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199贴子:1,259,526
  • 8回复贴,共1

项羽精神根源探析——以屈原和项羽的对比为中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庄小霞(浙江)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分别对比屈原和项羽的身世、经历和身死经过,发现
屈原和项羽身世经历的共同点,探究他们被世人纪念尊重的根源,从而探析项羽的精神根源。文章同时还追溯了项羽身上的楚国王族贵族血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项羽贵族精神的形成。通过本文的这种对比,我们希望可以挖掘项羽身上更多的文化意义:战国末年诞生的屈原和项羽,一文一武,是楚国历史上的文武“双璧”,从这一点上讲,项羽在今天的文化意义还有待发掘。


1楼2013-08-23 14:36回复
    在楚国芈姓贵族中,屈氏家族非常兴盛显贵,以楚国重要官职莫敖为例,始祖屈瑕担任过莫敖,其后代屈重、屈建、屈荡、屈生、屈大心、屈子华等人也都担任过这个官职。虽然到了屈原的时代,屈氏家族可能已经开始没落,屈原在《九章》的《惜诵》曾说道:“忽忘身之贱贫”,但屈原还是担任过三闾大夫和左徒的官职,而且左徒还是楚国重要的官职。屈原在《橘颂》中热情地赞颂橘树年少有志、品质高洁超群,并表明自己要像橘树学习: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这可以说是屈原自身心意地表露,屈原出生于王室宗族家庭,因此辅佐楚王振兴楚国、统一天下自然成为其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严格要求自己,这正是他后来不仅成为国之栋梁并且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根源。
    至于项羽,他晚生于屈原不久之后的楚国,两人生活的年代相差并不久远。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领地下相(今宿迁),在项羽出生不久,楚国灭亡。司马迁称: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 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④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市),建立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项氏,所以项氏不仅世代为楚将,更是楚国王族的苗裔,项羽身上留着楚国王族的血脉,是真正的贵族。司马迁虽然没有在《史记》中清楚写明项羽的身世来历,但在《史记·项羽本记》的最后,司马迁却说了一句有趣的话,可以说是司马迁故意透露了项羽高贵血统的来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 其苗裔乎?
    舜是高阳颛顼帝的七世孙,《史记·五帝本纪》清楚记载了舜的世系:
    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 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
    ① 《史记·楚世家》。
    ② 《史记·楚世家》。
    ③ 《史记·项羽本记》。
    ④ 《史记·项羽本纪》


    3楼2013-08-23 14:41
    回复
      二、富有才干,雄才大志。
      公元前329年,楚怀王即位,屈原入郢都担任三闾大夫的职位,三闾大夫的职责是掌管屈、景、昭三姓贵族子弟的教育,为楚国培养人才。在《离骚》中屈原以象征性的手法回忆了他在担任三闾大夫时期培养人才的情况:“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屈原将种植香草比喻成培养人才,自己则是尽忠职守。在担任了十多年的三闾大夫之后,楚怀王又任命屈原为左徒,左徒位高权重,《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春申君黄歇也曾担任过左徒。左徒一职有多种说法,①姜亮夫先生认为左徒就是春秋以来的莫敖,是地位仅次于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②在担任左徒时期,屈原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重用,“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屈原后来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记述了这一段执政时期的情况: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娱。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楚国“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娱”。然而好景不长,屈原的才干使其受到奸佞小人的污蔑陷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④在奸臣作祟谗言下,屈原与楚怀王的君臣良好信任关系开始破裂,《史记》记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 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⑤
      -----------------------------------------------------
      ①参见周建忠《屈原仕履考》,《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②参见姜亮夫《〈史记·屈原列传〉疏证》,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8页;姜亮夫:《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楼2013-08-23 15:02
      回复
        屈原屡遭排挤,被放逐于朝廷之外不能参予重要政事,楚怀王最终死于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的谗言而流放屈原,最终屈原满腹报国之心无处可施展,眼睁睁看楚国日渐衰微,“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①司马迁对屈原非常同情,他在《史记》中如此写道: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②
        司马迁毫不吝惜其对屈原的同情和惋惜,而对楚怀王做出了历史的批评。对于战国末年的另一位声名显赫的楚人,司马迁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激赏之情。比较一下史汉二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写入本纪,而班固在《汉书》中仅将项羽写入本传,一个本纪、一个本传就体现出两位作者的态度大相径庭。《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表明项羽将门虎子,在少年时就已开始崭露头角。项羽英勇善战,声名震动诸侯。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围攻巨鹿,各路诸侯害怕犹豫观望,而项羽率兵前往解救,“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③项羽率军与秦军激烈战斗,“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军损失惨重,项羽乘胜追击,迫使章邯秦军投降。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胜秦朝精锐,加速了秦国的灭亡,此战项羽一战成名,诸侯震服,“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④此后,项羽南征北战,威名震动天下,最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人生事业达到顶峰,
        三、中道受阻,玉碎而死。
        屈原和项羽都在人生事业中曾经达到一生的顶峰,但最终却是不幸从峰顶跌落到山脚。屈原和项羽最后的死亡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史记》记载了一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故事:
        ------------------------------------
        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史记·项羽本纪》。
        ④《史记·项羽本纪》


        6楼2013-08-23 15:03
        回复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①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方面反映了他受到楚国当权者的迫害不能为国效劳,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他高洁自傲不随波逐流的气节。屈原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他下定决心以死殉国,因此作怀沙之赋自沉汨罗江。他在《怀沙》中写道: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②
          为了高洁的志向,死亡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屈原认为自己自沉可以和历史上的君子们成为同类。
          项羽一生轰轰烈烈,最终因为刚愎自用、性情残暴而失去各路诸侯的支持,在汉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在垓下之战兵败后突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③
          项羽逃至乌江边,拒绝乌江亭长渡河建议,因为自觉愧对江东父老,最后力战身竭,自刎身亡。项羽死后,仍受到人们的尊重,“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
          --------------------------------------------
          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史记·项羽本纪》。


          7楼2013-08-23 15:08
          回复
            谷城。”①
            屈原身处楚国灭国之际,不肯投降,自沉汨罗,以身殉国;项羽战败自觉愧对父老乡亲,不肯渡江,壮烈自刎,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和项羽二人的事迹和结局都引发了后人的无限感慨,特别是史家司马迁通过他的记录为我们留下了屈原、项羽二人的光辉形象。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序》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非常景仰屈原,不仅阅读屈原的作品,还曾经亲访屈原遗迹,搜罗屈原相关史料,“余读《 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②在为屈原写的传记中,司马迁热情歌颂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关于项羽,司马迁一方面批评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项羽的历史功绩也作出了极其公正合理的评价,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司马迁评价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自责,过矣。”③
            屈原和项羽二人其家族渊源都可追溯到楚国王族,他们出生的家族声名显赫,他们胸怀大志,都曾经取得了人生中事业的辉煌,但最后都选择了不苟活于世的生命态度,屈原和项羽在后代诗人心中都成为坚守节操、不肯投降的代表人物。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背景下,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自己绝不投降的信念,他在《屈原》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无独有偶,同样在金人入侵的背景之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诗《夏日绝句》咏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赞扬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绝不投
            -----------------------------------
            ①《史记·项羽本纪》。
            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 《史记·项羽本纪》


            8楼2013-08-23 15:09
            回复
              降的爱国情怀。由李清照一诗,不仅联想到屈原曾经写过的《国殇》一诗。《国殇》是为了追悼祭祀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丹阳大战时阵亡的楚国将士而作,诗的最后几句高度赞扬了楚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献身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和项羽一个自沉而死、一个自刎而亡,但正像屈原赞颂楚军战士肉体虽死,但浩气长存、英灵永存,他们二人虽然身死,但却精神不朽,永为后人纪念。
              通过分别对比屈原和项羽的身世、经历和身死经过,我们可以发现二人身上所蕴含的可贵的精神和历史巧合,同时还追溯了项羽身上的楚国王族贵族血统,对进一步理解项羽贵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本文的对比,我们可以挖掘项羽身上更多的文化意义。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不仅在我国,而且早已成为世界性名人,为我国赢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光荣称号: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即中国的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战国末年诞生的屈原和项羽,一文一武,是楚国历史上的文武“双璧”,从这一点上讲,项羽在今天的文化意义还有待发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9楼2013-08-23 15:09
              回复
                不是都同意作者观点,不过觉得里面有很好的资料,所以转了过来。


                10楼2013-08-23 15:10
                回复
                  11楼2013-08-23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