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繁荣区域除了意大利和法国以外,还有德国和奥地利等中北欧国家。那里在各级贵族王室的主持下也出现了一大批同样出色的巴洛克式建筑,尽管不能一一列举,但是应该还是可以从其中的杰出代表——维也纳的卡尔教堂(Karlskirche)中看出些许峥嵘头角来的。卡尔教堂由奥匈帝国皇帝卡尔六世(Karl VI)主持建造,工程进行于1716~1737年间,目的是用来纪念皇帝的命名守护圣者和禳疾圣人卡尔•波若缪斯(Karl Borromäus)并为1713年的大霍乱中的上万牺牲者祈福。建筑师约翰•本哈德•费歇尔(Johann Bernhard Fischer)和他的儿子约瑟夫•伊曼纽尔(Joseph Emanuel)为教堂设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教堂正立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部的上方是高达70米的穹顶,下方是希腊神殿的山墙立面,山墙顶上安置有圣者卡尔雕像,底层两侧的两座雕像表现的是代表新约和旧约的两位天使。立面两侧是形式相同的造型具有东方亭阁风味的塔楼式辅翼礼拜堂;三部分中间以较低的楼面加以连接过渡,但是就在这个过渡部分前面,一边矗立起一座高达40米的石柱,其造型模仿古罗马的图拉真纪念柱,柱身上饰有螺旋形浮雕饰带,浮雕表现的是圣者卡尔的生平,柱顶有金色飞檐和圆顶亭,外观印象非常恢弘大气,象征了皇家的权力。教堂内部空间由一个方形的前厅和一个椭圆形的大厅组成,总体上可以算作是集中式的结构。前厅有两重筒形拱顶,下层拱顶由圆柱支撑,造成一种近似华盖的造型,上面放置着管风琴。大厅里面压倒性的成分就是覆盖全厅的巨大椭圆形穹顶,穹顶底部的鼓座非常高,其内墙上设置了为三根壁柱隔开的环立的圆拱窗,窗面很高大,使得内部采光充足从而气氛堂皇;穹面下缘开设了圆窗,顶上有采光亭,内面由画家约翰•米歇尔•若特迈尔(Johann Michael Rottmayr)绘制了表现圣者卡尔在圣母的搀扶下向上帝祈福禳灾的巨幅天顶画。除此之外,内部装饰不多,以大理石的本色塑造了庄重素雅的调子。与进口相对的巨大的祭坛位于椭圆形的长轴另一端上,其中雕塑表现的是圣者卡尔升天的场景,粗大的双圆柱之间,充塞铺张富丽的金光和祥云,将天地的界限分划得截然而鲜明,其中充满动感和变化的形式,再度表现了巴洛克艺术于大处的严格对称和于细部的灵活多变。这类大型巴洛克祭坛尤其能够表现巴洛克风格将建筑性、雕塑性和绘画性合而为一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激烈夸张的情绪,便使之成为了一幕凝固的神圣戏剧。教堂中一而再地对圣者卡尔主题的重复引用,实际上是用隐喻的方式对同名皇帝的颂扬。
(注:巴洛克式祭坛——巴洛克式祭坛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祭坛画,一种是祭坛雕塑。前者中央设置大幅油画,后者中央是大理石雕塑,两者外围都再用繁复的花纹装饰模拟天国的云霭,用放射形金色线条象征圣洁的光芒,设色以白色和金色为主,铺设出庄严华丽的印象。这类祭坛中的早期杰作有贝尼尼于1647~1652年完成的《心醉神迷的圣特瑞萨》(Ecstasy of St.Teresa),祭坛中心雕像高3.5米,表现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手持一枝金箭向修女特瑞萨刺去,而特瑞萨在这种神恩面前陷入了心醉神迷的恍惚状态,虚弱得无力表达喜乐,祭坛上方万道辉煌的金光洒落下来,将圣女笼罩于尊荣之中。)
(注:巴洛克式祭坛——巴洛克式祭坛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祭坛画,一种是祭坛雕塑。前者中央设置大幅油画,后者中央是大理石雕塑,两者外围都再用繁复的花纹装饰模拟天国的云霭,用放射形金色线条象征圣洁的光芒,设色以白色和金色为主,铺设出庄严华丽的印象。这类祭坛中的早期杰作有贝尼尼于1647~1652年完成的《心醉神迷的圣特瑞萨》(Ecstasy of St.Teresa),祭坛中心雕像高3.5米,表现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手持一枝金箭向修女特瑞萨刺去,而特瑞萨在这种神恩面前陷入了心醉神迷的恍惚状态,虚弱得无力表达喜乐,祭坛上方万道辉煌的金光洒落下来,将圣女笼罩于尊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