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染秋尘吧 关注:1,567贴子:8,739
  • 17回复贴,共1
合掌
所谓合掌对,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反对”的意思一正一反,“串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上下联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正对”则不然。“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也有同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者。如湖南羊年征联,有人撰联如下:
积极地热情地欢送旧岁;
高兴地愉快地迎接新年。
此联用语就不像对联。下联“高兴地”、“愉快地”意思又雷同。这种雷同,虽然不是出现在上下联中,也是一种合掌,因此也应当避免。
诗词对仗句中也要注意有无“合掌对”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句都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又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为了加强对合掌的认识,现特将《楹联报》王妄君戏拟之《合掌对两串》转录如下。这两串“合掌对”拟得很好很有启发性: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洲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8-21 19:54回复
    对联中的隔景,也就是在对联上下联中,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不在一个时间,或者不在一个场景,上下联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场景不和谐,画面缺乏美感。
    对联隔景,本质是对而不联。实际上是没有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所谓对联,不是说把对联上联逐字逐词对出来就是一副完整的对联了。你所对的对联,或者你所写的对联,上下联描写的景物,构筑的意境,必须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这才是一副合格的对联。
    因此说,隔景是初学者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雨润飞红春色好
    霜白落叶月光寒
    请看这幅对联。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意境非常不协调。上下联缺乏有机的联系,看不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构筑什么意境。
    再比如这个例子:
    案上墨香诗隽
    阵前马吼戈红
    上下联描写的景物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醇香一惨烈,不在一个场景内,反差巨大,且看不出二者的必然联系。应为隔景。
    隔意,句意相隔,是由隔景衍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隔景必然隔意。对联是要构筑意境或表达哲理的。景和情,意密不可分。上下联之间如果没有有机的联系,或者不是对立的统一,那就必然隔意。
    那么是否所描写的景物不在同一时间,空间,就必然隔景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判断是否隔景或隔意,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
    例如--春种一颗粟秋收万斗粮
    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景隔意?否。二者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讲述有辛勤必有收获的道理。
    再如名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者描写不同的事物,且在不同的场景,隔景隔意吗?想必你也可以告诉我们,这幅对联的含义吧?不经过磨难不经过历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二者有机的内在的联系纽带。很显然,不隔景也不隔意。
    再如自题联--
    夏居月下听鸣竹秋伫篱前数落花
    上联夏景下联秋景,隔景吗?隔意吗?我们要看一看二者有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整幅对联是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截取了夏秋两季不同的景物,对于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沧桑赋予作者的独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8-21 19:58
    收起回复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8-21 20:24
      回复
        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8-21 23:40
        回复
          孤平,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派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8-22 21:16
          收起回复
            偏正结构
            一个两部分组成的结构,并且这两部分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修饰部分叫做修饰词语;补充修饰部分叫做中心词语。 偏正结构有两种: 一种是定中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定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如,我的书、美丽的校园、伟大祖国、重担。 一种是状中结构,状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状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如,狠狠地打、高兴地笑、瞎猜、不欢、速食、慢慢地走、快跑、十分动人。即是一个字(词)是主要的,另一个字(词)是修饰这个字的。二字的地位不同。
            例如:
            ①短语,语是主要的(中心词),短是修饰词,所以是偏正结构。
            ②义务劳动,劳动是中心词,义务是修饰词,所以也是偏正结构。
            ③体育活动,活动是中心词,体育是修饰词,所以是偏正结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8-22 21:22
            回复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8-22 21:25
              回复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8-22 21:26
                收起回复
                  附录一个看似很不错,实则有问题的联作,是我好友白衣孤鸿的一篇文章提到的:
                  联云:
                  栏边人独立,看云影波光,直欲登楼吞碧落
                  客里久徘徊,对秦山楚水,已然吹笛过黄昏
                  只读上联前二句,但觉光景流连,其意缱绻,忽一句“直欲登楼吞碧落”,似平地里蓦然崛起高峰,情感骤然高扬,硬生生地将这一股绵绵之气拉向激昂的高空,以至意脉在此崩断,殊
                  为可惜。
                  之所以附录这么一个例子,因为联吧存在很多字面蛮不错,其实有欠缺的联作,但是很多初学者并不能看出问题所在,反而会去模仿,走了错误的路子。
                  5平时写作如何避免气脉不畅。
                  从上面种种例子,不难看出,“情感的蓄积与贯注,实乃联脉首要旨意,万不可偏废。而布局谋篇、单句结构、领字的运用等也对联脉影响甚大。”
                  初学者如果能在创作的时候,注意情感气息的连绵婉转,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注意转折词领字的准确运用,等等方面,可以避免很多脉络中断,气息凝滞的问题。使自己的联至少看上去比较顺畅,读起来不别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8-25 22:55
                  回复
                    【醉风归来:根据断句找律,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杯] 】
                    这方面知识我了解一些,但是我不能告诉你明确的东西,因为很多的理论现在很多人都不认可,例如节奏点一说,现在的小吧主胖子就不认同。我在书上截取一些话说说。
                    讲这个之前先知道什么是节奏点,所谓节奏点,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通过句子中有规律的停顿,达到对联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要求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节奏一致,节奏包括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
                    其实在唐诗里是不涉及到节奏点一说的,因为唐诗的断句很规范,总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每句二四六字为节奏点,五言总是“二二一”“白日/依山/尽”七言总是“二二二一”,(这个说法是书上的,但是我觉得古诗里不全是这么断句的,像“海内/存/知己”,这个不去探讨)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节奏点,“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这种常规断句就是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音律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一致的。在对联中上下联节奏是要求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在无情对中有时候为了造成一种反差效果,此时可以是不一致的,
                    例如吧里前段时间有个吧友的一个无情对,“歪脖子/树==“小脚/女人”节奏就是不一致的,还有比较著名的无情对“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等等不多举例了。
                    这样就有了多种节奏的划分,
                    而有一种说法尤其在长联中更突出,就是说如果节奏点的尾字是平仄交替的,那么可以不计较七言的二四六分明,这个我找不到太好的例子了,就拿自己以前在狼狗的一个联举例,
                    此情不再,拟望帝庄生,是笃恨难平,更还怕杜鹃啼少;
                    来者难追,叹蓝田沧海,实伤怀无寄,怨哪般锦瑟弦多!
                    单看结尾
                    更只怕/杜鹃/啼少;
                    怨哪般/锦瑟/弦多!
                    如果按照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我这个就是出律的,上联的“只”和|“哪”是不相对的。|但是我这个联是“三二二”节奏的对吧,上联节奏点分别在“怕,鹃,少”下联在“般,瑟,多”,这样看来,在节奏点做到了平仄交替,读起来还算好听是吧。
                    你拿的那个联其实就是比较宽的,属于仅看节奏点的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这个说吧其实我是认可的,因为节奏点的交错不违背音律没,所以我总用,但是有很多的人是不认可的,这就产生了以下现象,就是在不违背正格变格两种音律前提下还要满足节奏点一致,这样就会很累,
                    例如:你给我的这个醉风的联
                    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8-26 21:48
                    回复
                      奏点一致,这样就会很累,
                      例如:你给我的这个醉风的联
                      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杯]
                      你乍看之下这个不是古诗正格也不是变格,但是事实上这个律属于变格,为什么呢,你看变格的律“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不是可以改成“中仄中平平仄仄”,这样就可以有“平仄仄/平平仄仄”
                      再看两个节奏点和律诗不一致的。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综上:对联其实可严可宽,
                      最宽的联宽到
                      什么程度呢,“仅仅限制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再难一些可以是上下平仄相对,但是无论节奏点和二四六都不交替,
                      再严格一些就是节奏点交替
                      再再严格就是节奏点和二四六的条件都满足了
                      不过我个人学了这么多年的格律,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拿林则徐这联举例,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汉语正常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所以重音在第二个字,但是这句就不是。“不要钱”节奏点在最后,这样“要”的发音的重要性就被减弱,所以我觉得可以忽略,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你刚刚学联,我认为还是先按照古诗 的正格和变格来才好,无论是什么节奏的句子,最好都满足格律要求。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于《对联入门》,由于我本人对节奏划分没学过,所以有的节奏划分的可能不准,你就领会意思就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8-26 21:53
                      回复
                        挖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24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