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鲁吧 关注:3,204贴子:190,814

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科学家,原来大蒙古如此风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吉当普:修治【都江堰】的大功臣
很多人都知道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元代还有一位名叫吉当普的蒙古族人为都江堰的修治立下过汗马功劳。
 都江堰地处四川省罐县岷江中游。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依前人治水经验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在以后的岁月里,各朝各代都对都江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治。
在元代以前,都江堰都是以砂石筑堤,年年修治,耗费巨大,民役沉重。到了元代,都江堰已经毁坏严重,不仅不能造福于百姓,反而屡屡对百姓造成伤害。
元惠宗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元朝政府派蒙古族官员吉当普出任佥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当普到任后发现,都江堰每年有132处堤防要进行治理,所需兵役多则万人,少则千人。吉当普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意识到,倘若继续这样进行修治,每年劳民伤财之后,其结果还是“水失其道,民失其利,吏乘其弊”。
于是,吉当普经过研究后,大胆地决定将132处堤防缩减为32个要害堤防,而对于要害之处则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点治理。随后,吉当普又说服当时担任灌州通判的张宏出资,建小堰进行试验获得成功。
公元1335年年底,在吉当普的主持下,都江堰修治工程正式开始。由于都江堰位居大江中流,以往各代用砂石竹木所砌筑的堤坝经不起水流的冲击而屡建屡塌。对此,吉当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铁制堰”、“甃石护堤”的综合治理方案,在要害的江段,两岸都砌筑鹅卵石,中间加铁筋连固,表面上,再填以桐油石灰。针对历年来极易崩坏的堤段,则以“密筑江石以护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的办法予以治理,沿堤植树“数以百万计”。这种方法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农田水利、河流渠道、铁路公路沿线等各个方面。
都江堰经过吉当普的治理后,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修治后数月就无法使用的情况。工程完工后,元顺帝令著名的记史史官揭傒斯为吉当普立碑记功,碑文中这样写道:“惟吉当普才大而德敏,爱深而知远,不枉其道,不屈其志,临难忘身,为国忘家,安于命而勇于义,而知所先务,故事可立而功可建”。
后来,吉当普的功绩不仅被记入了《元史》和清代编撰的《历代都江堰功臣小传》中,还在清朝宣统二年被列入建在二王庙的堰功祠中享受后人的祭祀。


1楼2013-08-21 09:07回复
    特睦格图:蒙古文铅印术的创始人
    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特睦格图的蒙古族青年经过多年努力,发明了蒙古文铅印技术,为蒙古民族的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特睦格图汉名王睿昌,字印侯,于公元1887年生在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大西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
    特睦格图自幼聪敏好学,才智过人,在喀喇沁右旗贡桑诺尔布王爷所办崇正学堂毕业后,先后被贡桑诺尔布王爷派到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校和日本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学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后,特睦格图已经成为了一名精通蒙汉满藏4种语言、文字,亦通晓日、俄两种文字的知名学者。
    回国后,特睦格图一心致力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从事蒙古族、汉族、满族、藏族文字典籍的翻译和整理。在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的过程中,他深感出版蒙古族藏文书籍之难。
    1915年,特睦格图对中外铅印工艺、字形作了细致研究之后,首先将蒙古文、满文上中下三体400多个字母、字头,书写成工整的正楷字,用牛角刻出85个字形。但是应用于印刷时,未获成功。
    第二次,他改用日本黄杨木作材料,但是中国京津地区不能承制木刻活字版。
    1919年,特睦格图在贡桑诺尔布王爷的支持下,多次到天津向一日本人学习雕刻技术,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制成了蒙古文铅字铜模,铸出了铅字。
    1922年冬,蒙古文铅字印刷术终于在我国首获成功。次年,民国政府农商部专门对特睦格图的发明予以发奖表彰,决定不征捐税,发给30年专利证书。与此同时,特睦格图创制了蒙古文铅字。
    1923年春,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蒙古文出版社——蒙古文书社,自任经理。后来,他又兴办了蒙古文印刷厂。从1922年到1929年末,是蒙古文书社的鼎盛时期,由特睦格图主编、翻译、出版的蒙、满、汉、藏文历史和现代书籍多达50余种,10万册以上。这些书在国内及日俄、法国广为发行。
    1939年5月2日特睦格图病故,终年53岁。


    3楼2013-08-21 09:07
    回复
      巴玉藻:中国首位飞机设计师
      中国航空事业能够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不能忘记一位名叫巴玉藻的蒙古族人,因为是他主持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
      巴玉藻,字蕴华。巴玉藻的先祖是如今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人。乾隆二十八年,巴玉藻的先祖随清朝八旗军下江南镇守镇江。巴玉藻的祖父是一名武官,父亲又是蒙古族八旗京口驻防正红旗六甲防御。1892,巴玉藻出生于如今的江苏省镇江市。
      巴玉藻自幼聪明伶俐,14岁就考入江宁(今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学习。17岁时被选派赴英留学,先是在英国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学习制造,后又考入阿姆斯特朗学院学机械工程。
      1915年,巴玉藻转赴美国留学,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巴玉藻被美国一家飞机厂聘为总工程师。
      1917年,巴玉藻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开创中国的飞机制造业。



      4楼2013-08-21 09:11
      回复
        918年2月,中国xx正式成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巴玉藻被任命为主任。与此同时,海军部又拨款5万银元在福建马尾船厂内创办了一个小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巴玉藻领导工程处的工作,负责制造飞机和培养制造飞机的科技人才。巴玉藻边工作边教学,从飞机的设计、选料到制造,巴玉藻都全部参与,他穿上工作服与技工们一起干活。就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玉藻和他的同事们就造出了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被命名为“甲型一号”,是双桴双翼水上初级教练机。。
        1919年8月9日,孙中山先生的侍从武官、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在马尾海岸亲自试架了“甲型一号”,人群挤满了平静的福建马尾海岸,飞机在万众瞩目下成功飞起。消息传到北平,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特颁发命令,给巴玉藻晋升官阶和工资。
        此后,中国的飞机制造专业本该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局又对飞机制造认识不足等原因,从建厂到1828年夏天,巴玉藻和他的同事们只造出了12架飞机。这些飞机的质量都很好,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际标准。
        1927年,巴玉藻发起成立了海军制造研究社。
        1928年夏天,巴玉藻赴德国柏林参加世界航空展览会,会后又去英、法等考察。后来,巴玉藻由巴黎经埃及、伊朗、印度、香港、日本回到上海的途中遭人暗算,经诊断为脑中毒。1929年6月30日,巴玉藻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8岁。


        5楼2013-08-21 09:11
        回复
          傅守正(1920~2005),美籍华人,著名生物化学专家,美国科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
          傅守正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内蒙古科尔沁,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第36代孙。
          傅守正1944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46年赴美国留学获理学博士,任美国儿童癌症研究中心基金会主持人和美国新泽西大学生化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副研究员。傅守正毕生后从事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在医药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蛋白化学与生物化学、蛋白与蛋白工程等诸多领域内获得7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儿童白血病和肿瘤研究与防治方面成绩卓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傅守正将研究重点转到了攻克老年白内障方面,在白内障蛋白组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溶解消除障碍物来治疗白内障,这一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虽然身在海外,但傅守正教授仍然卷列祖国,心系家乡科技文化发展建设。他曾于1997年和2002年两次携妻儿回到故乡,并为当地兴建图书馆。
          傅守正夫人苏珊女士,傅守正妹妹傅守静是同仁医院眼科专家。
          苏珊女士在傅守正教授在世时,曾2次来到先生的家乡内蒙古科右中旗,对内蒙古,苏珊女士和先生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


          6楼2013-08-21 09:11
          回复
            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杨石先
            杨石先(1897~1985),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古族。原籍安徽怀宁,1897 年1月8日生于浙江杭州 ,1985年2月19日卒于天津。
            1918年毕业于清毛白杨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
            1929年再度去美国在耶鲁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
            1937年任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及昆明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后兼任西南联大教务长。1945年第三次赴美,在印地安那大学任访问教授兼研究员,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
            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并代理校长,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杨石先主要研究农药和元素有机化学,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系统研究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1978年研究所有10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系统地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创建分子生物研究所,在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上开始新的探索,曾获国家专利,科学奖。


            8楼2013-08-21 09:11
            回复
              试管羊之父——旭日干
              旭日干(1940~),生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旭日干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
              旭日干曾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全国Z协委员。


              10楼2013-08-21 09:12
              回复
                海军女科学家——萨本茂
                萨本茂 (1924~ )福州人。蒙古族。1950年毕业于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1952年开始从事海军舰船应用化学的研究,为高级工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乙炔清净剂,其效率比进口的同类产品提高12.5倍。
                50年代末,研制了新型乙炔瓶填料,使安全系数极低的乙炔瓶变得万无一失。
                60年代初,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根包玻璃钢尾轴,使其抗腐蚀能力远远超过进口不锈钢尾轴,寿命提高10倍。
                1977年,当她重新回到科研岗位时,一下奉献出20多项科研革新成果,被授予二等功军功章。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她独自获三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5年获上海市巾帼一等奖,1986年获二级英模军功章,并被海军授予“热爱海军事业的模范党员”称号。
                30多年来,她带领助手,先后获得了64项科研成果,撰写了67篇科研论文和技术资料。连续9年被评为上海市船舶工业公司先进生产者,4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2楼2013-08-21 09:12
                回复
                  李四光



                  14楼2013-08-21 09:12
                  回复
                    乌可力:把呼风唤雨的神话变成现实,造人工降雨火箭
                    乌可力于1933年出生在如今土默特左旗,是乌兰夫的次子。解放初期,乌可力听从父亲的教导,开始向科研方面进军。
                    1954年,乌可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兵器专业。4年后,他又被送往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深造,系主任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时,校党委决定:中国科技大学要为国家做贡献,造人工降雨火箭。乌可力出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他和同学们共同设计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同时,又负责研制高温隔热涂料。那时候,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对此尚处于研究阶段,日本则未起步。乌可力和同学们经过无数次试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15楼2013-08-21 09:16
                    收起回复
                      1959年,甘肃地区大旱,天地龟裂,庄稼干枯,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乌可力率领小分队赶到甘肃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一团浓云飘过来,乌可力和学生们抓住机会,支起火箭,瞄准乌云“轰!轰!轰!”几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击云层,顷刻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此后,乌可力和同事们又在宁夏、四川、辽宁等地进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试验,均获得成功。于是,呼风唤雨的神话,在华夏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16楼2013-08-21 09:16
                      回复
                        金世琳:开启中国乳业新时代
                        金世琳,蒙古族,于1919年3月生在北京,其原籍在内蒙古科左后旗。他是我国著名的乳品专家,为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金世琳从日本回国后,放弃了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哺育他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
                        50年代,金世琳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实验所内建立了乳品实验室,研究开发出许多新产品,其中奶油粉、维生素强化奶粉、母乳化奶粉、调制奶粉、干酪粉、速溶奶粉、冰激凌粉、嗜酸菌奶粉等8种新产品属国内首创,分别通过了自治区级和轻工部级的鉴定,大部分已投入生产,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60年代,金世琳受轻工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解决了出口甜炼乳的钙盐沉淀问题,为我国的甜炼乳打开了出口销路。这一科研成果已向全国推广,并且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0年,一位新西兰乳品专家来到内蒙古参观了金世琳的乳品研究室后信服地说:“没想到内蒙古还有这样一位高水平的乳品专家!”
                        1977年秋,针对牧区、农村发展小型乳品工业的需求,金世琳和同事一起奔赴锡林郭勒草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农村牧区奶源分散的特点,研制成功小型奶粉成套现代化设备和工艺。这一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通过技术转让,向全国推广。  1
                        985年,金世琳完成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母乳化奶粉”的研制。经过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投产标准,为婴儿提供了理想的配方奶粉,现已向全国推广。
                        1987年,母乳化奶粉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羊奶加工工艺的研究”是70年代轻工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过金世琳等人的探索研究,设计出了脱膻工艺和设备,解决了山羊奶的脱膻问题,同时也为豆浆除腥提供了较理想的设备,目前,已通过技术转让向全国进行了推广,此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金世琳现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乳业协会顾问,中国畜产品加工协会顾问,内蒙古轻工协会顾问,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业厅技术顾问,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协会顾问等。


                        18楼2013-08-21 09:16
                        回复
                          金世琳:开启中国乳业新时代
                          金世琳,蒙古族,于1919年3月生在北京,其原籍在内蒙古科左后旗。他是我国著名的乳品专家,为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金世琳从日本回国后,放弃了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哺育他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
                          50年代,金世琳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实验所内建立了乳品实验室,研究开发出许多新产品,其中奶油粉、维生素强化奶粉、母乳化奶粉、调制奶粉、干酪粉、速溶奶粉、冰激凌粉、嗜酸菌奶粉等8种新产品属国内首创,分别通过了自治区级和轻工部级的鉴定,大部分已投入生产,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60年代,金世琳受轻工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解决了出口甜炼乳的钙盐沉淀问题,为我国的甜炼乳打开了出口销路。这一科研成果已向全国推广,并且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0年,一位新西兰乳品专家来到内蒙古参观了金世琳的乳品研究室后信服地说:“没想到内蒙古还有这样一位高水平的乳品专家!”
                          1977年秋,针对牧区、农村发展小型乳品工业的需求,金世琳和同事一起奔赴锡林郭勒草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农村牧区奶源分散的特点,研制成功小型奶粉成套现代化设备和工艺。这一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通过技术转让,向全国推广。  1
                          985年,金世琳完成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母乳化奶粉”的研制。经过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投产标准,为婴儿提供了理想的配方奶粉,现已向全国推广。
                          1987年,母乳化奶粉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羊奶加工工艺的研究”是70年代轻工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过金世琳等人的探索研究,设计出了脱膻工艺和设备,解决了山羊奶的脱膻问题,同时也为豆浆除腥提供了较理想的设备,目前,已通过技术转让向全国进行了推广,此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金世琳现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乳业协会顾问,中国畜产品加工协会顾问,内蒙古轻工协会顾问,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业厅技术顾问,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协会顾问等。


                          19楼2013-08-21 09:17
                          回复
                            李林:李四光的女儿
                            李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著名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的独生女。她1923年出生在北京,受父亲的影响,她也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46年,当李林决定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父亲李四光希望她在力学方面有所研究,可阴错阳差,打字员将她志愿上第一个英文字母E错打成P,她的专业就由弹性力学变为了塑性力学,自然机械系也变成了物理冶金系。没想到这个错误成就了她在这一领域的辉煌。  开学不久,年轻的指导老师科托尔博士让李林做高纯度铝蠕变研究,要她到图书馆学习如何查找参考文献,并要求1个月后写出文献总结。李林如期完成总结,立即转入“自制铝蠕变机”实验的工作当中。3个月以后,她做成了六台蠕变机,并利用这些蠕变机取得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在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铝的蠕变》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帮她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李林进入美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与同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剑桥中国留学生邹承鲁喜结良缘。
                            1951年,李林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天就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回到了祖国后,李林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工作8年。1958年,李林被调到北京后,就开始了长达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李林说:“那个领域那时候不能发表论文,很多人的很多工作都是默默无闻的。”   1972年,已近半百的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科研任务的需要,改行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超导材料研究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寻求某种导体在超低温下的阻力近乎零。李林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多年来,李林总共带了多少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学生们一个个走向工作岗位走向世界,而她还在科学的高峰上攀登,所里的人们一律称她为“李先生”,称呼中无不流露出对她的爱戴和尊敬。
                            1980年底,李林成为中科院新增补的283名学部委员之一。
                            2002年,李林去世,享年79岁。
                            一位国家领导人曾经感叹:“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口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20楼2013-08-21 09:17
                            回复


                              21楼2013-08-22 2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