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市第一医院,地下室的尽头。
无论是空气中历久弥香的福尔马林,还是玉体横陈的试验仪器和书籍,以及她们身上厚厚的灰尘,都无不表示着这个地方极不适合灵长类久居。
四天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位不速之客。
这里有一个灯管亮着,只是无比的黯淡,也许是因为它的主要发光波段在紫外部分,也许是因为积了太厚的灰尘。借着它发出的昏暗光线,可以看清桌子上有一本摊开的笔记。
研究日志1:现在是14年11月1日16点04分,我刚刚从黑市上入手了一份不明共生体样本,初步的观察的结果还算有趣:共生体表面接近黑色,与其说是弹性很差,不如说是一坨烂泥;其体表覆盖有少量黄绿色分泌物,粘性较强;该共生体具有较强变形性,在培养皿中表现出贴壁特征。
目前培养器的状态是亚真空,该生物并没有衰亡的迹象,但也没有进行增殖。根据卖家所说,该共生体不需要摄入有机物,也不需要进行光照,只要有足够的空气就能凭空增殖,并且警告我一定不要随便释放它们。如果他没有骗我,这简直就是上帝的胚胎。
暂时以开始研究的时间14.11.1.16.04对共生体进行编号,代称为Typhon 。
研究日志2:14年11月2日0点35分,尝试向培养器中直接通入100毫升氧气,Typhon很快就变得活跃起来,几十秒之后转而变成狂暴,其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体表生长出若干三到五厘米的黑色硬刺,培养器的最内层钢化膜玻璃被其损坏,第二层也出现了龟裂。
等到获得更高强度的培养器,再考虑开展下一步研究吧。
研究日志3:14年11月4日4点08分,已经从卖家处得到了新的培养器,增加了钢化膜的强度,现在尝试缓慢通入500毫升氧气。结果令人震惊,Typhon由原本的粘稠液状迅速生长出类似肌纤维的组织,大部分物质形成一个由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而成的类似心脏的核心,少量在其表面形成尖刺,继续保持注入氧气的速度,Typhon开始有节奏的缓慢收缩和舒张,与此同时表面的尖刺逐渐变长变粗,外壳龟裂,内部生长出纤维组织,比起“刺”,更像头足纲生物的触手。
暂时将培养器内氧气维持在0.005个大气压,此浓度下Typhon律动速度降为每分钟9次,在之前0.02个大气压时则是每分钟23次,触手不再生长,也没有明显凋亡现象。
对触手部分和核心部分分别取五分样本。
研究日志4:14年11月6日22点53分,光学显微镜下对Typhon组织切片的观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初步确认该共生体主要由三种单细胞生物组成,均不在人类已知生物之列,数量最多的阿尔法生物具有极强的变形性,而且在受到威胁的条件下可以急速分化形成坚硬的角质层;次之的贝塔生物,其细胞表现出类似神经细胞的高度异化,个体之间构成复杂的信息网络,但是并未检测到其膜电位的变化,似乎它们之间采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方式;最后是数量最少的伽马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核心部分。它最为让人着迷,其细胞的内部结构与通常概念上的生物截然不同,细胞空间的75%以上被一种未知的巨大细胞器占据,除此之外该细胞也具有发达的膜结构,会通过胞吐产生一种含大量高能化合物的分泌物,初步推断该分泌物正是前两种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随后的研究重点将转向伽马细胞及其分泌物。
研究日志5:14年11月11日16点46分,对伽马细胞分泌物的分析令人震惊,这种分泌物的酸性是浓硫酸的三百倍,其所含的化合物不同于所有已知的高能化合物,如胺甲酰磷酸,乙酰辅酶A,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肌酸等,而是一种未知的、具有更高能量化合物,其水解释放的能量是ATP的12.9倍。更令人震惊的是伽马细胞产生能量的方式,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包括通过准确称量培养器的质量差,疑似得出了匪夷所思的结论:
伽马细胞的产能方式,极有可能直接来自于物质泯灭。不过似乎只有较活跃的原子或小分子才能成为其泯灭的对象,小分子被伽马细胞的细胞器摄入之后,能在温和的条件下泯灭并释放巨大能量,对于该细胞器的研究尚无任何进展,因为其功能结构都太过不可思议,无先例可以借鉴。
研究日志6:14年11月13日14点37分,在对伽马细胞研究无果的情况下,回过头研究共生体本身。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今天我停止了对培养器的低氧气浓度控制,直接将氧气浓度提高到0.1个大气压,这已经接近是大气中氧浓度的一半了,尽管做好了万全的安全措施,我还是感到一阵恶寒,这种感觉在我从事这一行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毕竟对于Typhon,任何安全措施可能都不为过。所幸我最后还是平安无事,Typhon最终没能在我关闭氧气供给前击碎4层38毫米的防爆玻璃。在该氧气浓度下,Typhon的核心部分迅速生长,触手部分继续伸长,数量也更多了。部分触手尖端生长出小型尖刺,进而对防爆玻璃发动攻击。其触手攻击的加速度凌驾于地球上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上。仅仅三五次攻击就使得第一层防爆玻璃几近破碎。
接下来考虑将该共生体移植到哺乳动物体内,以强化其部分生理机能。
研究日志7:14年11月20日11点57分,第一次大白鼠活体实验失败了。移植的部位包括背部、头部皮下以及腹腔,所移植的Typhon组织样本迅速在大鼠体表体内迅速繁殖,体内移植约25分钟后,大白鼠开始抽搐,随后情况呈指数型恶化,40分钟后开始有尖刺从大鼠体内长出来,50分钟后,大鼠死亡,寄生者的最终形态与Typhon极为相似;体表寄生的情况更加糟糕,移植15分钟后从寄生出便出现黄绿色囊肿,且不断增长,最终破裂,生长出数条触手,它们很快便杀死了大白鼠,其后的情况与前者类似。在所有试验个体中,最长的存活了一个小时15分钟,移植组织来自于触手部分,最短的存活了20分钟,移植组织来自核心。似乎移植组织对宿主的危害程度与贝塔细胞的数目有关。
下一步将进行组织培养和人工选择,尝试减少贝塔细胞在共生体中的比例。
研究日志8:15年1月13日3点19分,组织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减少贝塔细胞的数量后,共生体的攻击性显著减弱了,对外界的反应也变得迟钝。大白鼠移植后的存活时间也延长到八个小时。
研究日志9:15年2月24日18点27分,这是实验以来第一只成功活过72小时的大鼠个体,生命特征稳定,初步认为大鼠与移植组织已经成功建立了共生关系。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一天前该大鼠在与其他个体争夺食物的过程中,背部居然出现了触手,并迅速用触手将对方杀死。与此同时体内移植也取得了成就,用改造修饰后的培养组织移植给摘除心脏的大鼠,最终大鼠成功存活,且在随后试验中表现出远高于大鼠平均水平的耐受力。
如果体内移植内成功用于人类,其前景无可限量。
研究日志10:15年3月14日1点57分,最近进行的以人类为对象的移植试验终于有了结果,移植对象为两个月大的男婴,死亡时间在五小时以内,心脏缺失。在手术完成18个小
笔记就到这里截然而止,最后几页似乎被人撕掉了。也许这本笔记的主人看到后会很生气吧。
嘛,倒是也无所谓,反正他已经死了三年了。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
无论是空气中历久弥香的福尔马林,还是玉体横陈的试验仪器和书籍,以及她们身上厚厚的灰尘,都无不表示着这个地方极不适合灵长类久居。
四天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位不速之客。
这里有一个灯管亮着,只是无比的黯淡,也许是因为它的主要发光波段在紫外部分,也许是因为积了太厚的灰尘。借着它发出的昏暗光线,可以看清桌子上有一本摊开的笔记。
研究日志1:现在是14年11月1日16点04分,我刚刚从黑市上入手了一份不明共生体样本,初步的观察的结果还算有趣:共生体表面接近黑色,与其说是弹性很差,不如说是一坨烂泥;其体表覆盖有少量黄绿色分泌物,粘性较强;该共生体具有较强变形性,在培养皿中表现出贴壁特征。
目前培养器的状态是亚真空,该生物并没有衰亡的迹象,但也没有进行增殖。根据卖家所说,该共生体不需要摄入有机物,也不需要进行光照,只要有足够的空气就能凭空增殖,并且警告我一定不要随便释放它们。如果他没有骗我,这简直就是上帝的胚胎。
暂时以开始研究的时间14.11.1.16.04对共生体进行编号,代称为Typhon 。
研究日志2:14年11月2日0点35分,尝试向培养器中直接通入100毫升氧气,Typhon很快就变得活跃起来,几十秒之后转而变成狂暴,其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体表生长出若干三到五厘米的黑色硬刺,培养器的最内层钢化膜玻璃被其损坏,第二层也出现了龟裂。
等到获得更高强度的培养器,再考虑开展下一步研究吧。
研究日志3:14年11月4日4点08分,已经从卖家处得到了新的培养器,增加了钢化膜的强度,现在尝试缓慢通入500毫升氧气。结果令人震惊,Typhon由原本的粘稠液状迅速生长出类似肌纤维的组织,大部分物质形成一个由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而成的类似心脏的核心,少量在其表面形成尖刺,继续保持注入氧气的速度,Typhon开始有节奏的缓慢收缩和舒张,与此同时表面的尖刺逐渐变长变粗,外壳龟裂,内部生长出纤维组织,比起“刺”,更像头足纲生物的触手。
暂时将培养器内氧气维持在0.005个大气压,此浓度下Typhon律动速度降为每分钟9次,在之前0.02个大气压时则是每分钟23次,触手不再生长,也没有明显凋亡现象。
对触手部分和核心部分分别取五分样本。
研究日志4:14年11月6日22点53分,光学显微镜下对Typhon组织切片的观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初步确认该共生体主要由三种单细胞生物组成,均不在人类已知生物之列,数量最多的阿尔法生物具有极强的变形性,而且在受到威胁的条件下可以急速分化形成坚硬的角质层;次之的贝塔生物,其细胞表现出类似神经细胞的高度异化,个体之间构成复杂的信息网络,但是并未检测到其膜电位的变化,似乎它们之间采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方式;最后是数量最少的伽马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核心部分。它最为让人着迷,其细胞的内部结构与通常概念上的生物截然不同,细胞空间的75%以上被一种未知的巨大细胞器占据,除此之外该细胞也具有发达的膜结构,会通过胞吐产生一种含大量高能化合物的分泌物,初步推断该分泌物正是前两种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随后的研究重点将转向伽马细胞及其分泌物。
研究日志5:14年11月11日16点46分,对伽马细胞分泌物的分析令人震惊,这种分泌物的酸性是浓硫酸的三百倍,其所含的化合物不同于所有已知的高能化合物,如胺甲酰磷酸,乙酰辅酶A,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肌酸等,而是一种未知的、具有更高能量化合物,其水解释放的能量是ATP的12.9倍。更令人震惊的是伽马细胞产生能量的方式,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包括通过准确称量培养器的质量差,疑似得出了匪夷所思的结论:
伽马细胞的产能方式,极有可能直接来自于物质泯灭。不过似乎只有较活跃的原子或小分子才能成为其泯灭的对象,小分子被伽马细胞的细胞器摄入之后,能在温和的条件下泯灭并释放巨大能量,对于该细胞器的研究尚无任何进展,因为其功能结构都太过不可思议,无先例可以借鉴。
研究日志6:14年11月13日14点37分,在对伽马细胞研究无果的情况下,回过头研究共生体本身。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今天我停止了对培养器的低氧气浓度控制,直接将氧气浓度提高到0.1个大气压,这已经接近是大气中氧浓度的一半了,尽管做好了万全的安全措施,我还是感到一阵恶寒,这种感觉在我从事这一行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毕竟对于Typhon,任何安全措施可能都不为过。所幸我最后还是平安无事,Typhon最终没能在我关闭氧气供给前击碎4层38毫米的防爆玻璃。在该氧气浓度下,Typhon的核心部分迅速生长,触手部分继续伸长,数量也更多了。部分触手尖端生长出小型尖刺,进而对防爆玻璃发动攻击。其触手攻击的加速度凌驾于地球上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上。仅仅三五次攻击就使得第一层防爆玻璃几近破碎。
接下来考虑将该共生体移植到哺乳动物体内,以强化其部分生理机能。
研究日志7:14年11月20日11点57分,第一次大白鼠活体实验失败了。移植的部位包括背部、头部皮下以及腹腔,所移植的Typhon组织样本迅速在大鼠体表体内迅速繁殖,体内移植约25分钟后,大白鼠开始抽搐,随后情况呈指数型恶化,40分钟后开始有尖刺从大鼠体内长出来,50分钟后,大鼠死亡,寄生者的最终形态与Typhon极为相似;体表寄生的情况更加糟糕,移植15分钟后从寄生出便出现黄绿色囊肿,且不断增长,最终破裂,生长出数条触手,它们很快便杀死了大白鼠,其后的情况与前者类似。在所有试验个体中,最长的存活了一个小时15分钟,移植组织来自于触手部分,最短的存活了20分钟,移植组织来自核心。似乎移植组织对宿主的危害程度与贝塔细胞的数目有关。
下一步将进行组织培养和人工选择,尝试减少贝塔细胞在共生体中的比例。
研究日志8:15年1月13日3点19分,组织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减少贝塔细胞的数量后,共生体的攻击性显著减弱了,对外界的反应也变得迟钝。大白鼠移植后的存活时间也延长到八个小时。
研究日志9:15年2月24日18点27分,这是实验以来第一只成功活过72小时的大鼠个体,生命特征稳定,初步认为大鼠与移植组织已经成功建立了共生关系。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一天前该大鼠在与其他个体争夺食物的过程中,背部居然出现了触手,并迅速用触手将对方杀死。与此同时体内移植也取得了成就,用改造修饰后的培养组织移植给摘除心脏的大鼠,最终大鼠成功存活,且在随后试验中表现出远高于大鼠平均水平的耐受力。
如果体内移植内成功用于人类,其前景无可限量。
研究日志10:15年3月14日1点57分,最近进行的以人类为对象的移植试验终于有了结果,移植对象为两个月大的男婴,死亡时间在五小时以内,心脏缺失。在手术完成18个小
笔记就到这里截然而止,最后几页似乎被人撕掉了。也许这本笔记的主人看到后会很生气吧。
嘛,倒是也无所谓,反正他已经死了三年了。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