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①
屈原身处楚国灭国之际,不肯投降,自沉汨罗,以身殉国;项羽战败自觉愧对父老乡亲,不肯渡江,壮烈自刎,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和项羽二人的事迹和结局都引发了后人的无限感慨,特别是史家司马迁通过他的记录为我们留下了屈原、项羽二人的光辉形象。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序》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非常景仰屈原,不仅阅读屈原的作品,还曾经亲访屈原遗迹,搜罗屈原相关史料,“余读《 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②在为屈原写的传记中,司马迁热情歌颂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关于项羽,司马迁一方面批评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项羽的历史功绩也作出了极其公正合理的评价,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司马迁评价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自责,过矣。”③
屈原和项羽二人其家族渊源都可追溯到楚国王族,他们出生的家族声名显赫,他们胸怀大志,都曾经取得了人生中事业的辉煌,但最后都选择了不苟活于世的生命态度,屈原和项羽在后代诗人心中都成为坚守节操、不肯投降的代表人物。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背景下,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自己绝不投降的信念,他在《屈原》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无独有偶,同样在金人入侵的背景之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诗《夏日绝句》咏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赞扬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绝不投
-----------------------------------
①《史记·项羽本纪》。
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 《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