描写才能或没有教育能力,做为被打下地狱的人,这是我的手记,这几页极为可厌的纸张我撕下来送给你。
① 原始无题。全诗写成后,再写此篇,置于全诗之首,做为序诗。
② 乐器的失音走调。
法语原版:http://www.mag4.net/Rimbaud/poesies/Jadis.html
英语版本:http://www.mag4.net/Rimbaud/poesies/Once.html
随想(胡言乱语):
虽然《地狱一季》在思想深度上要比《彩画集》远并广得多,但是个人还是偏好《彩画集》,因为《地狱一季》过于阴暗,毕竟它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可以说是改变了其人生轨迹的事情之后整理而得的感悟,而《彩画集》保留了比较多诗人天马行空或者也可以说是异想天开的灵感和想法,扯蛋一点来说,我觉得它真的是保有了诗人很多尚存的“仁慈”一面,尽管野心和阴谋(希望你们不要介意这个词,我确实觉得诗人在很多方面都透露着一股早熟的气息,这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关,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个词应该要用作中性词来用)在很多篇目里也跃然纸上,但它总归是走向一个好的去处,也至少映射着一个肯为理想或自由之光而离经叛道的诗人。回到《地狱一季》,它少了很多东西,比如色彩,没有那么缤纷多样了,尽管诗人还是耍了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容词,但其实算起来,都应该归在“暗色系”;又比如题材方面,也没有给你一种山外有山的感觉。这里我并不是对《地狱一季》进行贬低,因为各有各的好,《地狱一季》里的象征手法可以说是用得炉火纯青,它的讽刺意也比《彩画集》更露骨,大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在,所以它自然走得比《彩画集》要远,这是好事,毕竟如果一个诗人后期的作品反而没有前期来得好,那应该算不得是一个好诗人,也更提不上会被人拥戴。只是《彩画集》是我自己的私心,我更愿待见尚未伤得遍体鳞伤的兰波,更愿待见那个狂傲、孤芳自赏但又才华横溢、神秘的兰波。因为这个时期的他总会让人回忆起自己从前的某个片段,不知道你们也是否有同感。
对于任何一篇兰波的诗文,无论是出自哪一部,也可以是尚未编入集子里的散诗,我都很喜欢看见别人的读后感,因为那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理解和分享,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很想在每个诗篇后加上自己的评论,但是又觉得自己自然并不与其他人匹配,所以也就还是觉得少说较好。这次说的东西也凌乱得很,有耐心看下来的朋友,也欢迎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