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吧 关注:11,602贴子:67,329

回复:【原创】明孝宗童年之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其实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商辂曾在纪氏死前两日,六月二十六日,给明宪宗上疏:
臣等闻皇子之母病已沉重,若有不讳,一应礼节须宜从厚,仍乞即命司礼监官奉侍皇子过宫问视及制衰服行礼。上是之,先是皇子母病,上命内医日往视疗,至是病剧,汤药弗能进,命司礼太监黄赐赴阁下议后事,故辂等有此奏。


IP属地:江西27楼2013-09-08 11:33
回复
    所以虽然这等“宫闱秘事”,《明实录》讳莫如深,但是从这个奏折来看,纪氏病死无疑。所谓的什么“暧昧致薨必有之”就以个人的角度来说,未免有失偏颇而不准确了。
    无论怎么说,纪氏终究是死了,明宪宗追封为淑妃,谥号:恭恪庄僖淑妃。
    这时,据《明宪宗实录》记载:“ 成化十一年六月乙巳(二十八日),皇子母纪氏薨,追封淑妃,谥”恭恪庄僖“,辍朝三日,上服浅色衣御奉天门视事,命礼部定丧葬仪注。”
    纪氏结束了他的一生,她这辈子唯一的一个儿子朱佑樘在他死后5天生日,他的心情也就不难怪会“哀慕如成人”。五个月后,十一月,朱佑樘被晋封为太子。


    IP属地:江西28楼2013-09-08 11:34
    回复
      2025-05-30 01:50:49
      广告
      估计我讲到了现在,大家都会疑惑着我少讲了什么,是的,我确实少讲了什么,《明史·后妃传》记载:“敏惧,亦吞金死。”是呀,这段你怎么没讲,现在,我就开始讲张敏这个人坎坷的一生。
      张敏,字辅德,福建同安人(一说福建青屿人),叔叔张益彬,大哥张本,是御马监太监,镇守南京抚恤军民;二哥张庆,本御马监太监,后为司设监太监,镇守浙江抚恤军民。他自己本御马监太监、门监,后为奉敕总督十三团营、操练五军官、抚恤兵马兼司马(礼)监太监、加封一品忠勤公。


      IP属地:江西29楼2013-09-08 11:35
      回复
        @汉魂不朽 @大明纯臣朱纯臣
        更文了


        IP属地:江西30楼2013-09-08 11:35
        回复
          讲到这里,大家如果对比《明史·后妃传》,张敏一直是卑微的门监来说,就有点疑惑了,到底哪部史书真的?我们从史料来看,一一分析。
          我刚才说的张敏那么多的资料其实是2011年出土的一本族谱,全名叫《银同朝元门外张家族谱》,简称《张氏族谱》。族谱一般来说可信度高,而且这本族谱解开了明孝宗部分谜团。
          那《明史》呢?《明史·后妃传》的错漏实在不是一处两处,还有,它记载的张敏之死的错误我下一章会对其进行反驳。


          IP属地:江西31楼2013-09-08 11:36
          回复
            所以,以我个人的意见来看,我是采信《张氏族谱》的说法。还有陈支平教授在《新发现明代太监张敏资料释读》一文说:”《明史》素称严谨,孝宗出身及少年际遇,属于大事,《明史》所载不可能完全采自传闻,必有所本,然而攻位置是,难于深究,偶有错讹亦在所难免。同安《张氏族谱》张敏史料的发现,显然对于厘清成化、弘治年间的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IP属地:江西32楼2013-09-08 11:39
            回复
              那么,张敏是如何当上御马监太监呢?据《金门志·忠烈张敏》里面记载说:“稍长,选入内庭。敏虽幼,而言动举止迥异常儿,英宗择为青宫近侍。事宪宗,恭慎无过。宪宗嗣位,敏旦夕左右,至子夜辄起以侍。有所闻见,未尝外泄;外廷诸事,概不干预。忠谨之名,溢于宫禁。”
              意思也就是说:“等张敏兄弟稍微长大后,送入内庭。张敏虽然很年幼,但他的行为举止异于常人,明英宗见张敏如此聪明(此时是天顺年间,英宗复辟),就让他到太子那里做近侍(这也能说明明宪宗让近侍保护,而《族谱》说张敏兄弟保护的问题了,我认为两者应该有其共同性。)。他在太子那儿做事不仅恭谨谨慎,而且毫无过错。太子即位,也就是明宪宗,张敏早晚都跟随于明宪宗左右,到凌晨(一至三点)的时候,就起来服侍皇帝。对于宫廷秘事,虽然耳闻,但却不传到外面去。外廷朝中大臣处理的国事,一概毫不过问(就这点都让御马监的冯保无地自容)。他忠心谨慎的美名,在宫廷都传遍了。


              IP属地:江西34楼2013-09-08 11:42
              回复
                应该就是这样,张敏才得以入御马监。
                至于张敏为何迅速升为司礼监太监,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上一章再讲太子0~6岁时,在揭开他小时之谜时我说明宪宗一开始就是知情的,这个我后来看了一下《张氏族谱》我发现我错了,明宪宗一开始应该是不知情的,因为《族谱》上写着:“敏公知其密谋,兄弟三人一心令纪氏出居安乐堂,督门宫禁人出入。”那就是说,明宪宗一开始并不知情,是因为张敏兄弟三人一心要保护纪氏,所以便一边把她送到安乐堂,一边告诉明宪宗,可能是宪宗下令那些待死之徒不能来安乐堂等死了,所以,太子便安全地出生了。
                等到太子公诸于世时,让张敏带着皇太子来见他,皇帝看到太子相貌恢奇,言语不凡,说张敏兄弟忠心事主,辛勤尽职,,自古以来的忠臣不过如此,所以朕要重赏你们,特赐蟒龙玉带,彰显你们的功劳,令该部再三斟酌,对你们封职进衔。最后明宪宗亲手书写“褒忠祠”,还赐一份对联“御赐忠勤第。科甲世家登。”,而大臣也纷纷赞颂张敏,其中以英国公张懋最为典型,叫:“恩受圣天子,面称忠勤臣。”


                IP属地:江西35楼2013-09-08 11:43
                回复
                  2025-05-30 01:44:49
                  广告
                  应该就是在这时,张本被封为镇守南京抚恤军民,张庆被封为司设监太监,镇守浙江抚恤军民,张敏被封为御马监太监、门监,后为奉敕总督十三团营、操练五军官、抚恤兵马兼司马(礼)监太监、加封一品忠勤公。
                  其实事情如果到此时,相信大家都会到此打住,因为《明史》就是在这打住,结束张敏28年太监生涯。但《明史》也没有到此而终,正如大家说《史记》绝笔在司马迁受刑,实则在隐秘之处写了几笔太子刘据与汉武帝相斗。《明史》也在《杨继宗传》不攻自破。


                  IP属地:江西36楼2013-09-08 11:46
                  回复
                    这件事情发生在成化十四年,那有人会说了,你讲那么详细干嘛,我将这么详细是因为张敏并不只是一个好人,他应该是一个有心计的坏人,不过他还有自己的一点良心(我下一章会讲)。
                    所以,张敏并非成化十一年吞金自杀,人家享受着荣华富贵还来不及了,还要吞金自杀?更何况他贿赂过段英,万贵妃一来为了迎合明宪宗,她可能间接害死纪氏,但是他不会冒着失宠的危险而再把张敏害死;二来,张敏有后台,明宪宗,张敏很早就跟着明宪宗;而且万贵妃身边段英也是他的人,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大明朝富庶之地。所以凭此,万贵妃不会害死张敏,张敏也不会自杀。


                    IP属地:江西41楼2013-09-14 18:07
                    回复
                      好了,对于张敏的身份揭秘和他其人我就分析到此,现在我来讲一讲我们一直忽视已久的主角——太子朱佑樘。
                      要来解析一下,朱佑樘为何他登基以后会对成化老臣进行大清洗,我们就先从太子出阁的讲官来看一下。
                      成化十四年,当了两年的太子,朱佑樘终于正式出阁了。虽然出阁的时间有些晚,但总比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好吧。明宪宗定的讲学地点是文华殿,他又找了一大批讲官:万安、彭华、刘吉、刘珝、刘健、程敏政、谢迁、李东阳、吴宽……其实主要的就是万安刘吉这批讲官,另外的刘健、程敏政官小,不过没关系,有学问就行。明宪宗这一辈子对太子朱佑樘最好的礼物就是找了这么一大批有学之士,这是表面上看的。而从深层来说,也让太子知道了哪些是该委以重用的好官,哪些是该立即清扫出地的无用之人,哪些又是要保留一段时间的小人。这些,无不为日后的弘治中兴做好了准备。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讲官:
                      1. 万安: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2. 彭华:举景泰五年会试第一。
                      3.刘吉: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
                      4. 刘珝: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5.刘健:健少端重,与同邑阎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瑄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6.程敏政: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
                      7.谢迁: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
                      8.李东阳: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9.吴宽:。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
                      ……


                      IP属地:江西42楼2013-09-14 18:09
                      回复
                        就是这么一群高学历的人,来交一个九岁的小孩,可是往往名师不能出高徒,也要有合理的教学,个人的意志才行,在这点上,明宪宗做得很好。
                        明宪宗下令,在上课的时候,皇太子是不能坐着的,避免走神。但站着也有可能走神,怎么办呢?明宪宗规定,这一堂课上完,太子必须把上课内容重复一遍教授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而这些儒家经典逐渐灌入太子的脑中,使之为后的中兴盛世打好了基础。而且,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每天都必须举行讲读。
                        可是,光讲这些也没用,以后当上皇帝,要御批,自己字迹的美丑就至关重要的,所以,明宪宗安排了相关的作业:春夏秋三季每天写一百字,冬日每天写五十字。


                        IP属地:江西43楼2013-09-14 18:12
                        回复
                          @大明纯臣朱纯臣


                          IP属地:江西44楼2013-09-14 18:13
                          回复
                            在文华殿后殿,太子收到了整整九年的正规教育,他在内宫也受了九年的教育。这九年的教育,就是一个被忽视的绝世好太监——覃吉。
                            覃吉,不知何时入宫,在太子身边之时已经很老了。当时的太子才九岁,覃吉每天都拿着朱熹写的《四书章句》来教育太子。其中,覃吉教育太子以两件事最有名。
                            故事一:有一次,明宪宗要赐庄田给太子(这个庄田就是皇庄),太子看到那么多庄田,一开始很高兴,要接受,可是覃吉却说:“天下皆太子有也”。太子便不接受了。好个“天下皆太子有也“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条:教育了太子不可过贪财物;
                            第二条:间接提醒太子,这些皇庄,是从老百姓手里拿的,为以后朱佑樘的土地改革做好了基础;
                            第三条:这可能是明宪宗在试探太子,覃吉的这句话使明宪宗给太子加分。I


                            IP属地:江西49楼2013-10-12 18:54
                            回复
                              2025-05-30 01:38:49
                              广告
                              故事二:有一天,太子趁覃吉不在,偷偷的在读佛经,覃吉突然来了,太子大惊失色,说道:“老伴来矣。”马上换上《孝经》诵读(看着看着怎么像李世民与魏征)。覃吉跪下来说:“太子在诵读佛经吗?”太子说:“没有,我在读《孝经》。”覃吉说道:“太好了,佛经都是些虚妄的东西,不可信。”
                              覃吉趁此机会旁敲侧击,既教育了太子,又树立了太子的读书之道,培养其正确的治国观念。
                              这就是覃吉,《明史》评价他:“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I


                              IP属地:江西50楼2013-10-12 18: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