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与徊曳吧 关注:4贴子:227
  • 3回复贴,共1

【梅花三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8-22 23:41回复
    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2楼2013-08-22 23:42
    回复
      乐曲背景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这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所体现。同样地,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并非仅仅注重对形象的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过“传神”也就是通过展现其精神气质、意蕴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价值。
      音乐作品《梅花三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
      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琴曲《梅花三弄》中“三弄”是主题以泛音形式在不同的弦段、徽位上出现三次,而移植改编后的筝曲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主题第一次以泛音形式出现,第二、第三次是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左右手所奏出的乐音交织、碰撞,使原本单纯线性的音符流动更添一份深厚之感。
      该筝曲是在近代琴家打谱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础上进行移植、编订而来。相对于琴曲,移植后的筝曲在结构上略有变动,有删节,显得更为紧凑。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古筝的表现技巧,可谓“琴”味“筝”味兼容并包。
      古琴曲向来被人们认为是曲高和寡,但有些琴曲几近于家喻户晓却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等。琴之技法与琴曲意蕴自然是高深微妙,而乐曲的旋律却深受人们的喜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是人们借物咏怀述志,并借以歌颂、赞美人之高尚情操的佳作。


      4楼2013-08-22 23:43
      回复
        弹奏要点
        乐曲引子部分(第1-13小节)
        是一个节奏稍自由的乐段,音调低沉、庄重,节奏舒缓、宽广,弹奏要稳健有力。
        该部分以空弦散音为主,厚重饱满,左手低八度音的加进使得意境更为开阔,曲调益显庄重,短短一个引子将冬之肃杀、酷寒表现出来。弹奏时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强弱要有一定变化,而不能以同样的力度弹奏,就仿佛近景远景不同的取景,要营造一种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
        该段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动静相谐的对比之美油然而生。该部分中某些单音弹奏时运指要特别注意。总体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拢。八度和音弹奏时,以提弹法为佳,中指与大指同时触弦,手带动前臂抬起离弦,落音干净,出音均匀。某些单音的弹奏要用臂力协同腕力作用于琴弦,用靠弹的触弦方法,以保证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弹性。与此同时,伴随着左手有棱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体感、层次感。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余音及其控制了。因该段集中在低音区,余音较长,左右手协调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没等到足够充分的时间,很容易产生下滑等不稳定余音效果,从而破坏整段的连贯性。
        “一弄”(第14-23小节)
        紧跟在引子之后,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泛音段落(共九小节)。该曲调独立成段,常被节选出来用于泛音的学习和巩固。弹奏时,左手小指或名指浮按在有效弦长的1/2处的泛音点上,右手弹奏触弦宜轻快,但忌敲击,所得到的音是该弦的高八度音。旋律要以呼吸贯之,以保证连贯自然,顺畅不阻滞。右手弹与左手离要配合的恰到好处,左手待右手弹完后要迅速离弦。左手离得早,右手弹得实音(空弦音),左手离得晚,则得到闷声。整段旋律要奏的清澈、透明。该段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羽翻银,如在眼前,生动形象。
        在指法运用上,旋律上行时可以以连续使用食指抹奏的方法,但不能用夹弹(靠弹)法触弦,以免旋律太过连贯以及音色过于平淡。食指的弹奏类似于双食点中的抹奏,在每次弹音前,都需要手腕的轻轻的上扬或跳弹动作,以保证出音具有弹性和动感。下行时,可用连续托指(腕带动、提弹法)。部分音符如音阶上行级进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指序的方法,如第16、20、21小节处的上行音阶。从第24到第29六个小节是过渡句,复转为厚实、饱满之音色。
        “二弄”(第30-39小节)
        弹奏为双手配合段落。右手担任主旋律,要求出音浑实有力但不躁不呆。左手在高音区做固定的音型伴奏。小撮弹奏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音色方面要求出音透明、清澈,根据右手的旋律起伏和力度变化而相应变化力度,保持一定的弹性。第二在弦位转换时,左手要换的连贯、自然,以腕、臂各部位的带动、缓冲等作用于琴弦,而不能上下跳动,以免影响右手旋律之连贯和音色的美感。该段中,左手小撮伴音背景的铺垫,仿佛是在静静地远望满山梅树,静谧而遥远的,动静相谐,细腻传神。该段成为此版本较之别版更加注重左手参与伴奏的段落,体现了古筝本身的表现力和“筝”之味。
        “二弄”之后,紧接着的是乐曲的第二主题(第40-57小节)。
        该段要特别注意“琴”味的拿捏和表现。左手在演奏时,按变的迟速、缓急与尺度等各个方面尤为讲究。该段主要集中在低、中音区演奏,由此左手的按滑需要较大的力气进行按压,以保证音高到位,另外要考虑的是很多的按滑是有节律性的,在时值方面有特别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需要兼顾。此外,滑音要弹的有棱角,要想橡皮筋一样松紧合适,有弹性,而不能一按到底,过于死板。该段处的两处刮奏上下行要衔接好,不能割裂开来。
        该段特点在于十分注重左手的按滑,曲韵丰富多变,韵味深厚。总体上,该段的弹奏要讲究古风之味,可以说是全曲中要求体现琴味最为浓郁的段落。该段的弹奏要确保节奏性的上滑效果时值充分。音符在上滑后复而下滑又紧接着颤、揉等效果,都是古琴音乐中常用的奏法。韵声要衔接自然、顺畅。要弹好该段,需要了解古琴音乐常用的做韵技巧和手法,需要多听来练耳,也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琴韵方面的理论。
        此外,该段所用八度反用勾搭处,中指弹奏要含蓄些,而不能盖过大指的托弦发音。
        “三弄”段(第58-70小节)
        较之于前两弄,曲调根据音乐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为13个小节。旋律音出现在中音区,左手在低音区做相应伴奏,音调刚柔相济,苍劲轻巧并存。右手弹奏要圆润有弹性,明亮而不刺。左手手型要求自然收拢,左手在腕、肘、臂等部位的协作下,有较好的运送能力,左手手指在低中音区轻松游走。
        “三弄”段较之前两弄更添一份活泼、动感,平添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刻画出梅花不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第三弄的速度稍快,但不能过快,力度也要适中,以保证出音和旋律的弹性为要。
        尾声(第71-74小节)
        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也是稍自由的乐段。弹奏要点与引子有些许共同处。弹奏要沉着冷静,乐曲复归平静、闲适。乐曲以泛音结束,空灵、飘逸,令人遐思无限。需要注意的是,该泛音为单手泛音。左手在低音区按滑,过早放松就会产生余音,由此左手保持前一音按滑音高的稳定的同时,右手单手完成泛音弹奏。小指指肚点在1/2泛音点上,右手大指弹弦后迅速离弦。乐曲首尾两个部分虽为散板,但也要讲究整体性,注意乐句与乐句间的连接和音色的整体统一。要注意气息宽广,不能呆板地按照某种规定的拍子一拍到底。


        5楼2013-08-22 2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