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黎近郊的圣但尼教堂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主持修建者是法国大主教、圣但尼修道院院长絮热。圣但尼修道院的教堂是法国君主的墓地、法国君主政府的圣殿,长期以来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在尖锐的神学争论中,絮热在建造圣但尼教堂的指导思想上,在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小心谨慎地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圣但尼教堂是按照古希腊最高法院法官狄俄尼修斯的神学思想修建的。为了理解这种打破欧洲模式、开创西方建筑新时代的建筑的独特性,我们必须明白其创造者是如何思考和理解光线的。光线是一切视觉美的根源。狄俄尼修斯在他的著作《天使等级》一书中,把上帝说成是光,而光就是宇宙的创造力。狄俄尼修斯在书中指明了升天至上帝的路。神学家们把这条路称之为神秘向上之路。因此,哥特式教堂的美,就在于通过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手段,使人的精神到达天国的境界。狄俄尼修斯的向上神学在哥特式建筑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1124年,王室公开宣布将圣但尼定为宗教首都,这意味着重新扩建教堂的日子已经来临。絮热发起了筹款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13年。絮热计划建造一座大型的新教堂。絮热不是一名正规的建筑师,因此,他具有不受专业与传统规范束缚的优势。他想象中的两个范例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与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他以一名业余建筑师的视野,在圣但尼新教堂的建造中,体现他的主保圣人的向上神学。与此同时,他创造了哥特式建筑的标志——用肋状拱顶支撑圆屋顶,而不用重墙支撑;西厢是精美雕刻装饰的三个大门和一个圆花窗;充足的光线透过走廊与私人祈祷室的彩色玻璃窗户;教堂内室 (走道、高坛及私人祈祷室)的框架由砖石结构支撑,而不是坚固的墙。室内的礼拜者们只感受到一个透过彩色玻璃的光线所照亮的骨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絮热把教堂分三个阶段来重建。他起初设想从罗马运来石柱,通过地中海,经由英吉利海,然后顺曲折的塞纳河而来。但是,这一设想后来证明是不必要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一个新的采石场找到了,石头非常坚硬,无论是质量还是藏量,都是这一带前所未有的。一批能工巧匠被招到那儿,有泥瓦匠、石匠、雕刻匠以及其他工匠,于是就这样,上帝帮助我们排除了忧虑。”
西厢,即人口处一端,1137年动工,1140年竣工,把旧教堂中殿伸长了40%,是石砌结构,用的是非凡的采石场的石头。它是王室权威的象征,正如东端显示教士权威一样。这里的一个突出的新特点,即装有彩色玻璃的圆花窗,就在三个精雕细刻的石门正上方。教堂正面顶上有雉堞,强调圣但尼是君主政权设防的保护地。人口处的三个拱门,在絮热眼里代表三位一体,也使人想起罗马的君士坦丁拱门,凯旋的皇帝经过此门,行洁身礼,从而被人们像神一样看待。 在西端正面塔楼即将完工之前,絮热突然又转向东端的高坛(教士席),而把连接两端的教堂中殿工程推后。1140年,他开始实施计划中最有独创性、最复杂、最大胆的部分——第一个真正的哥特式建筑结构。高坛仅仅花了3年零3个月便完工。这种诺曼式与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即是大方柱和圆柱,厚实的墙,圆拱顶,筒形拱顶和几扇窗户,室内空间极鲜明。新的明亮的石结构表明,教会不再是防守性的,而是在光的建筑里虔诚地上达上帝,成功地连通天国与世俗两个世界。絮热在高坛采用,并使之得以建成的简单手段即是肋形拱顶。有纤细的石肋拱支撑拱顶,墙壁上就可开凿更多、更大的窗户。絮热用这些肋拱把9个毗邻的私人祈祷室分隔,这9个小教堂有16个装有彩色玻璃的窗户,透进五彩斑斓的光,映照在镶嵌图案的地板上,以及闪着黄金、宝石装饰的圣坛上。“整个圣殿,”絮热夸耀说,“沐浴在从最神圣的窗户透人的神奇、连续的光线里。”
重建后的教堂,两端要由一中殿连接,絮热虽然有这个规划,但从未实施。据传说,耶稣本人将原有的墙圣化了,这个传说使絮热犹豫,不敢拆除墙壁重建。起先他在中殿的墙上装饰了壁画,但壁画在有明亮墙壁的新哥特式建筑里不合适。第三阶段的重建工程,是絮热死后才完成的,在这一期工程中,肋形拱顶与明亮的高坛墙壁,都移到教堂主体里去了。巴黎圣母院中殿的设计模式是絮热可能考虑过的计划。
圣但尼教堂首次利用一系列圆图饰来叙述故事。这些叙事窗叙述摩西的生平、讲解圣保罗使徒书信中的寓言故事、描绘耶稣家谱,其中包括絮热跪在圣母玛利亚面前的图画。“头脑迟钝的人通过物质的东西认识真理,同时,在看到这光时,便从过去的毁灭中复活。”絮热在教堂西端人口处的青铜门上刻上这句话。13世纪,一位法国主教、芒德的古利艾尔默斯·杜朗托斯在他的《献给上帝的瞻礼》(Ratio— nale Divinomm Offieiorum)一书中阐述了彩色玻璃在这种光的建筑中的独特功能。“教堂的玻璃窗即是圣经,它们驱走了风和雨,即一切有害之物,但把真正的太阳即上帝的光,透进了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光透进装有彩色玻璃的窗,成了中世纪后期哥特式教堂一个特点。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0月,巴黎激昂的群众来到圣但尼教堂,他们奉命捣毁了这一王权象征,絮热的作品遭到劫掠。大革命后残存的彩色玻璃窗大都被亚历山大·莱诺瓦在 1799年破坏了。此人自称是法国艺术的保护者,他从圣但尼搬走了140块彩色玻璃,诡称运往巴黎法兰西建筑博物馆。只有31块放回原处,其余的或是在用牛车运往巴黎的途中打破丁,或者是被他卖给了外国收藏者。
圣但尼教堂建成后,成了法国大教堂的典范,这一类教堂后来在巴黎、沙特尔、兰斯和亚眠等处熠熠生辉,并对西方基督教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圣但尼教堂是按照古希腊最高法院法官狄俄尼修斯的神学思想修建的。为了理解这种打破欧洲模式、开创西方建筑新时代的建筑的独特性,我们必须明白其创造者是如何思考和理解光线的。光线是一切视觉美的根源。狄俄尼修斯在他的著作《天使等级》一书中,把上帝说成是光,而光就是宇宙的创造力。狄俄尼修斯在书中指明了升天至上帝的路。神学家们把这条路称之为神秘向上之路。因此,哥特式教堂的美,就在于通过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手段,使人的精神到达天国的境界。狄俄尼修斯的向上神学在哥特式建筑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1124年,王室公开宣布将圣但尼定为宗教首都,这意味着重新扩建教堂的日子已经来临。絮热发起了筹款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13年。絮热计划建造一座大型的新教堂。絮热不是一名正规的建筑师,因此,他具有不受专业与传统规范束缚的优势。他想象中的两个范例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与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他以一名业余建筑师的视野,在圣但尼新教堂的建造中,体现他的主保圣人的向上神学。与此同时,他创造了哥特式建筑的标志——用肋状拱顶支撑圆屋顶,而不用重墙支撑;西厢是精美雕刻装饰的三个大门和一个圆花窗;充足的光线透过走廊与私人祈祷室的彩色玻璃窗户;教堂内室 (走道、高坛及私人祈祷室)的框架由砖石结构支撑,而不是坚固的墙。室内的礼拜者们只感受到一个透过彩色玻璃的光线所照亮的骨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絮热把教堂分三个阶段来重建。他起初设想从罗马运来石柱,通过地中海,经由英吉利海,然后顺曲折的塞纳河而来。但是,这一设想后来证明是不必要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一个新的采石场找到了,石头非常坚硬,无论是质量还是藏量,都是这一带前所未有的。一批能工巧匠被招到那儿,有泥瓦匠、石匠、雕刻匠以及其他工匠,于是就这样,上帝帮助我们排除了忧虑。”
西厢,即人口处一端,1137年动工,1140年竣工,把旧教堂中殿伸长了40%,是石砌结构,用的是非凡的采石场的石头。它是王室权威的象征,正如东端显示教士权威一样。这里的一个突出的新特点,即装有彩色玻璃的圆花窗,就在三个精雕细刻的石门正上方。教堂正面顶上有雉堞,强调圣但尼是君主政权设防的保护地。人口处的三个拱门,在絮热眼里代表三位一体,也使人想起罗马的君士坦丁拱门,凯旋的皇帝经过此门,行洁身礼,从而被人们像神一样看待。 在西端正面塔楼即将完工之前,絮热突然又转向东端的高坛(教士席),而把连接两端的教堂中殿工程推后。1140年,他开始实施计划中最有独创性、最复杂、最大胆的部分——第一个真正的哥特式建筑结构。高坛仅仅花了3年零3个月便完工。这种诺曼式与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即是大方柱和圆柱,厚实的墙,圆拱顶,筒形拱顶和几扇窗户,室内空间极鲜明。新的明亮的石结构表明,教会不再是防守性的,而是在光的建筑里虔诚地上达上帝,成功地连通天国与世俗两个世界。絮热在高坛采用,并使之得以建成的简单手段即是肋形拱顶。有纤细的石肋拱支撑拱顶,墙壁上就可开凿更多、更大的窗户。絮热用这些肋拱把9个毗邻的私人祈祷室分隔,这9个小教堂有16个装有彩色玻璃的窗户,透进五彩斑斓的光,映照在镶嵌图案的地板上,以及闪着黄金、宝石装饰的圣坛上。“整个圣殿,”絮热夸耀说,“沐浴在从最神圣的窗户透人的神奇、连续的光线里。”
重建后的教堂,两端要由一中殿连接,絮热虽然有这个规划,但从未实施。据传说,耶稣本人将原有的墙圣化了,这个传说使絮热犹豫,不敢拆除墙壁重建。起先他在中殿的墙上装饰了壁画,但壁画在有明亮墙壁的新哥特式建筑里不合适。第三阶段的重建工程,是絮热死后才完成的,在这一期工程中,肋形拱顶与明亮的高坛墙壁,都移到教堂主体里去了。巴黎圣母院中殿的设计模式是絮热可能考虑过的计划。
圣但尼教堂首次利用一系列圆图饰来叙述故事。这些叙事窗叙述摩西的生平、讲解圣保罗使徒书信中的寓言故事、描绘耶稣家谱,其中包括絮热跪在圣母玛利亚面前的图画。“头脑迟钝的人通过物质的东西认识真理,同时,在看到这光时,便从过去的毁灭中复活。”絮热在教堂西端人口处的青铜门上刻上这句话。13世纪,一位法国主教、芒德的古利艾尔默斯·杜朗托斯在他的《献给上帝的瞻礼》(Ratio— nale Divinomm Offieiorum)一书中阐述了彩色玻璃在这种光的建筑中的独特功能。“教堂的玻璃窗即是圣经,它们驱走了风和雨,即一切有害之物,但把真正的太阳即上帝的光,透进了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光透进装有彩色玻璃的窗,成了中世纪后期哥特式教堂一个特点。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0月,巴黎激昂的群众来到圣但尼教堂,他们奉命捣毁了这一王权象征,絮热的作品遭到劫掠。大革命后残存的彩色玻璃窗大都被亚历山大·莱诺瓦在 1799年破坏了。此人自称是法国艺术的保护者,他从圣但尼搬走了140块彩色玻璃,诡称运往巴黎法兰西建筑博物馆。只有31块放回原处,其余的或是在用牛车运往巴黎的途中打破丁,或者是被他卖给了外国收藏者。
圣但尼教堂建成后,成了法国大教堂的典范,这一类教堂后来在巴黎、沙特尔、兰斯和亚眠等处熠熠生辉,并对西方基督教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