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泸州8月13日讯(实习记者 丁光华 文翰)“醉美酒城·浪漫七夕”,泸州酒城妹子穿汉服共度七夕佳节。8月11日晚,泸州汉服文化爱好者齐聚百子图历史文化长廊,着装各式汉服,讲解传统礼仪,在穿针乞巧、提花灯、猜花迷、牵红线等游戏中重拾传统历史文化。 
少女们汉服展示 衣带飘飘
8月11日下午7点,穿着各式各样汉服的泸州妹子们分外夺目,迎来路人旁观,泸州百子图历史文化长廊显得格外热闹。记者了解到,这是泸州汉服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七夕节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泸州汉风雅叙传统文化协会是他们“协会”的名称,不过还没得到官方认证。“会长”婉韵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意识。”
酒城妹子化身古装美女
活动中,酒城妹子们穿上各样的汉服向大家展示,并介绍有关传统礼仪,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到汉服文化。汉服并不是单指汉朝的服装,而是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自前而后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及民族特征的服装。

心灵手巧的妹子“穿针乞巧”

汉服礼仪展示
重拾传统习俗 演绎古老传说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心灵手巧的妹子“穿针乞巧”

汉服礼仪展示
重拾传统习俗 演绎古老传说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一首《汉家衣裳》传递民族文化
参加今天活动的萱萱是泸县二中的一在校学生,她是通过贴吧知道这活动过来的,“平时自己比较喜欢汉服,也想更多的了解我们汉文化,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我们传统文化的知识礼仪,同时,也能交到更多得朋友。”
现场朋友们纷纷猜灯谜领取七巧饼奖品
“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更是对孩子立德立心的培养。通过私塾教育形式,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孩子们有魂儿了,学会知书达理。传统形式来重温传统故事,让孩子们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参加活动的泸州德谦私塾张老师很高兴的讲到,今天她带着学生们来参加这个活动,还进行诗经小雅《蓼莪》、诗《梦回唐朝》等朗诵。
这花迷你会猜吗?
活动现场一些对汉服文化感兴趣的围观群众纷纷询问主办方,希望能加入这样的组织,协会的会员们热情的围观朋友讲解有关汉服的种类,汉服文化。一首《汉家衣裳》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句号,“终于穿上我汉家衣裳,再也止不住热泪盈眶,祖先的血液在心中流淌,告诉我你的名字是炎黄......”
路人纷纷围观
泸州汉风雅叙传统文化协会创立于2010年,是以各类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复兴者为主体,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为口号,弘扬华夏传统汉文化,宣传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并集传统琴棋书画,礼乐舞武为一体的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组织。他们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35岁,主要以在校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也有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社会人士加入。
据会长婉韵介绍,中国汉服推广从2003年开始,而泸州汉服运动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最初的少数人孤军奋战,发展到现在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礼在服前,汉服推广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播礼为魂,服为体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知识面。”
——————————
有参加活动的同袍吗 跟大家分享下你们怎么跟媒体交流互动的吧
很值得大家学习

少女们汉服展示 衣带飘飘
8月11日下午7点,穿着各式各样汉服的泸州妹子们分外夺目,迎来路人旁观,泸州百子图历史文化长廊显得格外热闹。记者了解到,这是泸州汉服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七夕节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泸州汉风雅叙传统文化协会是他们“协会”的名称,不过还没得到官方认证。“会长”婉韵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意识。”

酒城妹子化身古装美女
活动中,酒城妹子们穿上各样的汉服向大家展示,并介绍有关传统礼仪,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到汉服文化。汉服并不是单指汉朝的服装,而是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自前而后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及民族特征的服装。

心灵手巧的妹子“穿针乞巧”

汉服礼仪展示
重拾传统习俗 演绎古老传说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心灵手巧的妹子“穿针乞巧”

汉服礼仪展示
重拾传统习俗 演绎古老传说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一首《汉家衣裳》传递民族文化
参加今天活动的萱萱是泸县二中的一在校学生,她是通过贴吧知道这活动过来的,“平时自己比较喜欢汉服,也想更多的了解我们汉文化,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我们传统文化的知识礼仪,同时,也能交到更多得朋友。”

现场朋友们纷纷猜灯谜领取七巧饼奖品
“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更是对孩子立德立心的培养。通过私塾教育形式,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孩子们有魂儿了,学会知书达理。传统形式来重温传统故事,让孩子们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参加活动的泸州德谦私塾张老师很高兴的讲到,今天她带着学生们来参加这个活动,还进行诗经小雅《蓼莪》、诗《梦回唐朝》等朗诵。

这花迷你会猜吗?
活动现场一些对汉服文化感兴趣的围观群众纷纷询问主办方,希望能加入这样的组织,协会的会员们热情的围观朋友讲解有关汉服的种类,汉服文化。一首《汉家衣裳》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句号,“终于穿上我汉家衣裳,再也止不住热泪盈眶,祖先的血液在心中流淌,告诉我你的名字是炎黄......”

路人纷纷围观
泸州汉风雅叙传统文化协会创立于2010年,是以各类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复兴者为主体,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为口号,弘扬华夏传统汉文化,宣传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并集传统琴棋书画,礼乐舞武为一体的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组织。他们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35岁,主要以在校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也有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社会人士加入。
据会长婉韵介绍,中国汉服推广从2003年开始,而泸州汉服运动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最初的少数人孤军奋战,发展到现在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礼在服前,汉服推广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播礼为魂,服为体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知识面。”
——————————
有参加活动的同袍吗 跟大家分享下你们怎么跟媒体交流互动的吧
很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