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文yáng@③原撰、董康辑补的《曲海总目提要》卷46亦著录了《虎口余生》:
《表忠记》 一名《虎口余生》。近时人作,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未知是否。演明末李自成之乱,本朝大兵声讨,小丑殄灭,死难忠魂,俱得升天,故曰《表忠记》。其端则米脂县令边大绶掘闯贼祖父坟茔,后为贼击,几死。皇师诗贼,大绶获全,且得邀恩至显官。其自述有《虎口余生记》,故又谓之《虎口余生》也。事非无因,择其有可据者,详载于后……
诚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对《虎口余生》的著作权,“黄文yáng@③出以存疑口气”,这是无需争辩的;但谓“最为有见”,则完全是周先生个人为证成自己的观点而提出的看法,尚值得商榷。因为,第一,黄文yáng@③谓“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未知是否”,仍然把曹寅与《虎口余生》联系了起来,而并未归之其他“南士”名下,更未点明“南士”姓名,以存两说。第二,从黄文yáng@③的履历看,其“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虽然他又谓“未知是否”。考黄文yáng@③,字时若,又字秋平,江苏甘泉人,诸生。其生年为乾隆丙辰元年(1736年),文yáng@③《扫垢山房诗钞》卷5《寿吴柏槎六十》诗有“我生岁丙辰,君生岁丁卯”句,可证。其卒年不详,据阮亨《瀛舟笔谈》载嘉庆乙丑(1805年)正月十六日文yáng@③生日阮元招饮于积古斋,则其卒年当在嘉庆十年以后,享年至少70岁。文yáng@③尝从姚鼐学古文辞,尤善词曲。乾隆帝为严密控制民间戏曲,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诏令两淮盐运使伊阿龄于扬州设局修改曲剧,图思阿继之,历经两任,凡4年事竣,黄文yáng@③任总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州织造府进呈古今词曲,文yáng@③奉旨修改,因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遂成《曲海》。值得注意的是,精于戏曲的黄文yáng@③曾在扬州、苏州校订词曲,这自然使我们想起曹寅曾任苏州织造(1690年)、继任江宁织造(1691年)以及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起与苏州织造李煦轮番兼任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的经历,曹寅的风流余韵在扬州、苏州、江宁肯定还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江南“校改元明及国朝各杂剧传奇”的黄文yáng@③对朝廷重巨曹寅在江南的影响亦不会不有所感知,他对《虎口余生》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出以存疑口气,主要是由于他相距曹寅生活的时代已有数十年之久,对刘廷玑《在园杂志》及方扶南的诗大约亦不曾寓目,所以审慎地云“未知是否”。而无论如何,他仍著录着“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的文字,他之“闻”当不会是捕风捉影吧?以学识渊博著称于世的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卷17“《后琵琶》”条下引刘廷玑《在园杂志》关于《虎口余生》的记述后即云:“按《虎口余生》曲本,余曾见之,今梨园亦有演者,然其为曹子清手笔,则知者罕矣。”俞樾的看法当亦不是无中生有吧?因此,我们翻检一些戏曲论著,可以看到一般都肯定曹寅为《虎口余生》的编撰者,如王季烈《yǐn@⑦庐曲谈》、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即是。
综上所述,根据刘廷玑《在园杂志》、方扶南的诗和注、曹寅的《楝亭书目》以及《永宪录》、《曲海总目提要》等古籍的记载,《虎口余生》的著作权应归属于旷世奇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周汝昌先生的“南士说”是不能成立的。
注释:
[1] 见《楝亭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
[2]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3]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4]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5]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6]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7] 见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1册第6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版。
[8]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
[9]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曹寅的诗词曲艺都非常出色,他自己曾经评价“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惜乎其末年修订自己的楝亭集,将年少之作删之甚多,几占十之八九,所以几乎不辨其词曲面貌。但是从他存世的剧作《续琵琶》和《北红拂记》,多少能够探得其才华之一二。另,曹寅作词受浙西派和阳羡派影响最大,可能不契合现代年轻人的小情小调与优美文辞,但是胸怀意境均有之。其诗作就我品读,喜欢其中的烟火尘世气息)
《表忠记》 一名《虎口余生》。近时人作,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未知是否。演明末李自成之乱,本朝大兵声讨,小丑殄灭,死难忠魂,俱得升天,故曰《表忠记》。其端则米脂县令边大绶掘闯贼祖父坟茔,后为贼击,几死。皇师诗贼,大绶获全,且得邀恩至显官。其自述有《虎口余生记》,故又谓之《虎口余生》也。事非无因,择其有可据者,详载于后……
诚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对《虎口余生》的著作权,“黄文yáng@③出以存疑口气”,这是无需争辩的;但谓“最为有见”,则完全是周先生个人为证成自己的观点而提出的看法,尚值得商榷。因为,第一,黄文yáng@③谓“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未知是否”,仍然把曹寅与《虎口余生》联系了起来,而并未归之其他“南士”名下,更未点明“南士”姓名,以存两说。第二,从黄文yáng@③的履历看,其“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虽然他又谓“未知是否”。考黄文yáng@③,字时若,又字秋平,江苏甘泉人,诸生。其生年为乾隆丙辰元年(1736年),文yáng@③《扫垢山房诗钞》卷5《寿吴柏槎六十》诗有“我生岁丙辰,君生岁丁卯”句,可证。其卒年不详,据阮亨《瀛舟笔谈》载嘉庆乙丑(1805年)正月十六日文yáng@③生日阮元招饮于积古斋,则其卒年当在嘉庆十年以后,享年至少70岁。文yáng@③尝从姚鼐学古文辞,尤善词曲。乾隆帝为严密控制民间戏曲,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诏令两淮盐运使伊阿龄于扬州设局修改曲剧,图思阿继之,历经两任,凡4年事竣,黄文yáng@③任总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州织造府进呈古今词曲,文yáng@③奉旨修改,因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遂成《曲海》。值得注意的是,精于戏曲的黄文yáng@③曾在扬州、苏州校订词曲,这自然使我们想起曹寅曾任苏州织造(1690年)、继任江宁织造(1691年)以及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起与苏州织造李煦轮番兼任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的经历,曹寅的风流余韵在扬州、苏州、江宁肯定还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江南“校改元明及国朝各杂剧传奇”的黄文yáng@③对朝廷重巨曹寅在江南的影响亦不会不有所感知,他对《虎口余生》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出以存疑口气,主要是由于他相距曹寅生活的时代已有数十年之久,对刘廷玑《在园杂志》及方扶南的诗大约亦不曾寓目,所以审慎地云“未知是否”。而无论如何,他仍著录着“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的文字,他之“闻”当不会是捕风捉影吧?以学识渊博著称于世的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卷17“《后琵琶》”条下引刘廷玑《在园杂志》关于《虎口余生》的记述后即云:“按《虎口余生》曲本,余曾见之,今梨园亦有演者,然其为曹子清手笔,则知者罕矣。”俞樾的看法当亦不是无中生有吧?因此,我们翻检一些戏曲论著,可以看到一般都肯定曹寅为《虎口余生》的编撰者,如王季烈《yǐn@⑦庐曲谈》、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即是。
综上所述,根据刘廷玑《在园杂志》、方扶南的诗和注、曹寅的《楝亭书目》以及《永宪录》、《曲海总目提要》等古籍的记载,《虎口余生》的著作权应归属于旷世奇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周汝昌先生的“南士说”是不能成立的。
注释:
[1] 见《楝亭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
[2]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3]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4]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5]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6]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7] 见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1册第6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版。
[8]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
[9] 见《红楼梦新证》上册第356-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曹寅的诗词曲艺都非常出色,他自己曾经评价“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惜乎其末年修订自己的楝亭集,将年少之作删之甚多,几占十之八九,所以几乎不辨其词曲面貌。但是从他存世的剧作《续琵琶》和《北红拂记》,多少能够探得其才华之一二。另,曹寅作词受浙西派和阳羡派影响最大,可能不契合现代年轻人的小情小调与优美文辞,但是胸怀意境均有之。其诗作就我品读,喜欢其中的烟火尘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