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帆吧 关注:29贴子:3,693
  • 6回复贴,共1

插一片绿荫自清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作者:诗酒好年华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8-16 10:58回复
     楼前是街道,以前路边栽种着许多杨树,隔几米就是一棵,其间还栽种一些丁香,这些树沿着街道伸延出一行长长的绿荫。三年前这里修建了高架桥,街道拓宽了,人行道却变窄了,从此没有了树木的安身之地,一公里长的街道两旁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只有柏油、水泥和道砖。走在街上的人们只能晒太阳。我的写字台对着书房与阳台之间的窗台,透过书房与阳台两道玻璃,看到的恰好是外面等高的高架桥。
      去年看见有的人家在阳台种植蔬菜,很羡慕。今年我在靠书房的阳台窗下搭起一个架子,上面摆上花盆、泡沫箱、木箱,装上土,种上豆角、黄瓜,期望吃到纯粹的绿色蔬菜。一个多月的工夫,它们沿着几根垂绳向上爬蔓了,陆续开出黄色的小花,可是花后结出的小黄瓜只有两公分长,不再长大,不久就干枯了;豆角只结出三五个小豆角,最长只有五公分。如今它们不再开花了,看来绿色蔬菜是无望了,但是绿色景观却实实在在地形成了。这木架上的十几棵细蔓带领着上百片阔叶,拉起了一道将近两米高、一米多宽的绿色窗帘,正好遮住了阳台与书房之间的玻璃窗。窗台内外还摆着几盆蓝莓、兰花、观赏菊等,坐在写字台前,抬头一望,就是一片绿荫,层次错落,明暗有别,微风吹来,绿叶摇曳,如同置身于山野丛林,清凉而爽快。
      有时穿过“密林”,从阳台向下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被晒太阳,不由得心生同情。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兼济天下做不到,独善其身还是可以的。明年还要种植一些蔬菜,不是为了得瓜得豆,而是为了这一片绿荫。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8-16 10:58
    回复
      以下评论出自石晶兰大姐之手:
      本篇《播一片绿荫自清凉》共三个自然段,很明显的开头中间结尾布局不消多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才是我想要多说的。
      想知道《播一片绿荫自清凉》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很容易的。因为那一个中心思想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明摆着的,那就是文章的题目。
      我这什么强调“一个”?莫非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不是说多中心等于无中心的吗?什么时候开始中心思想多了变成优点了?
      的确“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但那个“多中心”指的是同一层次的“多中心”。一个层次,最好只有一个中心。两个勉强,三个麻烦,总之中心越多文章越坏,是肯定的。
      本篇《播一片绿荫自清凉》存在的多个中心思想,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因而多中心,就变成了优点。
      怎么理解“不是同一层次”?可以这么说,你一看,有一个中心。你理解了,然后你进步了。之后再一看,哇,居然还有更深一层意思。
      有歹徒杀人,为什么杀呢?歹徒说,因为佛说那个被害者该死。佛说过吗、什么时候说的?昨天我在一个贴子里就看到“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其实,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套上“佛说”二字的。
      佛,这儿的意思不一定指具体哪尊佛。冠以“佛说”二字,代表的意思就跟真理差不多,倒是肯定的。好吧,宇宙最高真理,约等于佛说。
      但我们这儿是地球,地球这儿最高级的就只有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如来层次的。他49年的传法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开悟的过程。不断的开悟,不断的进步,使得他每提高一个层次之后,回头看看自己刚刚讲过的法,似乎都不对了;再提高之后,他再次发现讲过的法又不对了。49年里就这样不断循环,他也这样不断地升华着。每提高一个层次之后,释迦牟尼发现自己前面讲过的法在认识上具有明显的缺陷;但同时他还发现了每一层次的法都是最高的法(即宇宙真理、佛说)在那个层次里面的具体体现。他所经历的每一层次都有法,但都不是宇宙的最高真理;高一层次的法,比低一层次的法更加接近宇宙真理。所以,释迦牟尼讲:法无定法。
      这下对层次有感觉了吧?这下该明白不能随便套用“佛说”二字了吧。现实世界的法律,其实就是“佛说”在现实世界的体现。无论你是修佛的还是修道的,无论你是什么宗教的,你只能比遵纪守法的公民做得更好,绝对没有作奸犯科的道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8-16 11:10
      回复
        多层次多中心的文章,用饮食行业的话来讲,叫做有嚼头。相当于三点一四一五九二成、熟的牛肉,很久都嚼不烂。用文学评论的语言描述,就叫做耐得住咀嚼——还是吃。
        《播一片绿荫自清凉》的第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题目“播一片绿荫自清凉”。“播一片”有自己动手的意思,“自清凉”又有心静自然凉的意思。连起来翻译成散文吧评论常用语,就是动手、静心,获得美好。
        “播一片”在前,先强调的是动手。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要想获得美好,首先需要自己去争取。争取之前,又有观察,还有思考,更有邻居信息的资源使用。
        然后强调的是静心。这点与动手不同。动手所包含的“观察、思考及资源使用”等,都可以在原文找到对应之处。静心,则找不到对应。原文中的静心,体现在“今年我在靠书房的阳台窗下搭起一个架子,上面摆上花盆、泡沫箱、木箱,装上土,种上豆角、黄瓜,期望吃到纯粹的绿色蔬菜”这样拉拉杂杂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从容。也就是说,本文关于静心的表现手法,比动手要高级一点儿。
        总共605字,很短的文章,中心思想写下来也没几个字,其关键词就是动手、静心。但就这动手、静心,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泛,远胜一般文章。
        这,仅是第一个中心思想。
        《播一片绿荫自清凉》的第二个中心思想,是不怨、不悔,放眼未来,把握现在。
        “街道拓宽了,人行道却变窄了”,说的是经济发展是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又恶化了居住环境。其中有个“却”字,表现了一定的感情倾向。往严重里说,似乎可以解释为“宁可放弃财富,也不愿居住环境恶化”。但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再结合那点儿倾向并没有向后文延伸的现象,可知,“却”字表现的类似于愤青那样的感情倾向,很浅、很弱,仅限于此,不是全面出击的;即,不是既一又二囊括了双刃。
        双刃共有两面,那“却”字的倾向重点指哪一面呢?
        居住环境恶化,接下来还有文字描述,文中可见;说明是事实。双刃的另一面“给人们带来财富”文中却没有描述,隐约表示不一定是事实。
        按常理,总体来说,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财富,应该是事实。因而“却”字所倾向的,不可能是总体不实,而应该是不公。或者说,总体的实,并没有落到每一个具体的实处。
        是的,带来好处,付出代价,是天经地义的;但带来的好处被别人占用了,代价却要自己付出。面对这样的现象,不得不有个“却”字。
        不过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8-16 11:11
        回复
          哇哦,好有内涵啊,求解释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8-16 13:48
          回复
            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8-16 16:50
            回复
              太长没看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8-16 1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