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5日漏签0天
杜集镇吧 关注:1,248贴子:4,45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杜集镇吧
>0< 加载中...

古镇春秋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虞城县文史资料第五辑--------杜集专辑
虞城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古镇春秋》------杜集专辑
编辑委员会
主编:宋成树 马秀丽
副主编:陈祁训 卢4江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秀丽 王玉华 王敢峰 卢渊江
宋成树 陈祁训 韩宪臣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序
虞城县杜集镇已有四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其历史文化厚重而灿烂。改革开放后,杜集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杜集镇既古老的厚重可敬,有年轻的青春可爱。
杜集镇堪称人杰地灵,资源十分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美,稻,麦,秝,稷无所不丰,夏代虞国国都(今虞城县利民镇),商代始都(据考证在今虞城县谷熟镇),汉代的梁郡治所(今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宋代的陪都应天府,(号称南京,今商丘市)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在咫尺,所占天时地利人和能比之甚少。古今圣贤在这块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谱写出一曲曲优美或悲壮的乐章。翻开《古镇春秋》,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串串耀眼的珠玉,书中有为国为民不屈不挠而奋斗的先烈,有为创造美好生活智慧勤劳善良朴实的典范,有助人为乐慈悲为怀大孝为先的儿女,也有耐人寻味流传乡间的民族传说,等等,不一而足。《古镇春秋》写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讲历史动人心弦。育人的功效且不必说,文字也颇有功夫。翻开这本书,你会爱不释手。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创新未来,是我们光荣的历史责任。杜集镇德高望重的陈祁训,卢渊江等一批老同志经历多年,付出汗水和心血挖掘出不少文史资料,为虞城的文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可赞可敬!
虞城县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既有丰富的自热地理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社会人文文化,只要我们很好地去呵护她,去发掘,整理,研究。继承和发扬,用以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宝库,也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之主要内容。虞城县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要继续牵头组织编篡出更好更多的文史资料,为新时期先进文化发展多做贡献。
我们遇到了好时代,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万物资生,百舸争流,愿杜集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成为豫东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系虞城县政协主席)


2025-05-25 10:37:22
广告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今昔
古镇地里概况
陈祁训 卢渊江
杜集镇地处虞城县城南25公里处,是本县南部的区域中心,北、西、南三面分别与站集乡、沙集乡、营郭乡和黄冢乡接壤,东与夏邑毗邻。济广高速公路和203省道并行纵穿全境,交通十分方面。
本镇区划范围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在民国前期区域最大,下辖13个联保,辖区南到营廓、界沟与亳县接壤,东南到黄冢、马头寺与夏邑南境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区划范围常常变动,镇域范围逐渐变小。几经变动之后,于1975年定格为现今的区划范围:南北最长处约1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6101亩,注册人看49543人。
境内地表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为1/5000,(民间都以“十里洼三尺”说明坡度,身为巧当)。沟河皆顺地势呈西北向东南流向。海拔平均高度为41.9米。
境区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土壤主要由黄河历代泛滥带的沉积物构成。由于多次分流分选沉积,土壤剖面呈淤沙相间分层状分布。按照黄水“紧沙慢淤静水碱”的规律,地表土壤质地在不同地位差异性十分明显。总体来说境内地表土壤可分为四个类型:淤土,砂土,两和土,碱化土。
淤土。境内淤土面积约21000亩,约占总面积的31%左右,主要分布在镇东南部和北部。人们根据其粘性和厚度,分为面淤,狗头淤,漏风淤等几种。土壤特性粘重,透气性差,适耕期短,但保肥保水性强,后劲大,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此类土壤最难耕种:下了透地雨,土壤发粘,人畜无法进地;停晒时间稍长,土壤结块,硬度大,又难以犁耙。只有含水量不多又不少时,土壤才疏松,好犁好耙好下种,可这样的时间存留很短,所以人称“犟三晌”。
砂土。砂土多为粗粒结构,质地疏松,透气性好,适耕期长,但保肥保水性差,容易发生干旱。砂土分青砂,泡砂,火砂等。青砂较好,火砂最差。砂地容易耕作,作物苗期长势好,但成熟期较淤地早,产量低。群众说:“砂地看苗,淤地吃饭。”境内约有砂地22000亩,约占总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镇东北一带和近镇周边地方。
两和土。两和土的特点是:砂粘适中,土壤结构中的大小空隙比较适当,透气性好,保肥保水,土性温暖,便于耕种,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境内两和土主要分布在镇西南部包河两岸,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有19000亩左右,约占总面积的30%。
碱化土。碱化土呈粒状结构,胶泥层浅,石灰性反应强烈,板结严重,含有不同程度的盐硝化合物,透性气极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由于盐碱化合物含量不同,碱化土分别有轻碱,花碱,硝碱和瓦碱等类型。前两年地好犁好种,下钟后也出苗,但到来年春天反碱期,碱硝上升地表,禾苗大多被碱死,产量极低,群众有“种一葫芦打俩瓢”之说。后两种地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播下种子不出苗,有些地块甚至连草也不长。一到春天,群众只好扫盐土,熬销盐,别无他用。其分布夹杂在其他土质中间,呈片状,主要分布在镇东北一带,镇西北也有少量分布。解放以后,农民科学种田。深犁细耙,改良土壤,碱化地已变成良田。境内碱化地约有4000亩,占总面积的5%左右。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镇地貌旧有“七桥,八庙,九沟,十八洼,一百四十单八庄”之说。此说出现于清代末年。据说,当时官府要核查地方赋税收交情况,让地方据实先行回报。本镇地方就以此说上诉,说明当地洼地多,内涝严重,常常庄稼被淹,收成很差,要求官府核减百姓田赋。此说恰当地表述了当时当地的地理概貌,因此,便世代流传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经过多年整治,洼地不再积水成灾,内涝已被排除,旧有的十八洼已不太明显,个别沟渠也有变化,但此说仍不失为现今杜集镇地貌恰如其分的高度概述。
七桥。是指镇外辖区内的七座主要桥梁,也是指因桥而形成的七个村庄,它们是:镇西五里朱桥,镇西南七里崔桥,镇南八里王桥,十二里牛桥,镇东南十里林桥,七里宋桥,镇东五里史桥。他们分别座落在包河,惠民沟和富民沟之上。
八庙。是指镇外辖区内的八座较大寺庙。这些寺庙有庙田,每年都有一至两次庙会,庙内有和尚庙祝(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它们是:镇西北五里玉帝庙,镇北七里大王庙,镇东九里玉帝庙,镇东南八里塔罡寺,镇南九里关帝庙,镇西南六里刘天齐庙,镇西七里火神庙,十里杏岗寺。八庙建筑早已废除,但庙会直到现在照逢不误。、
九沟(河)
惠民沟:从沈店村入境,流经韩庄,张四楼,群王楼,朱桥,刘楼,崔桥,岗叉楼,由梁庄汇入包河,境内长8公里。
群众沟:由本镇北王楼入境,流经卞庄,北张楼,杜集东,任菜园,桑店,由吴洪口入包河。境内长9公里。此沟解放后已废。
马河沟:古马河经过长期淤积,越来越小,至清末,上游已废,只要钟窑,马庄一下,还有河道模样,但已成为一条小沟,通过前王楼,后王楼,注入杜集寨内,出杜集往南,在任菜园东注入群众沟,长约3公里。此沟民国末已废。
富民沟(原名白河):从本镇北陈庄,武河入境,流经何楼西,小高营,史桥,吴楼,宋桥,张楼,雷楼,林桥,有冯庄进黄冢境内入包河。境内长度12公里。
绊马沟:从本镇北张庄东流入境内,经七股柳,何楼东,有东小高营入富民沟,境内长约2.5公里。
黄庄沟:发源于本镇冯楼村,流经王小庙,黄庄,翟庄,沈庄,然后进入黄冢境内。境内长3公里。
破苏沟:发源于本镇吴楼村,流经苏庄,小杨庄、纪庄、有林桥入富民沟,境内长2.5公里
洛沟:从本镇大高营西北入境,流经尹庄、牛庄、东杨庄、焦楼、由焦楼南如夏邑县境。境内长4.5公里。
包河:从本镇陈油坊入境,流经孟庄、东西崔桥、吴洪口、王桥、张码头、牛桥等十三个村庄,有蔡张楼流入黄冢乡镜。境内长9.5公里。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八洼。镇西北有钟窑兰洼、沈店北河洼、刘庄芦苇洼、王楼北平洼。镇东北方有北张楼西北洼、唐洼、史桥索洼、玉皇海套洼。镇东南方有雷楼西北洼、陈老楼东洼、南街东洼、王小庙田洼、黄庄孙洼、牛桥梁洼、王桥东洼。镇西南方有任洼、任菜园东洼、南洼。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关于一百四十单八庄之说,明确说明了当时的区域范围。从数字看,那时的区域范围大于现在的区划范围。其具体所指能够确认的是现在区划内所有村庄肯定在其范围之内,至于大出现镜的那些存在不好随便确认了。
现境内自然村庄如下:
镇西北方:沈店、郭楼、丁庄、刘庄、王小阁、谢庄、北王楼、钟窑、玉帝庙、马庄、张庄、张四楼、高窑、韩庄、前王楼、后王楼、李菜园、王小楼、群王楼。
镇西南方:朱桥、前刘楼、后刘楼、张菜园、孙庄、崔油坊、任洼、刚叉楼、东崔桥、西崔桥、孟庄、陈油坊、任庄、徐庄、刘庄、叶店、南陈庄、吴洪口、吴庄、后徐楼、前徐楼、南张庄、前任菜园、后任菜园、桑店、梁庄。
镇东南方:陈老楼、陈小楼、陈田楼、杨小楼、张寨、王桥、冯楼、王小庙、南田楼、黄庄、翟庄、纪庄、沈庄、李庄、张码头、吴莲池、牛桥、南马庄、潘阁、蔡张楼、冯庄、林桥、户寨、郭庄、张楼、东陈庄、宋桥、雷楼、小杨庄、向阳、大吴楼、小吴楼、西吴楼、前吴楼。
镇东北方:史桥、史楼、索洼、张庄、李庄、东王楼、苏庄、孔杨庄、孔阁、刘楼、司营、卞庄、赵楼、李楼、郭庄、葛田庄、吴土楼、岳楼、孟庄、尹庄、牛庄、杨庄、焦楼、林集、冯庄、高庄、贾庄、大高营、尹楼、刘庙、常楼、田楼、北郭庄、唐洼、七股柳、北张庄、武河、何楼、李楼、北卞庄、北陈楼、小高营、北张楼、谭菜园、刘菜园、王菜园、王烟庄、武菜园、陈菜园。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乞丐抄自《古镇春秋》未完待续.............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溯源
杜集镇是个非常古老的集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期,通过多方挖掘和取证,它的前身-----西堌镇,这个几乎被淹没的名字才重新呈现出来,渐渐为世人所知。
那么,西堌镇何时兴起?何时何因又易名为杜集的呢?这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几个问题。


2025-05-25 10:31:22
广告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
西堌镇是杜集镇的前身吗?请看如下事实:
北街原有座过街阁,叫白玉阁,高大雄伟,阁上面北大书四个大字:古西堌镇。阁下西山墙处嵌有一块石碑,记述着古镇的来龙去脉。民国38年(1949),阁被拆除,石碑流失。但目睹这块石碑的老人依然健在,记忆犹新。
据《虞城姓氏考》载:“杜姓,远在唐宋时,先祖就住于此地,时称西堌镇。”
本镇吴楼村《吴氏始祖茔神道碑文》记载:“惟我始祖……当有明国初择居归德商丘之西堌以来,至今三百余年,相传十余世……”
1984年,在南街泰山庙旧址上发掘出一方石碑,碑文题头是:《府属东南两舍许西堌镇泰山正殿左右配殿十王两廊鼓楼山门重修碑记》,重修时间是:“大清雍正岁次丁末叁月,榖旦。”
镇东有座寺庙遗址,现在的人们以其方位在集东而称作东大寺。其实它的原名叫西堌寺。清乾隆年间,吴姓家族出资重修该寺,立有一块石碑,题头是《重修西堌寺碑记》。民国十八年(1929年)寺废,石碑被吴姓移走,现埋于吴楼小学东南角墙下。2007年末,南街小学建房挖地基时,见明万历二十九年(1592年)石碑一块,上有“杜镇,古西堌地也”字样。
……
仅此足以说明至少在明朝时期西堌镇的名字就存在了。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
西堌镇又是何时消亡的呢?
据考,北宋末年,中原被金人侵吞。西堌镇一带一方面遭受金人蹂躏,另一方面加重了来自“黄祸”的直接威胁。据《虞城县志》记载:“宋南渡后……,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于李国渡(今滑县西南)决黄河,东注入汴水,从此黄河流经虞城县境。”又载:“金宣宗元年(1217年),虞城没于水,县废。”《商丘县志》载:“世祖至元二年(1266年)归德府淫雨浃十旬。”可想而知,西堌镇处于下游且距离很近,必受其害。这时西堌镇是否也因此而销声匿迹了?没有,这从《吴氏家谱》的一段记载中可知。《吴氏家谱》载:“明宪宗癸亥冬,予邀本镇之文社会,适于族叔……二公相遇,公以要事坚邀请工商……。数日散步,进谒于西堌草堂……”这说明直到明中期西堌镇这个名字依然尚存。
明末,情况变了。座于北街的白玉阁,那是明末的建筑,上面大书的却是“古西堌镇”。从词意看来,此时西堌镇已成过去,不存在了。从山墙处的记事碑文得知,此时的集市已改称为“杜家集”了。
由此得出结论:西堌镇消亡于明宪宗之后、明末之前的某个年代。
《商丘县志》记载:明世宗”嘉靖二年秋(1523年)阴雨百日,平底行舟。冬大饥,人相食“。《虞城县志》载:“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十二日,黄河在贾家坝(今贾寨)决口,旧县城及许多村庄深淤地下。”又据《商丘县志》载:“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河决,泛滥于城下,至十九年冬始涸。”在短短十多年间,黄水接二连三降临,给豫东大地以毁灭性的冲击。毋庸置疑,西堌镇就是在嘉靖年间因'黄祸“而被掩埋掉了。
西堌镇从中原大地上被抹去了。但至此它毕竟走过了一千六百多个年头,它悠久的历史根基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街道分布风水说
古镇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隅首处交会,但不成十字交叉,而是错开几丈远的距离,东、西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古镇人笃信风水,凡事总想避凶趋吉。从风水说的角度看,西方为金,东方为木,金木相克。如东西街相通,主犯血光之灾。故东、西二街在隅首处错开一定的距离,东、西门就不直接相冲,一切便可逢凶化吉了。南、北大街在中间的一段是笔直的,但在两端皆绕了个弧形在通过寨门。据说北方为水,南方为火,水火不能相容。由于南、北大街尾端都走了弯曲,南、北大门就不能想望,水火不能相通,也就避免了由此可能带来的灾难。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吴家牌坊及其传说
在文昌阁南五十步元的地方有一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牌坊高约四丈,宽三丈,三空。中空上方有一方匾,刻有“圣旨”二字。牌坊为纯青石建造,构件之间楔合得紧密严实,浑如一体。上面刻有许多人物、动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牌坊是吴楼吴姓为吴大纯之妻所建。
关于吴家建牌坊一事,在民间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吴姓虽为移民,但到清初已成为杜家集乡间的望族,富甲一方。乾隆年间,该村吴大纯之妻赵氏因节孝出众,上喻立牌坊旌表。吴家看准了南街一处地方,准备把牌坊建在那里。但南街都是杜家的地面,想在那里选址,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购买。于是,吴家多次备设席宴请杜家头面人物,要求在南街出让一席之地,为赵氏建造牌坊,价钱多少不限。杜家爱于脸面只好应予。谁知吴家买下的一席之地恰恰坐落在杜姓家族命脉的“肚子”上,牌坊建成之后,沉重压迫杜姓家族的命脉难以运转,致使杜姓家族连遭厄运,人亡财散,很快衰落下来。后来剩下的一些子孙不断受到其他新兴大族的威胁,眼看在街上难以生存,也先后迁往他乡,最后只剩下隅首西南角一眼水井和集东南角杜家佃户宅基一片。
经多方调查获悉,吴家牌坊致使杜家人亡家败一事纯属闲人茶余饭后的瞎编胡诌。其实,姓氏家族的兴衰全是自热于社会双重陶冶使然,于阴阳风水全无丁点关系,实不可信。过了八十多年,清道光年间,迁往安徽亳州芦庙集杜楼的一支杜姓后裔又迁回杜家集,居住在原杜姓佃户宅基遗址处,人称小杜庄,至今却安然无恙。
牌坊毁于1958年。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山夹一井及其传说
古镇有一处景观叫“三山夹一井,”后来有演化为“三山夹一琉璃井”,在古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外人咋一听,倒觉得朦朦胧胧,不好捉摸,难免就会质疑:山,何其小也?井,何其大也?
“山”确实很小很小。而井也不大,只是一眼普通的砖砌水井,上部直径不过一米左右。
此井位于东街路北,紧邻街面,是眼非常古老的水井。打井时间应该是在东街从无到有的某个年月。那是居民不多,地面宽敞,为了生活用水,居民增加很多,集市也兴旺起来。街道两侧空闲地方越来越少。有人就在水井东西两侧挤占地皮,临街建房,把水井夹在了两堵屋山之间。这样水井的三面被三堵屋山围住,只有南面敞开,可以出入大水。
于是,就出现了“三山夹一井”说,并逐渐传扬开来。
布置何年何月何日夜晚,忽然从南方天空滚来一团怪火,直入“三山夹一井”中。第二天,人们发现井内往外直冒青烟,热浪阵阵,谁也不敢近前。街坊以为妖怪作祟,又上供又烧香,祈求井王爷显灵,把怪物驱走。井中冒烟连续三天,第四天,烟消热退,一切恢复正常。一个街坊说:“半夜时,一团火球从井中窜出,裹着一个怪物,一直往南方去了。那怪物好像一只火蟾,嘴里往外直喷火。”
人们去查看水井,发现井壁上的砖块和缝隙全没有了,像细心打磨过一样的光滑,成了一个筒型整体,透着蓝莹莹的光泽,好像琉璃一般。有人就猜测说:“是被那怪物喷火烧成琉璃了。”
于是“三山夹一井”就又添进两个字,成为“三山夹一琉璃井”了
传说毕竟有些荒言不经,没人相信,但此井依然存在,仍为事实。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街八大槐
原来古镇每条街上都有两棵大槐树,四街共有八棵,时人称为八大槐。槐树最大的直径两米左右,树高五丈上下,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遮罩街面。民国期间,有的槐树老朽,干心形成空洞,老枝断落,但不久侧旁又生出新枝,依然枝叶茂盛。八大槐树龄多少?无人知晓。
据传,八大槐为明代山西移民所载。至今此地老百姓口头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本地移民多是从洪桐大槐树下迁来的。
据说,这些移民不忘祖根,于是就在每条街上载槐树两颗,表示对祖居地的缅怀之情。
八大槐相续毁于1930-1958年之间


2025-05-25 10:25:22
广告
  • tian灬乞丐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元月,王昌印带领还乡团到杜集进行反攻倒算,西街村长吴得三、贫会会员王传友、王万金、陈洪生四人被杀。
8月20日,杜集乡乡长陈贡铎带领民兵在任菜园东地设伏,袭击新五军尾兵,民兵没放一枪,没伤一人,战俘敌军12人,缴获美式枪7支,受到分区表扬。
同月,新五军出动200多人,装甲车和汽车10多辆,窜到黄冢一带抢粮。商南支队和杜集区大队分别埋伏到雷楼和杜集。黄昏,新五军拉着抢来的东西返商途径雷楼,遭到支队猛烈伏击,炸毁装甲车3辆,打死打伤20多人。敌人狼狈逃至杜集,有遭区大队阻击。敌人躲到南街学校内死守,天明逃回商丘。
9月,商南县委三查三整会议在吴楼召开。
11月,商南县奉边区命令成立淮海战役支前指挥部,指挥长李仰正,联络员张灿。
12月,在杜集设立支前物资供应站,集粮、面、马料等30万斤,军鞋5000双,前线担架300付,二线担架200付,太平车100辆,民工5000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
2月,撤销商南县建制,并入商丘县,原商南县机关迁入商丘。
4月,在后王楼地主大院设立国家粮库,支前物资转移到后王楼。
5月,商丘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禁种大烟(罂粟),杜集区组织干部下乡,毁掉大烟苗上千亩。
6月,杜集区完小学校在文教助理王永增支持下复学。校长王永增,教导主任林枫,校董梁德俊。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杜集镇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