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吧 关注:191,373贴子:856,926

回复:【姚明】既然这么冷清,那我来为姚把楼盖好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姚麦最棒 可以加精么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5楼2013-08-23 12:08
回复
    《火箭蹿升的姚明》连载。。。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6楼2013-08-23 12:10
    回复
      (一)序 徐济成:杨毅对姚明的“矮化” ——徐济成 我是杨毅的FAN。当然不是看他打的球,而 是看他写的球。 杨毅在篮球场上属于意识一流、技术二流、 身体三流的“业余球员”,但是这毫不妨碍他用一 流的情感去体验篮球,用一流的文笔去写姚明。 杨毅打球还有一个特点,不管对方比他壮多少, 只要是发挥出色的家伙,他都敢只身上去“人盯 人”,全然忘记他们队当时守的是联防,有点和你 叫板死磕的劲头。 在众多采访篮球的记者中,也有一个专门 的“姚之队”,他们或是自愿或是被报社的头儿逼 着,常年追着姚明,从冬天到夏天,从中国到美 国,但是在这支“姚之队”中,现场看姚明的关键 比赛最多的当数杨毅,这有点像他打球时候的“人 盯人”,而且是纯自愿。 如今中国的篮球新闻几乎变成了“姚明新 闻”。走出首都机场的候机楼,你会赫然发现有 24幅巨大的姚明广告矗立在各个出入口前,关于 姚明的文章和专著也和他的广告一样随处可见。 但对于成千上万的“姚迷”或关注者来说,姚明不 是离我门更近了,而是更远了。因为我们可以了 解姚明的一举一动甚至连他打的一个哈欠都可以 被放到网页上,但是我们很少知道姚明的内心。 各种文字、图片和音像已经把姚明幻化成了 一部篮球《红楼梦》,一万个人看过之后可能会 有一万种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唯独鲜知姚明自 己的感受。在他人生历程最关键的几个转折点, 在他心潮澎湃感悟篮球的那些夜晚,杨毅一直“人 盯人”地跟在他的身边,姚明感悟着篮球,杨毅感 悟着姚明,于是就有了书中的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年的沉淀和 升华,所以当这星球上关于姚明的“专著”和画册 已经达到“两双”*的时候,杨毅依然在沉淀着他的 文字。杨毅写新闻以快出名,但是出书却成为最 慢,原因正在于此。因为写一个人的外在如同照 相,而写一个人的内心却必须酿酒。 杨毅把他的“姚之酒”端上桌面,品酒不同于 饮水。饮水是为了解渴,品酒是为了抒怀。所以 连姚明自己也说杨毅写的书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端起这杯酒,你就能品味出一个不一样的姚明, 在各种堆积如山的姚明篮球数据之外,我们可以 看到一组姚明心灵的轨迹。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 姚明所经历的一切,但是从中你我都可以读出似 曾相识的酸甜苦辣,因为姚明再高,双脚踩着的 地方依然是你我同在的人间凡界。 由于身高的原因,姚明很容易被“另类化”、 “神圣化”、“妖魔化”,特别是在出名而且是出了 大名之后。除了他的家人和队友,很少有人能够 用平常心态看待姚明。好在杨毅是为数不多的几 个真正走进姚明内心的“外人”,于是他也试图让 更多的“外人”走进去,去体察那里的风起云涌。 “人盯人”是很累的,杨毅在球场上坚持不了 多长时间,但是我希望他在姚明身边坚持下去。 如今的姚明身边不乏“人盯人”的记者,但是能 够“心盯心”的屈指可数。当很多人在努力地“高 化”姚明的时候,杨毅却在不断地“矮化”着他的这 位朋友,力图让更多的人可以在 心理上和姚明平视。 这就是姚明所说的杨毅的书和“别人不一样的 地方”。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7楼2013-08-23 12:12
      回复
        ⒈去理想国的路上 在我开始给你讲述姚明的故事的 时候,他在NBA的第二个赛季已经开始。 这时候的姚明,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篮球明 星。在NBA的第一个赛季,已经使他成为中国篮 球历史上影响力最大和最耀眼的人物。 在从美国回到中国土地上的五个月间,姚明 先倡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击非典的捐款运动, 以其巨大的社会号召力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之一;接着在一个上海的早晨,穿一袭白衣的姚 明带领着数千民众跑过刚刚落成的卢浦大桥,从 此成为了故乡上海的城市形象代言人。 当他再次离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他背后 的中国大地上,姚明已无处不在。当你低头的时 候,他就在手里的百事可乐罐上;或者当你抬头 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耸立在城市里的姚明代言的 巨大的联通广告。在现实意义上,姚明摇身一 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家偶像。 这是一个高大的,从外面看上去凛然不可欺 近的姚明。 然而从个性上而言,姚明却是我见过的最特 殊的被采访者。在上海的生长让传统和现代的气 质混杂在他的性格当中。他谦卑而高傲,自信而 自微,精灵而木纳,固执而变通。他时常显露出 大智慧,那是包裹在巨大身躯之中的内心的质 感。 这样的姚明,其实是一个在威风凛凛的表象 下极度单纯的人。人越单纯,常常越唯美。 姚明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喜好和厌恶,他容 易去喜欢一个人,就像他容易去厌恶一个人一 样。他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过于相信这个 世界上还有某种特别清澈的东西存在,他总是认 为可以用自己的办法去解释一切,然后让他身边 的一切都尽量变得很完美。于是即使贵如今日, 姚明常常并不满足。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8楼2013-08-23 12:16
        回复
          23岁的姚明,还在去他的理想国的路上。 姚明和他的休斯敦火箭在路上 火箭在拥有姚明的第一个赛季仍然没有打进 季后赛,那是他们连续第四个赛季。于是小个 子,秃头,肿眼泡的主教练杰夫.范甘迪代替了鲁 迪.汤姆贾诺维奇,他在新赛季开始指挥启用了新 标志和新球馆的休斯敦火箭。 对于以半场攻防和使用中锋见长的范甘迪而 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开始指挥姚明。 范甘迪比姚明早到休斯敦几个月。等姚明回 到休斯敦,范甘迪已经在这里扎下了营盘。 他把汤帅的办公室腾空了,搬到走廊边上的 一间小办公室里,说在那里更容易集中精力。原 来汤帅的那间办公室在火箭的训练基地西线网球 俱乐部的二楼,虽然算不上豪华,但也宽敞惬 意。姚明有一次走到二楼,推开那间房门,只看 到依旧还挂在墙上的1994年和1995年夺冠欢庆的 照片。 他带来了新的教练组,每一个人都是当年的 纽约嫡系,包括传奇中锋帕特里克.尤因。原来的 教练组里,有的人去其他城市谋了新差,有的人 还在家等待机会。汤帅的智囊团里唯一留下的人 是个叫韦尔什的白人教练。他以前是真正的助理 教练,比赛前总会站出来给大伙儿鼓劲儿,但现 在不再有他说话的地方。去客场的时候,他拎着 包,总是悄悄的跟在大队人马的后面。 另一位曾在汤帅手下工作过的是体能教练安 东尼.法尔松。他曾在夏天的8月来过北京。当时 对外界的说辞,是来看看姚明的身体状况,为他 制订一下后面的训练计划。而事实上,法尔松只 在饭桌上见过一次姚明,聊的几乎都和篮球无 关。菜过五味,法尔松拿出一个大信封,从里面 掏出三封信来——原来这一程,只是为了送三封 信给姚明,范甘迪亲笔一封,两位主要的助理教 练每人一封。 在姚明还没到饭店之前,我和法尔松闲聊。 我问他:“范甘迪和鲁迪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法尔松说:“大家都认为范甘迪是一个工作 狂。他不停的工作,而且要求别人也和他一样。 以前鲁迪对一些年轻球员会比较放得开,他会指 定一个大的方向,然后由球员们自己去任意发 挥;而范甘迪是,我要求你怎么做,你就必须怎 么做。他更加严格,在球场上,他要求队员们必 须按他说的办,一点都不能错。” 我说:“所以你就被派到这儿来了?” 法尔松苦笑着摇摇头,说:“没办法,这就是 工作。” 这是一个30多岁,但看上去像50的小老头。 万里送书,好不辛苦。法尔松只在北京停了3 天,时差刚倒过来,就飞回了休斯敦。法尔松言 谈里颇有点无可奈何,汤帅在的时候,从没让他 这么干过。他说自己和球队的合同就剩两年了, 再干两年就回家抱孩子。 范甘迪和汤帅的确太不一样。他很少笑,常 常用下嘴唇含着上嘴唇,双眼深如鹰隼。休斯敦 的人们这十几年来已经习惯了汤帅的笑容。火箭 广播电台的老播音员华纳从前总喜欢趴在新闻发 布会的桌子上对汤帅提问,汤帅会对他咧开大 嘴,然后说:“又是你,我的朋友。”但现在不会 了。范甘迪端坐在桌子后面,和他一样秃脑门的 老华纳只是把手里的录音棒伸过去而已。 所以在开始的那段日子里,范甘迪有时只微 微一笑,就让人受宠若惊。大前锋莫里斯.泰勒在 训练之后竟然会专门对记者说:“范甘迪今天笑 了。”但姚明说:“我没发现啊,他一直板着脸 么?”也许只有姚明一个人,没有在大清洗和大变 化之后的那种肃杀中感到威胁。我在电话里跟他 开玩笑:“不可能,难道范甘迪只对你一个人笑不 成?” 有一天,姚明坐在休息室里他的衣橱前。前 一天的比赛之后,范甘迪刚刚骂过弗朗西斯打球 太独,休斯敦为这事儿炒得天翻地覆。那时候更 衣室里都是美国记者,在那边围着弗朗西斯。姚 明用他们都听不懂的中文说:“现在这个时候,我 绝对不能说话。” 他当然不能,他也不需要说话。这支休斯敦 火箭队正在成为另一个姚之队。让姚明渐渐成为 进攻的轴心和主导,让他可以像大梦奥拉朱旺一 样每场可以触球50次,让火箭队的攻势从他手下 发动,就是范甘迪的风格和目标。 在波特兰,他们的第一个季前赛客场。球队 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就住进了波特兰环城大河之畔 的酒店。按照汤帅时的规矩,球员要到比赛当天 下午四点钟以后再集中,这之前的那个晚上,正 是进城寻开心的好机会。如果玩到半夜或者天明 回来,也可以一觉睡到下午,耽误不了打球。大 伙儿领完房卡,正盘算着晚上去哪儿HAPPY,范 甘迪就站在酒店的大堂里发了话。 他说:“我希望你们今晚都好好休息。明天早 上8点钟,你们都要起床,我们一起吃早饭。然 后我们再一起吃午饭。” 这是姚明从小就喜欢了的管理办法,这几乎 就是为姚明设计的东西。但美国人也许从来没见 过这一套,他们你看看我又我看看你,可他们必 须咬牙去接受。弗朗西斯已经习惯了那种轻松的 生活,但那样的日子再也没了。范甘迪说了狠 话:“任何人都得适应我的要求。如果有五个人达 到了我的要求,我就用这五个人打球。” 这句话换一种方式说,是“任何人如果不适 应,要么坐着,要么滚蛋”。 自然,一切都并非那么简单。姚明要走到人 们期待的那个地方,或许需要3年,或许5年。姚 明说:“什么事情我都喜欢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但毕竟,很多改变都在渐渐的真实起来。 他穿着火箭队的新球衣,两侧肋下的条纹将 他的身影拉得更长。他从华美的更衣室里走出, 穿过狭长的通道,站在全新的丰田中心的球场 上。这不再是康柏中心,这里将通往他的世界。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9楼2013-08-23 12:17
          回复
            中间漏了——自序 不得不写的姚明 我写姚明,算是写出了点儿名。 一年半以前,姚明刚刚拿了CBA冠军,就有 人约我为姚明写书。但那时候姚明说,他不想那 么早的出传记。于是作罢。 从那时候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姚明的画 册和书,不经他同意而出版的,已经有四五本之 多。 所以,在真正筹划和准备这本书的时候,我 给姚明打电话,说:“我打算把写你的那本书出 了,你有什么意见么?” 姚明说:“让我考虑考虑。” 我问:“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已经出了那么多 本了。因为是朋友,所以我想跟你说一声。” 他说:“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 肯定也不一样。这些年,你看见的和知道的太多 了。” 我说:“我只不过不想让那么多有意思的故事 浪费掉。很多东西,如果我不写,就再也没有人 能写了。因为故事发生的时候,只有我一个记者 在那里。我只是想把那些历史写出来给别人看, 也给自己看。” 姚明说:“其实他们那些人出书的时候,我就 想,还不如叫你出了。你写出来的,应该是最贴 近我自己的。我没事儿的时候还可以拿一本儿 看,解闷。多好玩呀。” 当时说好,由他自己来给这本书写序。但第 二天中午,姚明打了电话来,说这件事情暂缓。 原因他没说的时候我已经猜到,因为TEAM YAO(姚之队)作价150万美元把姚明的第一本 自传卖给了ESPN,将由专栏作家RIC BUCKER为 他执笔,在明年的雅典奥运会之后出版。他的代 理人说,他不能为其他书作序,否则会影响ESPN 的那本自传。 姚明说:“序我是肯定写不了了,如果你要 出,只能是跟我没有关系。” 说到这里,这本传记的定位已经区别于百事 可乐、搜狐网或者是中国联通。按照严格的意义 上来说,如果一本写历史的传记不能算作正史, 那就得归入野史。 可是其实野史常常比正史好看。陈寿写的 《三国志》是正史,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 野史。但姚明就爱看《三国演义》,他从来没看 过《三国志》。 好吧。虽然如此,我仍然将以一个新闻记者 的良知和道义去恪守真实,同时保护姚明不受到 伤害。如果这本传记当中的某些细节,因为时间 的浸染和转述的差别而与事实略有出入,我愿意 向我的读者们和姚明道歉。但我拥有足够的自 信,我笔下的故事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刻,的确就 那样的发生过。 四年以来,我在不停的追踪采访着姚明。我 是他的好朋友之一,但我尽量将他的思想和生活 呈现给球迷;我是他的维护者之一,但我尽量去 对他作出公正的评判。从上海到宁波,从印第安 纳到休斯敦。有一天我把电脑中所有我写姚明的 文章聚到一起,发现已经超过了50万字。在这50 万字当中,有很多英雄、豪情、壮志,也有感 伤、欺骗和阴暗。 在这之前,已经有过关于姚明的专著。但还 从没有一个和姚明一起见证过他的每一个伟大时 刻的记者,来写过一本关于姚明从小到大的传记 故事。这本书里并没有像他鞋子的号码这样的生 活细节,只有为篮球而生的姚明的成长历程。我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而不是已经被 妖魔化的姚明,了解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否 则,或许会有一些段落化作历史的暗角。 因此于我而言,这是不得不写的姚明。 最后,祝愿RIC的书成为最成功的专著。我 和他一起吃过烤牛肉,他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兄。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10楼2013-08-23 12:52
            回复
              2.去理想国的路上(中) 姚明和他的中国男篮在路上 如果你问姚明,他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会 告诉你,是率领中国男篮拿一回世界冠军,而不 是在火箭队拿NBA总冠军。当然,说完了以后, 他会再加一句:“我也知道,这就是一个梦想。” 姚明年纪轻轻,但在中国男篮里已经是员老 将。他在1998年第一次被招进国家集训队的时 候,上世纪纵横中国篮坛的那批老将——胡卫 东、孙军、李晓勇、巩晓彬、刘玉栋等人还如日 中天。现在一转眼,中国男篮里已经没有他们的 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在莫克、朱芳雨、杜锋、龚 松林。他们和姚明一样,同生于20世纪80年代。 但因为他们进国家队的时间远远晚过姚明, 姚明喜欢叫他们“小的”,叫自己“老的”。他最喜 欢听的奉承,是你对他说:你们这帮老的就不能 怎么怎么样,这家伙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7月和8月,中国男篮连续在9座城市做不断 的巡回热身表演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姚明扳着 指头说:“现在国家队里,就是八一的李楠、张劲 松,还有大巴(巴特尔)在国家队的时间比我长 了。老范33岁了,要说比我打10岁,可是他在国 家队的时间都没我长。” 他还说:“当初我开始打国家队的时候,就 想,我竟然能跟这帮老家伙在一个队打球了,那 种感觉真有点难以置信。可我毕竟平时和他们在 CBA联赛里还交过手,也算挺熟悉的了。现在这 帮小的,有的人都从来没在CBA里和我打过球, 你说他们会怎么想我?” 姚明很喜欢跟小的说话。就算他坐在替补席 上不上场,也会唠唠叨叨的去指导杜锋和莫克, 叫他们注意对方中锋背上的感觉,教他们什么时 候贴上去最合适。他还告诉刚刚被NBA选中的薛 玉洋,到那儿先老老实实的给老队员背包带鞋, 他就是这么过来的,不然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那是在一次晚饭上。薛玉洋埋着头吃烤牛 肉,偶尔点点头,姚明说得津津有味。 姚明已经两次出战过世界大赛。2000年在悉 尼奥运会,中国男篮是第10,姚明被世界所发 现;2002年在印第安纳世界锦标赛,中国男篮是 第12,姚明进了最佳阵容。但提起这两次比赛 来,姚明总有点痛心疾首的味道。他老是说:“以 前咱们没中锋的时候,人家那帮老的是怎么打的 球啊,怎么就两次打进世界八强了?咱们现在好 像离前八越来越远了似的。” 中国男篮在印第安纳世锦赛上领先24分的情 况下,被新西兰队用全场紧逼彻底打乱了节奏, 球一次一次被生生的抢走,最后新西兰反败为 胜;后来在釜山,中国男篮在终场前22秒仍然领 先7分,但韩国队如法炮制,再次用全场紧逼抢 乱了中国队,在终场前把比分扳平,最后在加时 赛里赢得了胜利。 有一次,我问姚明,说,你知道中国篮球历 史上对世界篮球的三大贡献是什么?他说,不知 道。我告诉他,第一是黄百龄老先生发明的单手 急停跳投技术;第二是快攻中的战术组织;第三 是把全场紧逼当成一种战术来使用。姚明听完, 一脑袋扎进被子里,捂了半天,最后说:“咱就啥 也别说了。” 其实他的嘴总也闲不住。巡回热身赛从合肥 回北京,姚明在机场里和已经加盟了澳大利亚老 虎队的36岁的郑武聊天,两个人都用上海话,你 一言我一语说得高兴。 郑武说:“我们那时候就是没有大个子,见到 个2米10的,我们就没办法了。你们现在,真是 好家伙,看见你们噼里啪啦的盖他们,我心里这 个解气呀!” 姚明说:“可成绩比你们那时候差远了。你看 了龚松林没有?他打球很灵的,小球给的特别 好。我觉得他要是发展的好,将来老家伙里面, 他大概能有点你的样子。” 后来负责组织比赛的中体公司的工作人员 说,老虎队的登机牌已经办完了,可以先进去 了,中国队的再等一会。姚明和郑武就一直站在 中国队的队伍里聊着,直到有人回过头来叫“郑 武,要进去了”,郑武才恍然大悟。有天晚上郑武 一边说一边笑:“我还当自己是中国队的呢。嗐, 十多年了。”我把这句话说给姚明听,姚明叹了口 气,说,老家伙们都撤啦。 在回休斯敦之前,姚明先帮助中国男篮在哈 尔滨拿下了亚洲锦标赛的冠军,这样明年他们才 能去雅典。两年以前在上海,姚明已经是亚锦赛 的MVP,但当时他还没去NBA,没有像现在这 样,所有人都盯着他,当他是半支中国队。国家 队的老教练蒋兴权不承认要把姚明打造成中国队 的核心,姚明说:“这点我认同,核心这东西不是 谁封的,不是说让谁当核心他就能当核心,这完 全是自然形成的。大伙儿都觉得他成,他有这方 面的能力,自然就是核心了。” 在北国冰城的夜色里,姚明成了亚洲篮球历 史上绝无仅有的霸王,他是亚洲篮球的奥尼尔, 是亚洲篮球总决赛里的蒂姆.邓肯。最后的那场中 韩浩战,当韩国人的三分球像烟花一般绽放,姚 明怒吼一声,成了中国男篮照亮希望的灯塔。 姚明问过我一句话:“你说等2008年奥运会 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样子?”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11楼2013-08-23 12:55
              回复
                姚明和他的信念在路上 在哈尔滨亚锦赛开赛前2天,姚明把穿了6年 的耐克(NIKE)鞋脱下来,换上了锐步 (REEBOK)。 做这样的决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中 国男篮已经驻扎在哈尔滨。那两天,姚明在电话 里的声音听上去总是很低沉,任何话题都激不起 他的兴趣。他说:“你不要跟我说任何关于这方面 的话,不要做任何评价。我跟其他人都是这么说 的,谁也不要来干扰我,让我自己来做这个最后 的决定。” 因为他和耐克感情不浅。1997年姚明初涉江 湖时,瘦弱而不堪一击,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行。 当时的耐克中国区总监陆海瑞认定了他会有大发 展,前途不可限量,就坚定不移的支持他。耐克 送姚明去过欧洲,也送他去过美国。在姚明还是 个孩子的时候,耐克和他签下的第一笔赞助合同 是每年12万人民币。12万人民币今天在姚明面前 形如草芥,但人不能忘本,水不能绝源。虽然陆 海瑞离开耐克之后,耐克在与姚明续约的问题上 趋于保守,但姚明没忘当初的知遇之恩。 在耐克和锐步竞逐的时候,姚明曾说:“我心 里有个界限。如果耐克的报价和锐步的差距在 500万美元之内,我就会签耐克。” 那就签耐克好了,又何以在这两家公司长达 数月的追逐中犹豫不决?本来,姚明几乎已经作 了决定,耐克几乎赢得了姚明,那就等于赢得了 未来中国和NBA的超级市场。 一位参与了这场球鞋大战的内部人士说:“在 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耐克已经基本上获得了姚明 的口头认可。他们作出了具体的合同文本,而且 交到了姚明的手上。你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通 过了姚明。但在最后时刻,他们在文本上的某个 条款里被发现了问题。我无法确认,这个问题是 蓄意还是无意间出现的,但它在这场交锋里最终 使耐克失去了几乎已经赢得的姚明。” 为姚明处理各种事务的姚之队的组长章明基 说:“我必须说,耐克在整个竞争过程中的表现是 非常职业的。但是他们在最后出现了一个疏漏。” 姚明在作出决定的时候说:“这不是钱的事 情。你可以少给我钱,但是你必须诚实的面对 我。”在那个取舍的判定之中,他显得痛苦而坚 决。 当时以当年110米栏名将李彤为首的耐克北 京分公司人员都屯兵哈尔滨,计划随时根据波特 兰总公司的指示作出应对性的决策。一位知情者 说,在姚明通知耐克他将与锐步签约之后,耐克 总公司方面极为震惊。失去姚明,令他们对中国 未来市场的开拓难以想象。他们开始最后的挣 扎,向姚明提出了第二次报价。他说:“第二次报 价之高令你难以想象。耐克现在手里有勒布朗.詹 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两位明星,但给姚明的报价 相当于一个勒布朗.詹姆斯再加上三分之二个科 比.布莱恩特。” 这个报价世所罕见。事实上,锐步最终签下 姚明的价钱只有耐克第二次报价的40%左右,在 合同进入第7年之后,还含有这份合同是否能延 长到姚明的整个NBA职业生涯的条件。这个条件 绝不容易——在未来的7年之内,姚明至少要3次 出现在全明星赛场上。与之相比,耐克出价高若 云天,而且不含条件。 在哈尔滨的一个晚上,耐克公司中国总部的 一位职员给我打来电话说:“上面的意思是,无论 花多少钱,都要让姚明回心转意。我们现在出了 天价,你说还会有用么?” 我说:“已经太晚了。” 姚明最终没有为钱而回头。在亚锦赛开赛的 第二天晚上,ESPN率先作出了姚明与锐步签约的 报道。 姚明笑:“你知道,我这个人,宁可有个东西 会逼着我往上冲,也不愿意背着一堆钱,坐在原 来那个地方。”当时在他的房间里,姚明左手托着 一只锐步鞋,右手托着那只耐克公司著名的 YAO11,轻轻叹了口气。“耐克好看,锐步舒 服,”他说,“我还是挑舒服的吧,这比较实在一 点。” 章明基后来对我说:“在钱的这件事情上,我 真的很佩服姚明的人生观。换了我,这么大的诱 惑,恐怕做不到这一点。” 章明基还说:“为姚明打理这些事情,其实并 不容易。在类似这样的取舍面前,恐怕一般的代 理团队或者管理层都不会接受姚明的这种信念。 他太理想化了,有时候甚至有乌托邦的感觉。但 是我们也觉得他很单纯和很讲情义,而且希望帮 他一起保持下去。因为钱是没有底的,姚明更在 乎钱之外的东西。” 这时的姚明,绝不像一个身价以数千万美元 计的超级巨星。 很早以前,当姚明还在CBA和王治郅巅峰对 决的时候,大郅跟我说过一番话。“人都是会变 的,”他说,“每个人生出来都是有性格,有棱 角,有理想,有信念的。但很多时候社会和周围 的环境不允许,就会慢慢的磨你,就把你的那些 棱角磨平了,你就没有那么多从心里坚持的东西 了。比如说你是写东西的,将来有些东西你就不 敢写了;有些事情你想做,但其实你不能那么 做。” 从那时到现在,转眼已经3年。姚明还没有 被磨平。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12楼2013-08-23 12:57
                回复
                  姚明和他的叶莉在路上 姚明对他和叶莉的情感一直保护极深,所以 我一直避讳。在接下来的这部传记中,你仍然看 不到关于姚明和叶莉的故事。我只是想在这里不 咸不淡的说两句而已,因为爱情对于姚明而言, 实在是很重要的东西。 2002年的春天,姚明拿完CBA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问他,要是将来去打NBA,在季后赛开始 之前,叶子有事说让你回来。你要回来,就拿不 了总冠军;你要留在美国拿总冠军,就很有可能 失去她,你怎么办?姚明干干脆脆的说:回来。 姚明和叶莉都极为单纯。虽然如今两人都已 名声在外,姚明更是声名显赫,但两人却常常如 同躲藏在自己的象牙塔之内,与外界很少沾染。 两人一个出自东方男篮,一个出自东方女篮,如 今双双在国家队效力;一个住四楼,一个住五 楼;从恋爱开始到现在,两人相依相偎,心中只 有彼此,这是典型的王子与公主式的爱情。 岂止是姚明和叶莉,他们身边的朋友们也在 努力的维护着这样的爱情。因为越单纯的东西越 让人珍惜,却也越容易被伤害和破碎。2002年女 篮世锦赛的时候,他们俩的故事最开始被媒体披 露出来。姚明拼命想挡着,但在现在这样一个时 代,想挡是挡不住的了。更要命的是,报纸上写 的很多故事都是记者编出来的,根本没有那回事 儿。叶子一个小姑娘,为这些事情哭了好几趟。 其实叶莉是个很勇敢也很要强的女孩。大约 两年以前,她把腿伤了,伤的还很重,有人说, 她再也不能恢复到从前那样儿了。可她非咬着牙 治疗,然后进行恢复性训练,那股子精神让中国 女篮的主教练宫鲁鸣看了都竖大拇指。在疗伤的 过程当中,叶子错过了亚锦赛、世锦赛、亚运 会,但她就是不放弃,今年终于能参加大运会 了,明年还想去雅典。 姚明在美国打NBA的时候,叶子在国家队里 边练边养。有次我有空,就开车去接她出来吃 饭。 饭桌上我说:“叶子,你这么扛下去,是不是 会太勉强了?” 叶子说:“有什么勉强的,我就是喜欢。” 我说:“现在大姚能挣这么多钱,什么都不愁 了。你接着打下去,也未必能打成什么样。不如 趁现在去美国读个大学,念念书,想打球还可以 在那边打NCAA,两个人还可以常见面。” 叶子说:“他有那么多钱是他的,我就想接着 打国家队。” 我说:“那打完雅典行了吧?” 叶子说:“还有北京2008呢。” 两个人对篮球都这么执著,真是很难的事 情。 但反过来说,生活就这样变得聚少离多了。 姚明打NBA的时候,在美国一下就是半年多。等 他从美国回来,还要和叶莉各忙各的比赛。好不 容易能够见个面,一对大个子的恋人一不能去逛 街,二不能去看电影,否则马上会被围起来。都 在这花一般的年龄,谁能不寂寞? 姚明和叶子都是彼此的初恋。有人说,初恋 最后都没有结果;也有人说,不在一座城市生活 就谈不成恋爱。不知有没有例外。 衷心的祝愿姚明和叶子能够有一个结果。不 为两个人的孩子也许又是国家队的一代中锋,只 为了纯净似雪的爱情。 有这样多的牵挂,让姚明努力的行走。 姚明还是那样的年轻。在这个年龄上,他实 在已经展现和获得了太多的东西。 他让全NBA承认了来自中国的状元新秀的价 值,让火箭队欣喜若狂;他入选全明星首发阵 容,创造了亚洲人的奇迹。同时在篮球本身上, 他史无前例的将全面技术和灵活性融合在7尺6寸 的高度之上,开辟了篮球技术的身高疆界。 在上赛季前往NBA之前,姚明从来没有接触 过美国篮球氛围,这事实上使他在新秀赛季初期 的表现大受影响;在国内时从不注意力量训练然 他在篮下的殊死肉搏中吃了大苦头;为了加班练 力量又影响了投篮手感。现在姚明已经不同,体 重从120公斤长到140公斤,他的脖子和胳膊渐渐 变粗,肩膀和后背渐渐宽厚,勾手和跳投越来越 纯熟,但这还远不是终点。 这还远远不是一个可以最后定格的姚明。 姚明在篮球场上能做到的一切,现在无可限 量;姚明在生活中能够到达的彼岸,现在不见方 向。 在美国那些最艰难的时刻,姚明曾经在阵阵 的虚弱中说:“我不知道自己的体能透支了多少, 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心理的承受能力上。 你知道,有时候,7尺6寸的人会突然间变得很脆 弱。我知道,一旦我打得稍微好一点,不管是媒 体还是球迷,他们的期望值就总是在我的实际水 平之上。所以我说,更多的是怎么战胜自己,而 不是战胜别人。” 好了。现在让我来开始讲述这个大个子的故 事。我们从头开始,从1980年9月12日的那个傍 晚开始。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15楼2013-08-23 13:07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16楼2013-08-23 13:17
                    回复
                      6.早期岁月与篮球的聚散姻缘 “我是为篮球而生的,但我的篮 球生涯之路并不是早就设计好的。刚接触篮球的 时候,我并不喜欢它,后来慢慢喜欢上了,才一 步步走到今天。有人说从小就看出我能成明星, 我不相信这样的话,当时就连我父母都没看出 来。” ——姚明 4岁生日时,姚明得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 篮球。 这时,他的身高已接近1米30,鞋号也达到 了34码,平时出门坐公共汽车时已必须要买票。 已经有人预感到,这个孩子将有着继承父母事业 的可能。但是,当姚志源把这份生日礼物拿到姚 明面前时,姚明却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是 玩了两下就扔在了一旁。姚志源夫妇也不以为 意,在姚明的幼年时代,他们甚至从未有意的指 引姚明去接近篮球,从根本上说,他们其实并不 希望儿子在长大后也走上篮球场。 方凤娣说:“后来时常有人问起,我和姚明他 爸爸都是打篮球的,为什么我们在他小时候从来 没有教过他?这个理由很简单,我们当时没有想 过让他像我们一样也打篮球,而是希望他好好念 书,将来能够读大学。我们当了几十年运动员, 深知运动员的苦处,我们不希望儿子也受这份 苦。” 在80年代初那个因为刚刚打开国门不久而略 显浮躁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尚且是一个并不被关 注的角落,姚志源夫妇既不会想到姚明有机会成 为被全国甚至全球瞩目的明星,也无法想象姚明 能够因为打球而带来巨额收入,从而彻底改变他 们的家庭状况。所以,他们打算让儿子远离篮 球。 在姚明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期间,他那 令人惊叹的身高增长速度曾经吸引了方凤娣的同 事、上海体委科研所教练邵冠群的注意。邵冠群 提出,希望用姚明来做实验品,验证和提高自己 的教学方法。正想让儿子锻炼一下身体的姚志源 夫妇同意了邵冠群的要求,于是每周日上午,姚 明有2个小时要跟随邵冠群拉拉韧带,做做球 操。 回头来看,与邵冠群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应 该可以算作姚明对篮球的原始接触。但邵冠群对 姚明的兴趣,却只维持了不到半年,这项每周日 上午的练习就此无疾而终。“我们也不知道,邵教 练后来为什么不来了,现在想想,我们很替他可 惜,”方凤娣说,“不过,姚明小时候确实没有表 现出什么篮球天赋,除了长得高以外几乎什么都 不好,看上去胖胖的,跑跳能力也都不强。” 为了让儿子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好长的更壮 实一些,方凤娣又找到当时田径队的陈妙龄指 导,希望姚明能够跟着田径队练一练。只看了几 天,陈妙龄就对方凤娣说:“大方啊,你这儿子练 田径肯定不行。”方凤娣说:“我知道,反正我们 也不想让他搞专业出成绩,就是练练身体就行。” 在当时的那群练田径的小伙伴中,姚明个头 最高,但速度几乎是最慢的,跳远和跳高也比不 过别人。所有的这些都证明,姚明的篮球之路决 不是早就设计好的,而是一种成长中的归结。在 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相信,以姚明的运动天 分,能够成为未来的篮球明星。 这种情况在后来的3到5年内并没有得到大的 改变。三年级时,身高接近1米80、在高安路小 学已经鹤立鸡群的姚明开始到上海徐汇区少体校 练篮球,但那种训练更类似于游戏,姚明还没有 真正的走到篮球这条他生命中无法避让的道路上 来。在姚明成名之后,曾经有不少人站出来说, 他们在姚明年幼的时候就一眼看出,这个孩子在 未来将成为篮球场上的巨星,在了解当时真实情 况的人们眼中,这种“预言”无疑显得可笑而苍 白。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19楼2013-08-23 15:14
                      回复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我国一 位至今依然颇有影响力的篮球专家身上。 在2001年姚明水平突飞猛进,开始在CBA联 赛中与王治郅形成巅峰争霸的势头之后,这位专 家多次在电视和平面媒体上表示,自己在姚明12 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他,就感觉到这个孩子未来将 非同凡响。但如果将历史翻回10年前那一晚,恐 怕就会有人不敢抬头和正视。这位篮球专家那时 到上海出差,在徐汇区少体校支部书记徐为丽的 请求下,他答应见当时身高已接近1米9的姚明一 面。但当方凤娣带着胖胖的、走路还一扭一扭的 姚明来到他的房间,他的眼神和话语中分明流露 出对姚明运动天赋的轻视和怀疑。 方凤娣说:“他那天具体说了什么,我不大记 得了,但肯定的一点是,他并不喜欢姚明。” 姚明对10年前那一幕记忆犹新,“因为当时 我们是去奥林匹克宾馆见他的,我觉得奥宾怎么 那么漂亮啊!”姚明说,“他只和我说了几句话, 我明显的感觉到,他对我不感兴趣。” 事隔10年,这位专家以一种伯乐的面目出现 在电视屏幕上,并宣称,由于发现了姚明的天 赋,他还曾在国家体委为姚家申请了一笔不菲的 资金,来为姚明补充营养。但事实上,姚明领到 的钱数还不到他宣称的40分之一。徐为丽在得知 这件事后也大为恼怒,认为他不该说如此不负责 任的话。 方凤娣说:“我也在电视上亲眼看到过他说这 样的话,他出于什么目的我们不知道,操作当中 是否出现了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总之,我们并没 有见过他所说的那笔钱。” 的确很难想象,后来统治整个CBA联赛的姚 明,当初是以一种极低的姿态出现在篮球面前。 几乎所有的“预言”都是谎言,只有命运,在悄悄 为姚明构筑着成长的道路。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20楼2013-08-23 15:16
                        回复
                          7. 14岁的重要决定 “我一直在心底深深感谢着,那 些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帮助过我的人,和现在很多 人相比,他们是无私的。我想对那位叔叔说,当 我在总决赛里每场得到42分21个篮板的时候,我 没有忘记,自己是喝着他给我的牛奶长大的。”——姚明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21楼2013-08-23 15:33
                          回复
                            沧海横流,俯吞万里江水的上海滩是中国近 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异类。他侧目向东,面对着浩 瀚的太平洋,身后则是一条横贯九域的长江。这 座没有文化轾捁的城市在经济上的推进远比身后 的那些城市要来得猛烈,来得波涛汹涌。 像绝大多数平凡的上海人一样,在进入80年 代后期之后,姚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小,生活条 件和品质都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像其他善良的老人们那样,姚志源和方凤娣 夫妇也喜欢靠在沙发里,泡上一杯茶,追忆那些 曾经清苦,行来步履阑珊的日子。最令他们感激 的,竟然是一位牛奶厂的工人。 “姚明生下来不久,我就没有奶了,可那时候 牛奶也就够他喝半年。当时物质方面特别紧缺, 买什么东西都要票,我们没有牛奶票,实在急坏 了,”方凤娣说,“但碰巧的是,一次姚明他爸爸 去长沙回来的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牛奶厂的朋 友。两人以前素不相识,就在路上聊了起来。这 位朋友听说我家有个小孩没有奶吃,就答应每年 送我们家2张牛奶卡。后来回了上海,他真的没 有食言,姚明这样就天天都有牛奶喝,前后好几 年的时间。” 姚志源也为此感怀不已:“他的心真的是太好 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又不知道姚明将来会 成为球星,会名利双收,他完全是无偿的帮助我 们,一点私念也没有。就是后来姚明成名以后, 他也从来没有像我们要过什么,甚至一张球票也 没有,我们给他他也不要。2002年总决赛第2 场,我们给他买了一张最好的票,强把他拉到卢 湾体育馆去,算是还了我们一个心愿。他来的时 候还带给姚明一个镜框,写着预祝上海夺冠成 功。这样的朋友,付出而不求回报,实在太难得 了。”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22楼2013-08-23 15:34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25楼2013-08-23 1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