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卡拉扬的评论
“一部交响曲如同一部戏剧,真实性伴随着冲突而产生。而卡拉扬,这位构筑音乐的超人,却不喜欢冲突,……他要确保一切冲突都抹得光光的。”
——大卫·凯恩( David Cairns )
“指挥这部歌剧要达到他这样的水准,非花五十年工夫不可。卡拉扬的天才一方面表现在他出众的记忆力,能评记忆指挥这部作品实在是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创造的乐音。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配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在乐音效果的创造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付出百分之九十五,他只须付出百分之五。他了解其中的每个角色、每句唱词。这可不是晒晒太阳就能办到的。”
“卡拉扬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剧的每一处细节,他能在从熟睡中被唤醒的情况下,立即从五十部歌剧的任何一处开始指挥。”
“排练时,他喜欢坐在音乐厅的十六排位置上,身旁坐满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象一位帝王般,控制着舞台上排练所有细节的精确进行,不容有一丝差错。”
“有一次排练《漂泊的荷兰人》,他不满意剧中帆船的进出,终于忍不住步履蹒跚地走入后台,往后的十几分钟里,我们看到帆船的表现越来越好,原来卡拉扬到后台亲自示范操作帆船的布景。”
小泽征尔既感激卡拉扬对他的恩惠:“他总是为我腾出时间”,又惊叹于他的记忆。“有一次我打电话向他请教一部歌剧,我知道他已多年没指挥那部歌剧了。我敢肯定他来不及看总谱,而他竟跟我一起过了一遍,每个细节都正确无误。唯一的麻烦是他的话难于听懂”。想来真有意思,小泽征尔那带日本腔的英语同卡拉扬既含糊又有德语口音的英语正好配对儿。幸好他们谈论的是音乐。
--------------------------------------------------------------------------------
卡拉扬原定在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指挥海顿的《创世纪》,后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挥家指挥,只这一改就令音乐厅的座位空了一半。
一位年轻的德国指挥说:“不可思议。我也喜欢卡拉扬,可是以他的气质而言,他并不适合指挥海顿。指挥海顿的作品那位指挥家要比他强。”
一位维也纳乐评家:“人们去音乐厅并不是为了听海顿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扬的指挥。”
另一位在座者:“这就怪了,谁都认为,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的听众是世界上音乐修养最高的。”
维也纳乐评家:“这跟维也纳、跟‘乐友协会’都不相干,这完全是另外一码子事。”
后来,这位维也纳乐评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哪怕卡拉扬指挥的不是乐团,而是一套立体声音响系统,人们也乐意花钱去看。”
--------------------------------------------------------------------------------
卡拉扬向朋友们抱怨纽约大都会乐团的演奏水准真是糟透了,而在排练中卡拉扬又是什么态度呢?一位团员讲,他确信卡拉扬是真诚喜欢他们的,他对乐团表示出极大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修养”,这位合伙人说,“在表演艺术中,你必须善于和资质平平的人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扬知道怎样做。换了托斯卡尼尼,他会骂那些团员是蠢猪,大发一通脾气,把弦乐部统统换掉。卡拉扬却采取积极的态度使问题得以解决。他知道他无法改变团员,他只能善用他们。”
--------------------------------------------------------------------------------
( EMI 制作人瓦尔特·列格的回忆)“维也纳爱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俄国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扬登台,音乐会也取消了。我赶紧给卡拉扬挂电话,说这消息遗憾之至,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共进午餐,我们好好谈谈这事。卡拉扬说很抱歉,他正要睡觉,但下午四点可以见我。就这样,下午四点我感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知道当时维也纳物资供应奇缺,特地给他带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晚我走后,他把每瓶酒各分成 30 份,从第二天起的 90 天每天享用一份,当晚则尝都没尝一口……他这个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钢铁般坚强。”
“他的居住条件差到极点,在一座街区的公寓八楼上同一个不相识的人共住一个房间。我们开始了交谈。我试图把谈话引向业务讨论,但他却明显地只想闲聊闲聊。很可能因为他已有太长时间不曾与人交谈了……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关于合同的谈判延续了 6 个月……他并不急于签约,尽管他既无钱又无工作,甚至连工作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处在那样的境况下内心仍那么宁静、那么泰然自若……我们的合作为卡拉扬名利双收奠定了基础……也许除斯托科夫斯基外,他比任何别的指挥从唱片得益都多,可以说是留声机唱片造就了他……”
“一部交响曲如同一部戏剧,真实性伴随着冲突而产生。而卡拉扬,这位构筑音乐的超人,却不喜欢冲突,……他要确保一切冲突都抹得光光的。”
——大卫·凯恩( David Cairns )
“指挥这部歌剧要达到他这样的水准,非花五十年工夫不可。卡拉扬的天才一方面表现在他出众的记忆力,能评记忆指挥这部作品实在是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创造的乐音。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配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在乐音效果的创造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付出百分之九十五,他只须付出百分之五。他了解其中的每个角色、每句唱词。这可不是晒晒太阳就能办到的。”
“卡拉扬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剧的每一处细节,他能在从熟睡中被唤醒的情况下,立即从五十部歌剧的任何一处开始指挥。”
“排练时,他喜欢坐在音乐厅的十六排位置上,身旁坐满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象一位帝王般,控制着舞台上排练所有细节的精确进行,不容有一丝差错。”
“有一次排练《漂泊的荷兰人》,他不满意剧中帆船的进出,终于忍不住步履蹒跚地走入后台,往后的十几分钟里,我们看到帆船的表现越来越好,原来卡拉扬到后台亲自示范操作帆船的布景。”
小泽征尔既感激卡拉扬对他的恩惠:“他总是为我腾出时间”,又惊叹于他的记忆。“有一次我打电话向他请教一部歌剧,我知道他已多年没指挥那部歌剧了。我敢肯定他来不及看总谱,而他竟跟我一起过了一遍,每个细节都正确无误。唯一的麻烦是他的话难于听懂”。想来真有意思,小泽征尔那带日本腔的英语同卡拉扬既含糊又有德语口音的英语正好配对儿。幸好他们谈论的是音乐。
--------------------------------------------------------------------------------
卡拉扬原定在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指挥海顿的《创世纪》,后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挥家指挥,只这一改就令音乐厅的座位空了一半。
一位年轻的德国指挥说:“不可思议。我也喜欢卡拉扬,可是以他的气质而言,他并不适合指挥海顿。指挥海顿的作品那位指挥家要比他强。”
一位维也纳乐评家:“人们去音乐厅并不是为了听海顿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扬的指挥。”
另一位在座者:“这就怪了,谁都认为,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的听众是世界上音乐修养最高的。”
维也纳乐评家:“这跟维也纳、跟‘乐友协会’都不相干,这完全是另外一码子事。”
后来,这位维也纳乐评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哪怕卡拉扬指挥的不是乐团,而是一套立体声音响系统,人们也乐意花钱去看。”
--------------------------------------------------------------------------------
卡拉扬向朋友们抱怨纽约大都会乐团的演奏水准真是糟透了,而在排练中卡拉扬又是什么态度呢?一位团员讲,他确信卡拉扬是真诚喜欢他们的,他对乐团表示出极大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修养”,这位合伙人说,“在表演艺术中,你必须善于和资质平平的人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扬知道怎样做。换了托斯卡尼尼,他会骂那些团员是蠢猪,大发一通脾气,把弦乐部统统换掉。卡拉扬却采取积极的态度使问题得以解决。他知道他无法改变团员,他只能善用他们。”
--------------------------------------------------------------------------------
( EMI 制作人瓦尔特·列格的回忆)“维也纳爱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俄国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扬登台,音乐会也取消了。我赶紧给卡拉扬挂电话,说这消息遗憾之至,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共进午餐,我们好好谈谈这事。卡拉扬说很抱歉,他正要睡觉,但下午四点可以见我。就这样,下午四点我感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知道当时维也纳物资供应奇缺,特地给他带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晚我走后,他把每瓶酒各分成 30 份,从第二天起的 90 天每天享用一份,当晚则尝都没尝一口……他这个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钢铁般坚强。”
“他的居住条件差到极点,在一座街区的公寓八楼上同一个不相识的人共住一个房间。我们开始了交谈。我试图把谈话引向业务讨论,但他却明显地只想闲聊闲聊。很可能因为他已有太长时间不曾与人交谈了……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关于合同的谈判延续了 6 个月……他并不急于签约,尽管他既无钱又无工作,甚至连工作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处在那样的境况下内心仍那么宁静、那么泰然自若……我们的合作为卡拉扬名利双收奠定了基础……也许除斯托科夫斯基外,他比任何别的指挥从唱片得益都多,可以说是留声机唱片造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