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44贴子:39,750

回复:孟子全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IP属地:辽宁17楼2013-08-17 18:59
回复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IP属地:辽宁18楼2013-08-17 19:03
    回复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IP属地:辽宁19楼2013-08-17 19:05
      回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IP属地:辽宁20楼2013-08-21 19:04
        回复
          【注释】
            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⑥莩(piǎo):饿死的人。


          IP属地:辽宁21楼2013-08-21 19:06
          回复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IP属地:辽宁23楼2013-08-23 10:15
            回复
              【注释】
                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在奴隶社会,最初用活人殉葬,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渐被重视,后来便改用俑来殉葬。孔子不了解这一情况,误认为先有俑殉,后有人殉,故对俑殉深恶痛绝。


              IP属地:辽宁24楼2013-08-23 10:16
              回复

                  (五)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IP属地:辽宁25楼2013-08-23 10:17
                回复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IP属地:辽宁26楼2013-08-23 10:20
                  回复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IP属地:辽宁27楼2013-08-23 10:21
                    收起回复

                      【注释】
                        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 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②比:全,都。洒:同“洗”。


                      IP属地:辽宁28楼2013-08-23 10:24
                      回复

                        (六)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②,沛然谁能御之?’”


                        IP属地:辽宁29楼2013-08-25 09:15
                        回复

                          【注释】
                            ①梁襄王:惠王子,名嗣,前318 年—前296 年在位。②由同“犹”,如同。


                          IP属地:辽宁31楼2013-08-25 09:20
                          回复

                            (七)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IP属地:辽宁32楼2013-08-27 14:33
                            回复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
                                曰:“可。”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③。’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曰:”有之。“
                                宣王说:“有这回事。”


                              IP属地:辽宁33楼2013-08-27 14:59
                              回复