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古典堡吧 关注:32贴子:209
  • 2回复贴,共1

【圆明园西洋楼群像系列】海晏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建筑物是仅次于远瀛观的圆明园标志性建筑物,其地位仿佛帝国大厦在纽约地标中的地位一般。 
 扶云  

  现今圆明园内兀立的几根精雕的异国情调的方石柱,是原“方外观”遗址,它是乾隆帝的宠妃———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作“礼拜”的地方(容妃信奉伊斯兰教)。由“方外观”东望,三合土高台前有一个3块巨石刻做的蚌壳,游人都愿在上面留影。远望,这个大蚌壳就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这便是当年“海晏堂”的西门。  

  这座洋楼一反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坐东朝西,因此西门即为正门。门外平台当年左右对称地修了石阶和扶梯式的流水下坡石槽,槽壁就是扶手墙;墙边的水流分级下泻,形成折叠瀑布,直入下面的水池;水池内有12只铜铸的小动物,按中国地支顺序,铸成12属相的样子,代表12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小动物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12只小动物一齐喷水,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钟”,其实,它的原理和我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一样,不过经由洋人点化,又富于中国味,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动态游娱之物。  

  “海晏堂”的中心建筑是一座11开间的“工”字楼,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上修有贮水池,供应周围喷泉用水。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锡海”能储水180吨,贮水是用“龙尾车”(靠机械原理将水位提高的一种水车)向上输送至“锡海”,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可笑的是,设计“水法”的法国教士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俟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 
  点评:作为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事实上个人认为没有谐奇趣宏伟),这座建筑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还是超过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喷泉更是成为其象征。很多人都忽视了海晏堂后面的蓄水楼(事实上那个蓄水楼感觉和某毛和林肯的纪念堂有几分像),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当然,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的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十二生肖喷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头部了。) 


IP属地:广东1楼2007-08-27 06:03回复
    三维复原的海晏堂


    IP属地:广东2楼2007-08-27 06: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其他详见:
       http://post.baidu.com/f?kz=155476607


      IP属地:广东3楼2007-08-27 0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