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古典堡吧 关注:32贴子:209
  • 2回复贴,共1

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柴科夫斯基这首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A大调,OP.33,作于1876年,献给大提琴家菲岑哈根。洛可可源于法文ro- caille,意为“贝壳形”,指法国18世纪中叶表现于庭园布置、室内装饰等方面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洛可可常指巴洛克到古典乐派过渡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柴科夫斯基这首作品的曲名,意在表明此曲依莫扎特的风格写成,作品由主题和8段变奏组成。主题是俄罗斯风格温柔、恬静的旋律,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情调。第1变奏:朴素的中板;第2变奏:朴素的中板;第3变奏:稍慢的行板,如歌的浪漫曲;第4变奏:行板;第5变奏:中庸的快板;第6变奏:行板;第7变奏:急速的快板(第8变奏常被省略)。



1楼2007-08-23 15:34回复
    这是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A大调,作于1876年,是献给大提琴家菲岑哈根的。

     

    在当时,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大都是反映现实的,再加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为内心的需要而创作的,他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然而这时的作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非常漂亮。《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氏为大提琴写的唯一作品,它由一个所谓“洛可可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同时流露出柴氏作品通常少见的平衡和爽朗。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非常漂亮,他的交响曲的配器,层次也非常丰富,用大提琴和管弦乐合奏,其中的部分变奏仍然保持洛可可时期典雅优美的风格,但后来的几段变奏就充满了俄罗斯忧郁的格调。。从柴科夫斯基的这支曲子里,我们还可以听出他创作风格上的某些特征:大提琴的弓玄有点喑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像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性格,自恋与自卑心理的交织,恋乡欲望和离乡欲望的交替,渴望爱情与惧怕婚姻生活的交替......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表达了19世纪末的绝望,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充满了他自己生命的声音,感伤的怀旧,纤弱的内心情感,强烈的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病态的内心分裂,这些都表现得非常真诚,从而他能够真实地了解自己。


    2楼2007-08-23 15: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版视听及下载http://music.jschina.com.cn/music/1666.html


      3楼2007-08-23 1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