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吃货去看历史,往往不会去注意历史中何人做了何事,而更注意古人都吃什么。若看的是唐宋之后的还好,若是看周时,天子宴饮也不过烤猪肘子咸鱼干之类。中国人现在是最会吃的民族,餐桌上的食物多种多样,今日我便借此文简述一下我国的饮食发展。
神话往往取材于历史,那两个古老的氏族中所发生的伟大变革使人类拥有了熟食和谷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出现了“蒸谷为饮,烹谷为粥”的说法,是最早通过烹调方法区分食物种类的时代。直到周时,人们的饮食还相当单调,天子的菜肴也不过是烤肉等,仅有的调味料也只有盐和一些植物的浆液。在这时已经有了饴糖(麦芽糖浆),“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到了春秋时,中国出现了稻。不过当时的稻属于糯米,而另一种叫梗秫的植物才是现在的大米,大米在当时较为稀少,尚未普及。
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食物种类进入了一个大量丰富的时代。现代食物中大部分带有“胡”的食物都在这时传入中国,同时葱、蒜、芝麻等调料的传入也使食物的味道更加多样。这些西域传进来的作物对中国的影响在文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白居易《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中:“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中的胡麻饼,就是芝麻烧饼。这时中国传统的豆类食用方法也获得了突破,醉心炼丹的淮南王刘安没炼出什么仙丹,却炼出了豆腐,使豆类的蛋白可以被人类大量吸收,也解决了吃多腹胀的问题。东汉,植物油首次出现在中国,但在当时数量较少,南北朝后,种类才慢慢增加,价格也便宜下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唐宋年间,极度繁华的经济也带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巅峰。这一时代的饮食花样繁多,工艺精巧,流传至今的洛阳水席便是唐代饮食的代表。唐朝时先后出现了白糖和冰糖,相较于之前的饴糖、蔗糖浆和砂糖是一重大突破。北宋初年,宵禁解除,人们由以往的一日两餐变为了一日三餐,同时极度繁荣的夜生活也使得酒店业快速兴起。这时的酒店店主并不是一个全权管理者,而是最大的股东;在店中卖东西的也可能是市井的小贩。宋朝时面食随着北人的南迁迅速在南方流行起来,这时的“饼”并不是今天的含义,在当时,“饼”这一字用来泛指面食,这一点上与后来清时的“馍”类似,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的大郎炊饼有可能不是烧饼,很有可能是馒头。宋朝时,因南方大旱,还引进了越南的占城稻。这种作物耐旱,在适宜条件下50天即可成熟,在东南各省迅速流行开来。同时,我国南部就有了食用蛇、青蛙等的饮食习惯。
在明朝时,欧洲殖民者用洋枪大炮打开了美洲的大门,玉米、土豆、辣椒等美洲作物也传进了中国。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我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假使土豆使中国本土作物的话,卫青霍去病或许可以将匈奴打得再远些;假如三国时就有辣椒,那么诸葛亮这个山东出生两湖长大的可怜孩子会不会因为吃不惯四川的辣椒而毅然北伐?
现在常见的水果也有相当一部分有外国引进,如苹果是元末进入中国,而草莓直到民国前几年才首次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假如一个古代人看到了今天的菜谱,多半有一半的菜不知如何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