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人的酒歌与酒文化
老野鹤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喜酒、好酒、爱酒,甚至还有“嗜酒如命”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的阿细人,就是这么一个喜酒、好酒、爱酒的古老的民族。阿细人的酒歌和无时不在的酒文化,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在创世纪长诗《阿细的先基》中就有“有酒不想肉,有肉就想酒”的诗句,阿细人好酒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阿细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战婚聘等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阿细人饮酒非常特别,分别有“吃白酒”、“转转酒”、“交杯酒”(涅嫫里几都)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猜拳酒令、酒歌、酒舞和相关的艺术。
酒,作为劳动成果的再加工产品,在生产力低下、劳动产品十分有限的时代,是一种绝对的奢侈食品,因而成为阿细人节日祭祖祭祀敬神中最重要的祭品。
阿细人的酒,是忠贞义情和崇高气节的载体,百姓以酒示友好,英雄以酒盟誓,壮士以酒壮行……酒的功能不胜枚举。阿细人好酒,但喝的是一种豪气、爽气。阿细人的神话传说很直观地告诫后人:喝酒不是坏事,把握得住,方法得当还能成就大事业,但切莫贪杯误事。
阿细人的酒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甘蔗渣酒、苦荞酒、甜荞酒、大麦酒、苞谷酒、用苞谷大麦苦荞等安一定比例酿成的五谷酒、可以医治疾病的泡酒、麻栗子酒、红薯酒、还有用苞谷面捂的甜白酒。写在羊皮纸上的阿细《颂经》中说:“吃的十二样,喝的十二样。这甘美的酒,拿来祭祖先;这清凛的酒,拿来敬诸神。”这里的“喝”就是“喝酒”。解放以前,阿细人社会分工不明确,各人酿各人的酒,于是就有了这名目繁多的酒。阿细人不仅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五谷酒这样的高度酒,而且还有穷苦人喝的麻栗子酒、红薯酒和用苞谷面(有的拌上少量的大米)捂的甜白酒。
阿细人捂甜白酒不是为了尝鲜,而是把它当作一年之中的重要饮食来重视。为此,阿细人捂白酒少则为十几公斤,多的为几百公斤。阿细人捂甜白酒的工序很复杂,唯有能干的主妇才能担任,筛选、脱皮、辗磨、用木甄子蒸,放置簸箕里凉透,然后拌酒药,又置入不会透气的篾箩中压铁后移到灶门口。地上先铺上稻草,再铺上蓑衣,最后铺新鲜的鸡素子枝叶再支上装着米面的簸箕,上面再覆盖一些鸡素子枝叶,最后用草席包围用综绳捆紧,忌猪拱狗扒人挪(以免醒酒捂不熟)。等到有浓郁香甜的酒味透出来,才解开草席让甜白酒出箩,随之送一碗给邻居和亲戚品尝。送去的甜白酒要堆尖,要摸圆,表示金山银山。
阿细人的甜白酒都装在高大而口小的土罐中,塞子是用稻草编的圆柱体,最后用灶灰粑粑糊上,供一年四季饮用。
阿细妇女认为,甜白酒是香是甜、是酸是涩,不在于洒药好不好、多不多,而在于手香不香,好不好。阿细人把会捂甜白酒的主妇叫做“香手”,把捂不出甜白酒的主妇贬做“臭手”。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有些阿细妇女拌一次甜白酒只要一颗酒药,不管米面多寡,酒药用量以次数计而不是以米面计,阿细人称之为“仙手”,说那些米面沾沾“仙气”就可以捂熟了。
老野鹤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喜酒、好酒、爱酒,甚至还有“嗜酒如命”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的阿细人,就是这么一个喜酒、好酒、爱酒的古老的民族。阿细人的酒歌和无时不在的酒文化,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在创世纪长诗《阿细的先基》中就有“有酒不想肉,有肉就想酒”的诗句,阿细人好酒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阿细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战婚聘等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阿细人饮酒非常特别,分别有“吃白酒”、“转转酒”、“交杯酒”(涅嫫里几都)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猜拳酒令、酒歌、酒舞和相关的艺术。
酒,作为劳动成果的再加工产品,在生产力低下、劳动产品十分有限的时代,是一种绝对的奢侈食品,因而成为阿细人节日祭祖祭祀敬神中最重要的祭品。
阿细人的酒,是忠贞义情和崇高气节的载体,百姓以酒示友好,英雄以酒盟誓,壮士以酒壮行……酒的功能不胜枚举。阿细人好酒,但喝的是一种豪气、爽气。阿细人的神话传说很直观地告诫后人:喝酒不是坏事,把握得住,方法得当还能成就大事业,但切莫贪杯误事。
阿细人的酒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甘蔗渣酒、苦荞酒、甜荞酒、大麦酒、苞谷酒、用苞谷大麦苦荞等安一定比例酿成的五谷酒、可以医治疾病的泡酒、麻栗子酒、红薯酒、还有用苞谷面捂的甜白酒。写在羊皮纸上的阿细《颂经》中说:“吃的十二样,喝的十二样。这甘美的酒,拿来祭祖先;这清凛的酒,拿来敬诸神。”这里的“喝”就是“喝酒”。解放以前,阿细人社会分工不明确,各人酿各人的酒,于是就有了这名目繁多的酒。阿细人不仅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五谷酒这样的高度酒,而且还有穷苦人喝的麻栗子酒、红薯酒和用苞谷面(有的拌上少量的大米)捂的甜白酒。
阿细人捂甜白酒不是为了尝鲜,而是把它当作一年之中的重要饮食来重视。为此,阿细人捂白酒少则为十几公斤,多的为几百公斤。阿细人捂甜白酒的工序很复杂,唯有能干的主妇才能担任,筛选、脱皮、辗磨、用木甄子蒸,放置簸箕里凉透,然后拌酒药,又置入不会透气的篾箩中压铁后移到灶门口。地上先铺上稻草,再铺上蓑衣,最后铺新鲜的鸡素子枝叶再支上装着米面的簸箕,上面再覆盖一些鸡素子枝叶,最后用草席包围用综绳捆紧,忌猪拱狗扒人挪(以免醒酒捂不熟)。等到有浓郁香甜的酒味透出来,才解开草席让甜白酒出箩,随之送一碗给邻居和亲戚品尝。送去的甜白酒要堆尖,要摸圆,表示金山银山。
阿细人的甜白酒都装在高大而口小的土罐中,塞子是用稻草编的圆柱体,最后用灶灰粑粑糊上,供一年四季饮用。
阿细妇女认为,甜白酒是香是甜、是酸是涩,不在于洒药好不好、多不多,而在于手香不香,好不好。阿细人把会捂甜白酒的主妇叫做“香手”,把捂不出甜白酒的主妇贬做“臭手”。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有些阿细妇女拌一次甜白酒只要一颗酒药,不管米面多寡,酒药用量以次数计而不是以米面计,阿细人称之为“仙手”,说那些米面沾沾“仙气”就可以捂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