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书友会吧 关注:134贴子:4,761
  • 6回复贴,共1

【人民网】千秋功罪任评说:《大秦帝国》背后的商鞅变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壮志未酬的商鞅,终于见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第一次,商鞅对秦孝公大讲“帝道”,劝他要“顺天而成”,秦孝公几度瞌睡,责备景监竟推荐这样的“妄人”;五天后,商鞅又向孝公推销“王道”,类似儒家一派的治国理论,他依然不感兴趣。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极力宣扬“霸道”,终于合了秦孝公急于富国强民的心意。
没有看过连续剧《大秦帝国》的人,似乎不理解它为什么会未播先热。为什么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可以在当下取得人们这样的共鸣?
也许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秦国雄视天下的强国姿态,习惯了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我们对秦的了解也多限于寥寥的“商鞅变法”、“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等历史片断。但曾经有这么一个时代,秦国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而六国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分秦。当一心要富国强秦的年轻君主赢渠梁,遇上誓要一展抱负的法家士子商鞅,一幕改变秦国、甚至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上演了。


IP属地:上海1楼2013-08-16 15:49回复

    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变法是使秦国富国强民的良药,也是商鞅给自己酿的苦酒,他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宿命。
    商鞅执掌秦国朝政19年,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后人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商鞅的严刑峻法归结为他的“天资刻薄”,这也成为后世评价商鞅是“酷吏”的主要依据。即便国富民强,试问又有谁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制度中呢?
    但也有人认为,商鞅之法,实为战争时期的非常之法。当时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私斗滥刑,不知畏惧,欲使民畏法,轻罪重罚是必要的手段。而为了让被剥夺利益的老氏族做出让步,严刑峻法更是必不可少。
    1000多年后,又一位力排众议、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胧、清风拂面的夜晚,在隐隐半山掩映的书斋中,面对商君一生事迹,泪湿衣衫,挥笔写下诗句: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被塑造成一个因主持改革而使帝国日益强大的英雄,一位主张以法治国的先驱,一位最终以身殉国的伟人。他的酷刑只因乱世之中,惟有重典;他的愚民政策,只为强秦政策得以实施;甚至最后,编剧为了成就商鞅的完美形象,选择了让他与恋人双双饮毒酒自尽,而非逃亡后被车裂的悲惨下场。这自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但也不难看出创作者对商鞅的厚爱。
    眼下,《大秦帝国》即将掀起第二轮的收视狂潮。有人读史,有人看戏,喜欢也好,争议也罢,在大量“戏说”和勾心斗角的后宫“秘史”的泛滥下,中国没有出现如此气势磅礴的历史正剧,久矣!


    IP属地:上海3楼2013-08-16 15:51
    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13-08-16 15:52
      回复
        围观、顶贴、签到
        一次做几件事,效率是高了,级别就慢了。



        IP属地:江苏5楼2013-08-17 06:04
        回复
          大秦帝国独一无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2-27 13:33
          回复
            大秦帝国独一无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2-27 13:33
            回复
              关于商君最后的一程,本人建议史记与战国策都看看,然后自己判断。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12-20 1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