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预习在外边辅导班进行,很有必要,目的是为了能提前熟悉、了解,那么在学校进行正常课程教学进度时,能有备无患,更好的捕捉老师讲的要点,不至于跟不上节奏,从而让课堂收获的知识质量很高!所以对预习课的效果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孩子们应该对最近这几天的物理预习课深有体会,我从旁边也能观察到,随着课节的逐步推进,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越来越慢,越来越不扎实,其根本原因是越往后知识点越多,难度加大,而老师的授课进度没有相应地减慢,这不符合授课基本规律,学生们来不及消化前面的新知识,一知半解的,下一节课,又讲新的更难的知识点,因为这些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前面的没掌握,后边的就很难理解消化,这样等于说,看似上满了很多课时,其实都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掌握太多知识,除了听了看了一些新的名词,对于知识点的深厚掌握,没有多少提高,反而因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耽误了休息,耽误了其它学科的时间!而且这么快,这么走马观花似的讲课,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路,掉一路,得不偿失!而且离他们正常授课的进度,相差太远了,根本起不到预习的作用了!预习课,最好是比学校里正常授课,能快那么两三节课即可,这样连贯起来,预习产生的效果还在,对学校里听课有帮助,而且预习课,不宜太快,同样的课时,我觉得没讲一节知识点后,一定领着大量深入做题,通过做题,来领会原理、概念,弄透了,再进行新的课时,学一步,会一步,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讲了多少节课,多少知识点,而应该为学生考虑,掌握了多少知识点!如果是学而思的大课,我们无法改变老师的教学节奏,我们可以让孩子,学到一定节数,就不跟着继续上了,而是自己把剩下的时间自己做题,自己掌握透新的知识,这样学的才有意义!如果是一对二的授课,也可以建议老师,放慢节奏,带领孩子做题,做熟练了,再进行新的知识点!多,不是目的!会了,熟了,才是目的!贪多嚼不烂!有时候孩子们,误以为进行的快、多,就好,那是有点心理自我安慰,其实效果不好!每一个章节,如果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学透了,后边的知识点,有的通过前面的规律,自己都可以自学推理后边的知识点!所以,预习以后,千万不能图快,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